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政协委员连续19年呼吁设“阅读节”:面对教育,你只是太过用力

 wzchen666 2021-03-09

朱永新,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也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图片

朱永新连续19年呼吁设“阅读节”,他期待真正把阅读作为国家性行为。

朱永新说,今年是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要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就需要一定的仪式、庆典及代表性人物,中国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毫无疑问是孔子。孔子不仅是万世师表,还是一位很重要的阅读推广人,设立一个国家阅读节,既是向孔子致敬也是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

图片

在朱永新看来,家庭教育是一种人格的教育,父母要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只有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才能有高质量的成长”。

每一个孩子出生前,我们都会设想宝宝长得有多可爱,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完全只是一种假象和愿望。

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的愿望变得简单:只希望宝宝平安地来到我们身边。

出生后的一年里,我们也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每一天。

一岁以后,我们开始对孩子有所期待,大概从一周岁生日的时候,有好多地方习惯给孩子抓周,抓到什么,就预示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图片

再大一些,我们觉得要给孩子各种教育,争取“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们开始努力想给孩子各种教育,但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经常有人说:“我不会!”

其实,面对教育,我们不是不会,只是太过用力。

一、爱的太多,期望太高

过去,我们的童年时代,大多是放养状态,孩子总想要家长多一点关注和爱护,可是我们的父母,总有忙不完的工作和家务,对教育,也是顺其自然。

可是,现在的孩子,想回到我们那个天高任鸟飞的年代,由于社会安全,家庭重视程度,孩子的自由似乎少了许多!

总之,大概就是:上一代缺爱、缺关注,这一代爱太多,关注度也太高。

我们总是担心给孩子的爱和关怀不够,于是乎,我们在孩子的生活,学习,娱乐,各方面都想尽可能地做到完美,然而,事情往往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爱太多,就会期待太多,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会迷茫,怀疑自己根本不懂教育。

其实,我们给孩子的爱,适度就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会慢慢放手,同时,不要期待太高,这样自己和孩子都不会压力太大。

二、经验太多,要求太多

带孩子玩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些很“能干”的家长,在孩子玩的时候,总是做出许多“指导”:“你应该这样...”、“来,我给你示范一下...”

大多情况下,孩子不是追求一个完美的结果,而是想要一个笨拙的亲身体验。

而我们却在用我们的经验,阻碍了孩子的探索和体验,长期下去,严重的后果就是,孩子再也不想动手、动脑。

好习惯形成于长期的坚持,一个坏习惯,短期内,甚至几次就可以养成。

图片

三、焦虑、危机感太强

我们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妈妈,自从孩子出生就开始焦虑,起初是孩子的生长,身高、体重,有一个不达标,就开始焦虑,各种搜索、问询。

后来是走路、说话,比别人晚一点,又开始各种担心,还有紧接着的早期教育,总觉得如果不做全面的早教,孩子就会落后好多,想想都是危机感啊!

还有,上了幼儿园就开始焦虑选择小学,上了小学,又想怎样才能上个好中学,后面考个好大学。

焦虑和危机感时刻伴随我们左右,甚至孩子上了大学的,还要担心工作,以后的生活。

图片

总之,只要你有了孩子,不止得给Ta全部的爱(把你耗尽的那种),还要为了孩子的未来,无休止的焦虑,煎熬。

这是什么?这是我们不会教育吗?这就是焦虑下的用力过度!

图片

其实,只要培养好孩子的生活习惯和阅读(学习)习惯,大可以让孩子轻松应对人生每一个日新月异的挑战。

面对当下愈演愈烈的教育焦虑,朱永新称,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基本教育素养,倡导 “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 ” 的教育理念。

在他看来,电影《你好,李焕英》火热的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传达了家长要把幸福还给孩子的理念。

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让孩子掌握各种技能和本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时刻都拥有幸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