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绩写的一首《野望》,既是流传最广的诗,也是被误读最深的诗

 acerbookstore 2021-03-10

王绩,是一位历经过隋朝和唐朝两个朝代的诗人,他的一生三次出仕。第一次是在隋朝,当时他被举孝廉,但是他不愿意在朝中做官,于是自请到扬州担任六合县丞。

我们知道,王绩一生嗜酒,在担任六合县丞时,由于纵酒过度而被贬还乡,尽管如此,他在职期间还算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王绩开始在唐朝做官,但是他干的并不开心也不认真 ,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

王绩在唐代如此为官的态度,或许与他深受儒家思想有关。王绩成长生活在隋朝,忠于大隋是他最基本的信仰,尽管唐朝是一个开明而强大的朝代,但是在王绩的心中,他始终无法释怀,为此经常苦闷不已,终于他还是辞官还乡,最隐居在东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河津一带。

在隐居的岁月中,王绩曾写过一首《野望》,这首诗是他流传最广的一首诗,也是被误读最深的一首诗。

如果不了解王绩生活背后的故事,我们会以为这是一首单纯的田园诗歌,因为诗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田园之美。

黄昏时分,一层薄雾笼罩着整个村庄。此时天色已晚,王绩孤独地站在东皋村头惆怅地望着余晖,他徘徊不止,不知自己应该归向何方?


正值深秋时节,处处都是浓浓的秋意,树叶已经泛黄,随风飞舞,余晖落在山顶上和丛林间,整个世界一片金黄。

牧人放了一天牧,开始驱赶着牛羊返回家中,打猎的人将飞禽挂在马鞍上,满载而归。王绩感觉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么幸福,而自己则茫然不已,遇不到一个相识之人,他想起了古代的高洁之士,不由得唱起了《采薇》之歌。

诗中的”薇“是一种植物, 关于“采薇”的用典,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采薇”取自《诗经》中的诗句:“

还有一种说法,”采薇“引用的是伯夷和叔齐隐居首阳山的典故。

伯夷和叔齐本是商国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都不愿意继承王位,便逃到了周国。由于周国违反礼制伐商,伯夷和叔齐为了保留周国的气节,便不食周粟,并隐居在首阳山上以采薇度日。

之后有个村妇对他们说:”你们吃的野菜难道不也是周国的吗?“他们听完之后再也不吃野菜了,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直到今天,伯夷和叔齐忠孝节义的故事依旧令人感动,或许王绩借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唐朝的态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