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在政治生涯巅峰期,“堕三都”打击三桓,为什么最终失败?《大梦春秋》130

 金色年华554 2021-03-10

公元前498年,孔子选择此时向三桓动手,有多重原因。

其一,如前所说,夹谷之会使孔子收获威望和信心,也赢得了三桓尤其是季氏的信任,因为齐国所归还的土地,正是此前一年阳虎叛齐时献给齐国的礼物,本属季氏所有,孔子把它们要了回来,季孙斯自然要感谢孔子,他将孔子的弟子子路任命为季氏之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二,汶阳之田失而复得,必定使季孙斯思虑良多——家臣势力太大,昨日有阳虎为患,今日公山不狃据费邑而自大,必须想办法遏制。

其三,就在夹谷之会后不久,叔氏也发生了家臣之乱,郈邑马正(掌马之官)侯犯以郈邑叛齐,情节虽与阳虎不同,结局却基本一致。所幸郈邑工师(掌工匠之官)驷赤施以计谋,很快把郈邑从齐国要了回来。

圣迹图·夹谷会齐

如上诸多因素累积,让孔子萌生了一个想法:既然季氏和叔氏都为家臣所扰,那么,何不以削弱家臣势力为借口,毁掉家臣盘踞之三都,从而达到削弱三桓、强大公室之目的呢?

所谓三都,即季氏之费邑、叔氏之郈邑以及孟氏之成邑。这三城皆高大险固,人口稠密,易守难攻,三桓正是凭借它们傲视公室,俨然诸侯。但是,如今这三城都掌握在三桓家臣之手,而有的家臣又培育势力,暗暗扩张,图谋不轨,其势正如三桓之于公室。比如季氏的费邑,先后被南蒯、阳虎所占据,差点儿因之灭了季氏。侯犯在叔氏郈邑发起的叛乱,与此大同小异。

三桓之中,唯一没有发生过家臣叛乱的,只有孟氏,而主管孟氏成邑的公敛处父忠心耿耿,深得孟氏宗主仲孙何忌的信任。仲孙何忌是否愿意毁掉成邑,存有变数。

公元前498年夏,孔子与子路提出的“堕三都”之计划得到三桓的同意,开始大张旗鼓地实施。

叔氏刚刚经历侯犯之乱,郈邑未安,且无官长,所以毫不犹豫就把郈邑给拆了。

曲阜

季氏要拆费邑时,麻烦来了,费邑宰公山不狃不想拆了自己的根据地,遂与叔孙辄联手,借机叛乱,发兵袭击曲阜——阳虎叛乱时,这两个人就曾参与其中,至今仍是同党。彼时子路已率军赶赴费邑拆城,曲阜城内相对空虚,所以叛军得以迅速攻入曲阜。鲁定公姬宋惊慌失措,与季孙斯、叔孙州仇、仲孙何忌一起,匆忙逃入季氏宅中,登上高台避乱。叛军猛攻季氏高台,箭如雨下,几乎射中姬宋。危急之时,孔子命申句须、乐颀率国人拼死来救,终于击退叛军,又乘势东逐数十里,在姑蔑(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将叛军击溃。

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大势已去,狼狈逃奔齐国,后来又南下逃至吴国,为吴王夫差所用。公元前487年,夫差北上伐鲁,公山不狃为之引路,故意带领吴军绕行险路,为鲁国准备防卫争取了时间。显然,公山不狃心中有愧。

费邑终究还是拆了,尽管差点酿成大祸。

孔子或许以为,大功即将告成,却不料事情陡起转折。

当仲孙何忌准备拆毁成邑时,成邑之宰公敛处父拦住了他:拆了成邑,齐国大军就可以直抵鲁国北门了;况且成邑乃孟氏之保障,无成,则无孟氏,绝不能拆毁!我不拆,您可以假装不知道。

公敛处父这么说,或许有为自己考虑的因素,但他无疑看出了“堕三都”之利害所在。

孟氏本来就没有拆毁成邑的动力,当初答应“堕三都”,完全是为了响应季氏的召唤。如今再经公敛处父如此一点拨,仲孙何忌顿时醒悟,当即停止拆城,令公敛处父固守,自己则如公敛处父所言,佯作不知。

成邑不堕,极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孔子焦虑万分,立刻说服鲁定公姬宋亲自率军围成,欲强行毁之。公敛处父拒不拆城,属于违抗国家之命令,因此季氏和叔氏应该都派兵参加了。但是公元前498年冬天的这次围成,竟然无功而返。

孔子在政治生涯巅峰期,“堕三都”打击三桓,为什么最终失败?

电影《孔子》剧照

攻打一个成邑,不致于如此艰难,所以未能攻下,多半是因为季氏和叔氏未尽全力,他们极可能是故意不把成邑打下来。原因何在?要么是季孙斯和叔孙州仇意识到了“堕三都”于三桓为大不利,要么就是有人如此这般点拨了他们——如果真有这么一个人,那么他很可能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公伯寮,此人在季氏面前说了子路的坏话,一并出卖了孔子。

上面这一堆猜测之词或许都不是未能攻克成邑的原因,但有一点无可置疑:成邑最终没有拆毁,而季孙斯也接受了这种局面,并且他对孔子的态度急剧转变,由信任变成了疏远。


(《大梦春秋》130,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