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文人弘一法师在《谈写字的方法》中说:“在艺术上有所谓三原则,即(一)统一;(二)变化;(三)整齐。这在西洋绘画方面是认为很重要的。我便借来用在此地,以批评一幅字的好坏。” 弘一法师学贯中西,其借用西方艺术的观点来研究中国书法的思路很有探索意义。我们这里顺着这一思路,再列一些中西名言,以助于领会中国书法艺术的奥秘! 一 整齐 1.“整齐”一词释义:1.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划一,服装~,步伐~。2.使整齐。~步调。3.外形规则完整:山下有一排~的瓦房。4.大小长短相不多:出苗~,字写得清楚~,这个队人员的技术水平比较~ 2.贡布里希《秩序感一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中,而且,我相信它的根在人类的生物遗传之中。 3.勒柯布西耶《模度》:秩序是真正的生命之匙。对秩序的探寻,使得人类与其他物种区别开来。通过秩序来统治混乱的欲望反映了人类的深层次精神追求。 4.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每一个人对安全、稳定、秩序的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最为基本的需求。 5.亚里士多德: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明确。 6.黄柏青《设计美学导论》:对规律性、秩序感的形式追求是人类设计的永远审美理想。 7.丁文隽《书法精论》:平正、匀称、连贯、参差、飞动 8.俞剑华《书法指南》:变化、均齐、平衡、调和、比例 9.包世臣《艺舟双楫》:“画平竖直,便是佳书。” 10.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11.王羲之《笔势论》云: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12.欧阳询《八诀》云:四面停匀,八边俱备。 13.项穆《书法雅言》云: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 14.蒋和《书法正宗》云:布白停匀,一气贯注。 15.欧阳询《八诀》:调匀笔画。 16.张树侯《书法真诠》:吾谓作字之道,其结体不过一“称”字,布白不过一“匀”字。 解读:书法中的“整齐”,从书论来看,主要法则应该主要包括:横平竖直、重心平衡、间距均匀。前两者决定了字的“平正”、“称”,后者体现了“匀”的法则。 二 变化 17.蒋和《学书杂论》:初学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 18.王澍《论书剩语》:结字须令整齐中有参差,方免字如算子之病。 19.刘熙载《书概》:字体有整齐,有参差。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 解读:所谓书法中的“变化”,主要包括的法则应有:突出主笔、避就得势、疏密相间!前两者决定了点画的长短、粗细等搭配要诀,后者决定了字的黑白对比之美。 三 统一 20. 王澍《论书剩语》:有意整齐,与有意变化,皆是一方死法。 21.俞剑华:一简单之方法,以统驭繁复之字体。(《书法指南》) 22.孙过庭: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23.毕达哥拉斯:对立统一,和谐唯美。 24.孔子:君子和而不同。从心所欲不逾居。 25.《宋史》记载,宋徽宗时期书法的评判标准:方而不能圆,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笔画不得其意,而均齐可观为下。方而有圆笔,圆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浊,各得一体为中。方圆肥瘦适中,锋藏画劲,气清韵古老而不俗为上。 26.项穆《书法雅言》:会于中和,斯为美善。 27.蔡邕《九势》: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28.刘熙载《艺概》:艺者,道之形也。 29.辩证法“否定之否定”原理:正题、反题、合题。(康德首创,黑格尔完善与系统化,又称“黑格尔三段式”,“一分为三”等) ![]() 30.法、非法、非非法……空。 解读:对书法来说,整齐、变化之后归于统一,字就产生和谐之美。规律、秩序产生整齐之美,参差、变化产生多样之美,这样就能既避免随意、混乱、无规律地瞎写,又能避免书法的单调、乏味。“统一”的原则包括的法则主要有:黑白互补、笔断意连。 四 总结 弘一法师从西方文论中归纳出的“整齐、变化、统一”三原则,与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的“平正、险绝、平正”书法学习三阶段异曲同工,道出了把字写好看的三大原则。 鉴于这三大原则抽象不易把握,我们又细化出了八个法则:其中,“整齐”、“平正”须做到——横平竖直、重心平衡、间距均匀,“险绝”、“变化”须做到——突出主笔、避就得势、疏密相间,“统一”、“和谐”须做到——黑白互补、笔断意连。 ![]() 笔画的众多属性中,“方向、长度”是“黑”的要素,“距离”是“白”的要素。汉字间构的八个法则,若再简化一些其实也就是要处理好“黑”与“白”之间的关系。“白”为“间”,黑为“架”,汉字间架结构的奥秘也就在这黑白之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