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仗队似的延安大秧歌
扭秧歌,天津也有,我家门口就有一帮老年人每天表演(练习)一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娱乐活动,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跳,称得上是国舞,我也会跳。南方原来没有秧歌,刚解放时候,南下的解放军(大部分北方人),带来了这种群众化的舞蹈,我们小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还要考试的,每个人必须会。早就想,有机会去北方,最好是延安,看看陕北人跳的正宗秧歌。
这次来延安,特意打探哪里有扭秧歌的,早晨,延河边广场就有。特意起早去了,终于在广场看见了陕北秧歌,却是别有风味,从来没有看见这么文绉绉扭秧歌的。 
首先得说说道具,每人手里一把伞。这把伞不挡风,不挡雨,伞沿有精致的黄色穗子,伞盖五颜六色,鲜艳华丽,做工精致,犹如古代君王出门,张在头顶上或车上的华丽的伞盖,华盖。领舞者,手拿的木棍头上系着红或绿绸子,很像乐队的指挥棒,按鼓点上下起伏,指挥队列。有男女两队,分别舞蹈,不会错乱。
再说舞步。舞步比较平稳、缓慢,扭动幅度不大。文雅内敛,表情含蓄。这种舞步适合于老年人。所有的老年人基本上能跟得上鼓点,扭起来。这样的秧歌,看起来就像是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 
同样的鼓点,也有人跳得欢快张扬、激情奔放,成为队伍中的亮点。

年轻的女领舞者有扭动的动作,舞姿优美

男士领舞者,带领男队

个别的动作欢快

也有人跳得欢快张扬、激情奔放,成为队伍中的亮点



有两面鼓的伴奏席


后面的老年人,只是在活动锻炼而已
小资料:陕北大秧歌
秧歌,是流行于我国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与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秧歌就是在不断吸收农歌、菱歌和民间武术、杂技及曲艺等各种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各地地理位置不同,季节、气候和农时就不同,相应的文化、民风也就不同,所以各地的秧歌也别具特色。
陕北秧歌以人数众多、气势宏大、节奏明快、红火热闹而闻名遐迩。陕北人民性格淳朴、豪放,扭秧歌时,头、颈、肩、腰、胯、臂、腿包括眼睛和指头尖在内,都会饱含激情地扭动、甩动、抖动。其动作洒脱大方、简单易学,即强身健体,又热闹欢快,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冬季寒冷而漫长,每到逢年过节,扭秧歌便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