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块生长出香味、辣味的土(远去的岁月之二)

 良见 2021-03-10

         “兴海,快去那块土里扯把蒜苗回来,好炒回锅肉。”中午,母亲站在灶台前,一边忙着将锅里煮熟的一块猪肉捞起来,准备切,一边吩咐我赶快去土里扯一把蒜苗回来。几十年前的一幕,恍如发生在昨日。

         兴海是我的小名。那块土是坟边我家的一小块自留地。听了母亲的话,我便赶紧出门,过了玉荷田,再过一块土,往上走几步,便到了坟旁边我家那小半块菜地前。

        那时农村虽苦,可我们却也享受了最新鲜、最健康的食材,从土里扯来洗净,就拿回家切好,然后直接就放进锅里了。还有比这更新鲜更健康的蔬菜吗?老家那时做的回锅肉,相料(辅料)主要有蒜苗、干萝卜爪、辣椒三种。至今回想起来,那或香或辣的滋味,叫人回味无穷。

        我们家有三块自留地,都在院子南边离得不远的山坡上那几座老坟两边,坟上夏天芳草萋萋,也有几丛低矮的灌木。坟西南边桐子塆一块,坟以北院子这边是紧挨着的上下两块土。下面这块土,在离坟一两丈远的地方,因为上下上面那块土的原因,在土中间形成了一条小路,将这块土一分为二了。坟边这一小块土,便成了我家专门的菜园子,另一大半则同那两块土一样,仍旧种庄稼。那时粮食生产还不过关,不够吃,必须要以粮为主,保住粮食的种植面积。能有一小块比巴掌要大的菜地,知足吧!

        下面的这块土,是我们那里无数块普普通通的土中的一块。因为是在山脚下,这泥土便不是岩上的沙地,也不是肥沃的黑土或黄土,而是粘土。而这一小块菜土,与路另一边的庄稼土,地形上也不大一样,那边土边一两丈高的长满灌木的陡坎子,到菜土边便成了一个小小的斜坡了,高高的土坎下面一块土边上的路,往左上到坟前,往上到菜土前。

        这一小块菜土,也可以说是“争气土”。它像一个小小的舞台,却出演了一出出精彩的戏剧,种出了生活美好的滋味,辣的、香的,还有别的滋味。

        这小半块土虽小,但一年下来,却种过不少的菜。有蒜苗、大葱,有青菜,有四季豆、豇豆,还有辣椒,等等。这些菜主要是母亲在种,在忙。它们都长得很好,郁郁葱葱的。蒜苗、大葱都很大棵,青菜一棵有好几斤。四季豆、豇豆是藤蔓植物,要依附、向上攀援牵藤才能结果实。母亲便在我家竹林里去砍那些不好的竹子,略微剃去丫枝后插在四季豆、豇豆旁边,将它们牵到竹枝上,它们便爬了上去,过不了多久,结的四季豆、豇豆便在竹杖上吊起了。

        小时候,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蒜苗跟大葱,四季豆跟豇豆都不大分得清。曾经扯错过,母亲又重新到土里扯一次。后来,慢慢地知道,它们其实并不难分辨。蒜苗叶扁,大葱叶是圆筒状。四季豆短、粗,豇豆长而细。且嫩豇豆可做泡豇豆,而四季豆则没人做泡菜。

       母亲不吃四季豆。问她原因,说是有一次吃的时候发现虫了,从那以后她便不吃四季豆了。

        母亲不吃四季豆,但她并不要求我们也跟她学,或者干脆就不种四季豆了。不仅她不喜欢的四季豆她要种,而且还见缝插针,在北边土边高高的土壁上,种了龙爪豆、鹅米豆。在其边上的左右两小块“耳土”(位置像长在脸两边的耳朵一样)上,种了辣椒等。母亲巧妙地拓宽、扩展了我家的“小菜园”。

        母亲对土边的利用,使人不禁想起了“精细化"这个词。为了家,为了孩子,母亲真是操碎了心,当然也是满满的收获。龙爪豆、鹅米豆就像香蕉一样,一串一串的,产量很大,摘一次就是满满一大筐,让人体验丰收的喜悦。而龙爪豆则更令人难忘。它要脱皮,肉厚,里面的种子粒大,有如葫豆,味道有点"闷人”。它作成菜的工艺比其它一些菜要复杂点,先煮熟,撕去像香蕉一样的皮,将“龙肉”切成丝后,还要在水里浸泡一段时间。我们都不爱吃有点闷人的龙爪豆米米,喜欢吃四季豆、豇豆、鹅米豆米米。大人们将四季豆、豇豆、鹅米豆的壳壳先吃了,碗里剩下的就净是米米,让我们小孩子高兴得不得了。

       连土壁都不放过不让它空着的母亲,旁边的坟上面自然不会不想到,不看到,不利用起来。她在上面那块的块土里面的土角上,用泥土堆成了一个大大的窝,将草木灰倒进里面,再泼上尿和粪,最后栽上了南瓜秧。南瓜藤便牵在坟上,南瓜便结在坟上的草中间、灌木下。

       南瓜煮汤,煎来吃都不错。母亲还曾摘回嫩嫩的南瓜藤尖,丢在做豆花吃后剩下的豆渣里煮,别有一番风味,有一种淡淡的清香。毕竟南瓜藤尖有限,母亲于是又掐红苕藤尖煎来吃。今天看来,这个菜也很不错的!而将藤尖掐了后,苕藤长势便得到有效控制,不疯长了,土里红苕就会长得好。而南瓜籽炒来吃,特别香。将炒南瓜籽捣成细面,放进豆花蘸水里,味道又会变得更美。

        这块土,生长出了香、辣的感觉。母亲和父亲去世后,都埋在了自留地边那几座老坟旁边,母亲在下面的菜土旁,父亲则在上面的那块土边,好像两人还在为粮食和菜发生争论。后来,兄弟在那小半块菜土的基础上,修起了他家的房子。

        因为去年年初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我已两年没回老家了。在远离家乡的七百多个日子里,便不时想起故人、故土、故事,更是怀念以前家里的这小半块菜地和母亲种菜的情形,怀念童年,怀念和父母在一起的那些日子。

            王良炬 2021年3月10日 北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