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菌事诊断原则

 lyan63 2021-03-09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北方香菇问题爆发的季节,烧菌、高污染率等,都是在大产季后两三个月暴露。
所以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是一些“技术员”们最繁忙的时候,有些是忙着推责任,有些是忙着做结论,还有些是忙着想出名。
推责任的是最可以理解的,水平不高,问题发生的时候不能预防,等暴露了就只好推责任,否则不好应对当初入职吹下的牛皮。当然,推责任不等于没责任,所以多半会用“我没注意到他们不听我的”之类理由搪塞,这样的说法让老板觉得技术员的责任至少不是主要的,也许就蒙混过关了。
但忙着做结论的那些,我们就不好理解他的动机。可能有时候他们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经验丰富”,有时候则是觉得不说点结论自己不好意思吧?
至于忙着出名的,那反而有南辕北辙的机会了,因为这种诊断问题的活计,大体上依靠交流信息推断,但是要获得完整的信息是不容易的。同时,老板们也不可能只请一个人看,很可能不同的人结论也不同,而这种事情距离验证很遥远,或者根本上都得不到验证。本身是基于推测的情况,又加上许多东西日新月异,推断错误的概率往往更大,所以想靠这个出名,出臭名的概率也更大。
本挑刺党主席,恰恰就是职业性干这种活计的,当然来咨询我的很多,同时也就收到很多这方面的不同意见的反馈,根据这些反馈,感觉绝大部分技术员(无论水平高低)并没有掌握干这个活的基本原则,所以有必要对此提出一些东西供大家参考。

首先,是老板请“菌医”的原则,应该不要用純经验型的人士(实际上往往基本上都是请的这一类),尤其是较远的,气候差异大的地方的。当然,也不要请纯学院派,但二者兼备之人少之又少,所以不妨同时请两个人,让他们讨论印证。如果这两个人是不同时在场,往往大家都是说出去的收不回,然后各执己见,那就无所适从了。
其次说一说,作为“菌医”,需要了解哪些基本原则:
1、不说死原则
有的人会以为这是投机,不是的,不说死原则是针对不完整信息的唯一出口。如果以为不说死原则是完全不确定,那就错了,不说死原则是指,推定了多个可能性之后,大致对其概率进行判断,比如a可能性最大,b可能性次之,c可能性最小。
因为做这种诊断只是一时的事情,也许事后人家想到一些没提供的东西,就可能改变结论了。
不说死原则的另一个方面是自己思考问题也可能有缺失,事后也需要纠正的空间,如果说死了,那就得自己打自己的脸了。
2、不想偏原则
我们都知道,有些工序是很清晰的,只要不违背工艺程序,就不可能出差错,所以通常诊断的时候,没有绝对把握是不要轻易从硬件方面找问题的。当然我们也不是说硬件问题不存在异常,但可能性一定小得多。
曾经有一个地方,总是有一定比例的破袋污染,最后问题的结论是抱筒内部有一个很小的焊渣,造成微孔。这种能够有实际的看得见问题的诊断,生产中是不多的,绝大部分硬件问题都是容易发现的,多数情况也轮不到作为疑难问题去求救外援诊断。
菌业的问题事实上主要在技术管理和技术实施环节为多,如果总是想从硬件方面找问题回避人的责任,那就是最明显的“想偏了”。但对于设计缺陷这种硬件问题,还是可以研判的,不过这种研判需要非常扎实的基础理论,否则不是乱说就是说乱。


3、不间接原则
很多人在诊断问题的时候,基本上和老板打交道,原来的具体操作者和技术管理人不在。这样的情况下,诊断依据显然是一面之词,所以我们主张一定要当事人陈述,而尽量不根据间接陈述做出判断。
还有就是有些表现无法用语言准确描述,就必须看到实物。有些和环境有关的东西,就必须到现场,不能靠人家简单介绍一下就做结论。有些自以为是的技术人员,尤其是经历不够丰富的,喜欢在人家简单介绍一下后立即得出结论,这个是非常不谨慎的做法。确实有人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但那一定是在熟悉的品种、熟悉的方法套路、熟悉的气候环境的前提之下才会有的。
4、不妄语原则
人都不是万能的,不懂不是耻辱,不懂装懂才是耻辱,所以遇到自己确实不了解的事物,一定要老实承认“这个我不懂”。
至于本行业的各种妄语,不必要多举例才能证明它存在,因为那玩意随处可见,今天就有人给我传来一个视频,是黔那边的一个浙江人在吹嘘“标准化”,不知道是谁封他为标准的。
5、不免费原则
这个不用解释了。违背这条原则的,不是傻就是坏!
以上原则,欢迎大家热烈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