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文谦‖小小说:董义的炉院

 文斋堂888 2021-03-10

董义的炉院
/苏文谦

董家庄董义在家里开炉院投的是他姑家的门子。他姑家在明清时就是远近有名的铜货炉院,铜壶,铜脸盆,铜碗等大件货走东路进西安,铜烟锅,铜铃当等小件货走西路甘肃宁夏,传到他姑父手里己经有四百多年历史。
他姑家在张家湾,姑父小名叫鳖娃,大名张鳖,带领二多个伙计传承祖业,生意一直很好。董义十七岁刚过就进姑家炉院当学徒,因为有姑姑这层关系,五年后就当上了领本(管理伙计的头),姑父信得过他,让他放手管一摊子事,渐渐地他就以二掌柜自居,姑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不仅掌握了全部关键技术,还摸透了这一行的渠渠道道。自己攒了些本钱,又有技术掌腰,他借口回家照顾老母给姑父告假,回家不久就在自家院子里开起了炉院。董义另起炉灶开炉院姑父心里不悦,但是有姑姑在前边挡着,亲侄儿自己创业开炉院,姑姑当然高兴,姑父只能把不高兴藏在心里。
姑父大度,可侄儿不义。董义专踏姑父的脚后跟,姑父生产啥,他也生产啥,姑夫销货到那里,他跟屁骨往那里挤,货的质量比不上姑父的就打着姑父的牌子往外销,就这样,姑父和姑姑体谅侄儿初入行,底子薄,处处让着。两年以后,姑父一半市场让董义占领了,姑父还是没有和侄儿红脸。
俗话说,本钱好寻,伙计难求。董义做人不地道,在炉院行己经臭名远扬,行里人都对他有戒心,找的伙计跟他不是一条心,干不了几个月就找借口走人,炉院伙计像走马灯似的,走的走,来的来,没有实心实意干的,没有技术过硬的,加之他挣钱心切偷工减料,质量难以保证,不久他占领的市场又回到了姑父那里,他降价给人家,人家也不订货,送出去的部分货也被退了回来,炉院举步为艰,硬撑了一段时间,实在撑不去,炉子灭火,收了摊了。
董义脸一抹,备了一份厚礼去找姑父,放下礼满脸堆笑:姑父,侄儿给是赔不是来了。
姑父一笑:侄儿自己开炉院有啥不是。
董义认真地:侄儿明白了,命里没财,干不成。
姑父又一笑:啥命里没财,你没学会做人,就想做事,当然干不成。
董义脸一阵红一阵白:侄儿知道错了,回来还跟你干。
姑父又一笑:你也是一家掌柜的,姑父庙小怕供不这位尊神。
董义喜皮笑脸的:啥掌柜,狗屁一个,从今往后,姑父指在那里,侄儿打在那里。
姑父又一笑:你还当你的掌柜,董家炉院继续开。
董义哭丧着脸:姑父不救侄儿吗?你若不救侄儿,侄儿只有悬梁上吊了。
姑父又一笑:不会的,董家炉院算张家炉院一家分号,你看行不行?你还当你的掌柜。
董义扑通给姑父跪下叩头加捣蒜。
姑父又一笑:侄儿不必行此大礼,都是一家人,不分你我,
麦草垛子倒在咱自家院里,咋弄都是咱的。
董义带领伙计套上大车把姑父送的开炉院的家什和原材料装了满满一大车连夜拉回家,重然炉火。董义一心一意在姑父的旗下作他的二掌柜。
董义一起一落乡邻们都看在眼里,姑父咋做事,董义咋做事,乡邻自有议论,便有了张鳖不鳖,董义不义,鳖娃才是赢家的公论。

作者简介:苏文谦,岐山县青化镇人,1976年开始学习写作,戏剧《桃花岭》,《瓜园乐》获省市戏剧奖,故事《候六显富》获省故事奖,著有散文集《天蓝蓝,草青青》,《岐山,我的家乡》,短篇小说集《早春》,民俗研究专著《岐山婚俗考》在日本出版,岐山县广播电视台退休,省市作家协会会员。

平台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