分享

请不要强奸院士好吗?

 lyan63 2021-03-09

今年年底家事多,但看来家事不如菌事多,总有些人不懂装懂,要拿菌业说三道四,狗屁不通就加上名人的噱头胡言乱语。这里面最冤枉的可能莫过于李玉院士,他老人家总是被抬着背黑锅,过去的任岛峰事件我已解释过,但事情却没完没了!

众所周知李玉院士是个热心肠的人,凡请都尽量满足,但李院士的热心被许多人恶意利用,院士宽厚不会分说,不大不小菇尖牙利齿可不能不说,否则对不起李院士,当然对不起我赖以谋生的菌业。

话说我今天看见了最近网上流传的一篇打着李玉院士名誉的微信屁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李玉:有菌类才有和谐的大自然》,我不知道这位妓者是何方人士,但网上一抄底,居然是2014年吉林日报的旧闻作了翻新。

我不知道这狗屁文章里有多少东西是李院士的原话,但我相信李院士不会讲如下这种完全违背科学事实的话,如果作者没有听懂李院士的话可以向李院士求证真意,但如果是随心所欲的编造,目的不过是博取关注和迎合官员们乱政需求而提供“证据”,那就近乎无耻了。

原文有五点总结说法,显然与原题的“有菌类才有和谐的大自然”毫无关系,纯粹是对食用菌产业的歪曲瞎说,所以特别需要进行批驳:

第一个屁论:不与人争粮!

食用菌产业发展到今天,不仅需要添加一定的粮食产品,而且有添加量越来越多的趋势,很多生产配方精料比例接近40%。所谓精料,主要就是作为饲料的麦麸、米糠,但近年来玉米粉、小麦粒、稻谷、高粱甚至豆粕都在食用菌生产里大量使用。南方一些地方,到食用菌制棒季节,麦麸因而提价也屡见不鲜,这是哪门子的不与人争粮?

从总体水平看,平均每单位重量的食用菌终产品,实际消耗粮食产品不低于1/3单位重量(菌产品浪费严重,粗产品最后成为食物的比例约70%)。

所以,这话显然不会出自李玉院士,因为这只要是一个从业的菇农都知道的事实。

第二个屁论:不与粮争地!

这话二十年前讲或许有人认可,现在讲就要沦为笑柄了。

先不说大量的工厂化食用菌企业需要大片的平地(这种地有可能荒着吗),即使是房前屋后搭建的小菇棚,也几乎都是建在粮田或者菜地之上,有谁真的会去推山造地搞食用菌么?那样的菇将是什么代价,而且食用菌同样需要优良的水源,这样的条件有多少不与粮田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大凡要响应政府的号召干活,都是追求高大上的形象工程,这种形象工程基本上都是要大量占地的,在一些耕地资源紧张的山区,要获得这样一块地方相当困难,居然有人好意思说不与粮争地。新闻里动辄千亩的基地,虽然至今绝大部分已经成为烂摊子,哪一个不是“赤地千里”的萧条景象?

河北阜平报道的推山填沟造地建菇棚,也就是拿着扶贫款不当钱的做法,正常人是不敢这么干的。现实中,食用菌培植业和禽畜养殖一样,都是不能离开土地的产业,农业的根基就是土地,说不与粮争地的瞎话唯一可能的效果,就是替官府推广他们的政绩工程找借口,这一条尤其带有罪恶。

第三个屁论:不与粮争肥!

这一条简直无病呻吟,就我所知,除了种植农业,别的也都不和粮食争肥。所以为了强调食用菌的重要和优势,以拉伕的模式硬凑理由,只能文章作者居心险恶。

如果我说一条“音乐不与美术争颜料”,估计会被人笑掉大牙。事实上食用菌和养殖业不仅不需要种植业的肥料,甚至还是优良有机肥料的来源,这是生物体在有机物资源循环利用的本质优势,是一个生态效益的显著体现,使用“不与粮争肥”的描述方式,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不得要领,不过是写官样文章的套路而已。

第四条屁论:不与农争时

食用菌生产,越来越走向周年化、专业化,这与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情况已经大相径庭了,所以什么“不与农争时”的状况,也是荡然无存的。

真正“不与农争时”的生产模式,现在算是走到尽头了。比如冬季自然条件培植金针菇,已经被工厂化打败;而号称“北风菌”的平菇类栽培,现在也基本上可以周年做了;即使是以冬季出菇为主的香菇生产,制棒季节也不是农闲,冬季制棒的香菇生产,出菇季节更不会在农闲。

河北平泉的晚春季香菇采收,就因为种植农业用工而找不到人,这是我今年4月底在平泉亲眼所见,而河北阜平几个垃圾菇的采收都找不到人手,更是造成了大批“一元菇”的状况,如此严重的情况岂可罔顾?南方漳州、广东的双孢菇草菇采收用工缺乏,则基本上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事实是每一个行业都在逐步走向周年化,种植农业的大棚设施也加大了农时的范畴,真正的农闲现在只能是失地农民找不到活干,否则,四海无闲田,怎么会农夫没饭吃?

第五条屁论:不与其他争资源。

在地球上,所有的物种、行业之间,都是存在某些竞争的,这是并不需要证明的现实,任意两个行业之间不可能完全同质化竞争,也不可能绝对无竞争,至少在时间、空间、水、能源方面的竞争是普遍存在的。

而最不严谨的是结尾说的生产一公斤水稻的用水量是682公斤,小麦是557公斤,玉米是349公斤食用菌的用水量只有2至4公斤”这个数据我找不到出处,但网上翻翻,中国的农业生产用水浪费严重,实际每立方米水全国平均生产的粮食仅约0.85公斤,文章里讲到的数据,恐怕还是先进国家的结论。

食用菌也不例外,浪费同样严重,加上冲洗、预湿浸泡等各种消耗,工厂化模式可能少一些,普通的季节性开放环境培植食用菌,2-4公斤水也是远远不够的。当然,现在对于食用菌生产过程的实际用水数量的研究也很滞后,如果按照单位土地面积的用水量看,或者按照其消耗粮食产品的折算看,2-4公斤水也是远远不够的。养殖业的用水,计算起来是把消耗饲料的间接用水计算进去的,菌业只算直接用水,不计算其中粮食产品的用水,也不科学。

总而言之,上述内容所阐述的东西既不是多么神秘,也不高深,信口胡来的东西却强加给院士,是典型的“新闻食用菌”手法,被冤枉的院士也是百口莫辩的。

很多人一看见题目有院士的名头就急急忙忙瞎转,我觉得这是对院士的迷信而非尊敬,让较真的读者看了以为是院士在胡说,最后的结果是损害院士的名声

最后拜托所有涉菌的媒体和记着,笔下留情,不要继续强奸院士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