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笑贫不笑娼”,后一句才是方法论,至今实用!

 农俗闲话 2021-03-10

古往今来数千年,人们终生都离不开贫富二字。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为了“利”而奔走一生都是为了脱贫致富或者更上一层楼。虽然今天衣食无忧,大多数人都可以小富即安。但在古代人们的收入来源微乎其微,富贵终究是有些遥不可及,而人们心中对富贵的向往却始终没有消亡。在面对贫富差距悬殊而难以翻身的古代,有些人开始铤而走险选择了旁门左道,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钻法律的漏洞侥幸实现了自己的富贵生活,然而有些人却对此艳羡不已以至于出现“笑贫不笑娼”的病态现象。这句俗语流传甚广,虽然确实揭露了古代社会的病态现象,但后一句对于我们而言才更有现实意义。

很多人顾名思义,将俗语之中的“娼”片面地理解成秦楼楚馆中的女子。其实不然,因为“娼”的地位极其卑微,沦落于此大多为了生计,古人是借此比喻那些为了富贵不择手段的人。“笑”在此处代指蔑视、瞧不起,大意说的是一种只要他人过得光鲜富贵就对其赞不绝口,而蔑视那些身居穷闾阨巷之人的扭曲价值观。这无疑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虽然人们对此深恶痛绝,但在物欲横流的古代却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只要是穷人,无论品行多么忠厚与勤劳都被这类人所鄙视,只要有钱,无论其来历多么不堪都被这类人奉为上宾。这样扭曲的价值观不仅严重地影响了社会风气,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后患无穷。值得庆幸的是,虽然这种思想一直存在,但终究只是少数且为世人所不齿,可见天地之间依旧是正气凛然。

相比前半句的颓废与无奈,后半句则让人拨云见日。很多人埋怨鲁迅,说他对病根了如指掌,但就是没开方子,既然没有方子又何必叫醒沉睡的人。显然此话有失偏颇,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使命,历史巨人更不例外,万事万物的成败都是诸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缺一不可,一己之力又如何能够贪造化之功。不过也从侧面方法论与理论同样重要,俗语的后半句说“救急不救穷”,显然是可以作为处世方法,相比前半句也更具有实际价值。

每个人都必然经历过有求于人或者有应于人的情形,多数人是能帮则帮尽力而为,人心善良本无可厚非。但难免陷入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境地,急是一时之难,穷是长久所致。常人是难以长期帮助一个久贫的人,帮一时却不能帮一世反而容易使其产生依赖,无疑是好心一片却无济于事。面对久贫的人最好的帮助莫过于“授人以渔”,对方如能听之必有起色,对方如果不听,送钱也了无益处。

不难看出,两句话都是由贫富而发,作为人们一生奋斗的目标,知己知彼显然是成功的关键。知道“笑贫不笑娼”的价值扭曲便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知道“救急不救穷”便能更好地理财和处理人际关系。所谓学以致用并不是看看而已,不能用于生活的知识即便是学富五车也是枉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