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巷战中藏在墙后面有用吗?— 国产穿墙透视神器,最远看1.43公里

 QG8622 2021-03-10

在巷战中,错综复杂的建筑和墙体是最好的掩体,利用好这些掩体,能够发挥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可是在现代战场上,有一种侦察设备,能够“穿墙透视”,也就是隔着一堵甚至数堵墙,就可以准确感知室内的生命体,对它的心跳、数量、位置几乎一清二楚,这样的话,即使藏得再深都没用。

图片
穿墙透视不是科幻
图片
穿墙透视效果

比如在2010年,麻省理工大学林肯实验室研发出一种能穿透20.32厘米厚水泥墙的“雷达”系统,成功透视墙后方的人物动态显影,最远可以提供18.6米外的即时影像,成为城市反恐和巷战的利器,军事用途非常巨大。

而现在,咱们中国人将“穿墙透视”的距离,从18.6米,扩展到1.43公里,技术水平至少提升三个数量级。

图片
一种实用的穿墙透视仪
图片
《异形2》中的穿墙雷达

传统的光学侦察,无论是可见光、红外线,还是热成像、激光,都会受到障碍物的遮挡,但电磁波可以穿透墙壁,比如手机信号,因此科学家们将每秒10.8赫兹的电磁波发射到中介墙上。

而中介墙则将电磁波散射到被遮挡的非视域场景中,然后躲藏起来的人或者物体再次将电磁波反射会中介墙,中介墙则将反射回的电磁破送到接收系统,这样就完成了对墙后隐藏物体的探测。

图片
热成像也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体
图片
穿墙透视原理

可是这一过程,经历了至少三次漫射,信号大为衰减,探测距离和效果大为下降,甚至会出现时空信息混杂,因此迟迟无法投入实用。

而最近,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和他的研究团队从光学系统和重构算法同时出发,基于双望远镜共焦光学设计,开发了一套近红外波长的高效率、低噪声的非视域成像系统。

图片
我军的穿墙雷达

而在算法方面,他们采用凸优化算法等,解决了多次漫反射所导致的时空混合问题,成功实现了非视域图像重构,并在实测中,将探测距离提升到1.43公里,实现了对该范围内非视域场景进行成像以及对隐藏的物体进行实时跟踪。

麻省理工大学林肯实验室研发研发的“透视”技术,探测距离18.6米,仅能穿透两三堵墙,覆盖的也就是一个班级的隐藏范围。而中国科大团队研发的新型“透视”技术,探测距离已经达到1.43公里,能穿透的墙不计其数,覆盖的范围则是连营级规模,更有利于对敌人的整个行动做到了如指掌。

图片
外军的穿墙透视仪

当然,目前美国也正在借助AI技术,实现对隐西藏别内的目标更精确地识别,让“穿墙透视”在解救人质等特种作战行动中更具实战意义,但在“穿透”距离上,还无法和我们相提并论。而在AI算法上,我们并不比美国落后,可以说,在“穿墙透视”领域,我们已经全面领先,处于领跑位置。

图片
我国在这一领域全面领先
图片
END

本文转载自“旋翼风 ”,出处:今日头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