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24年鲁迅与泰戈尔参加晚宴,吃到一半便拂袖离去,说:一塌糊涂

 新用户40828904 2021-03-11

生命如横越的大海,我们相聚在一这条小船上。死时,我们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 ——泰戈尔《飞鸟集》

作为二十世纪亚洲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泰戈尔在当时的影响遍布全球。就连总理都称赞他是“对世界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天才诗人”,而泰戈尔的一生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曾经三次到访中国,1924年还与鲁迅见面,但是这次见面却非常不友好,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泰戈尔出生于1861年印度加尔各答的贵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深受父母的哥哥姐姐的喜爱。而泰戈尔从小就具有诗歌天赋,面对英国殖民者,他在13岁就写出了《野花》、《诗歌的故事》等诗歌来讽刺社会和批判英国人。

但是当时的印度是殖民地,想要学习先进知识这能出国留学,就这样泰戈尔来到英国留学,在此他培养了浪漫主义的诗歌主调,也认识了许多文学上志同道合的朋友。虽然出身贵族,但是他一直心系平民百姓。回国后的泰戈尔经常在报纸上发文为农民争取利益,同时参加示威反抗英国。

泰戈尔在当时印度的文学地位和鲁迅先生非常相似,都是用笔作枪,掷地有声的为国家和人民鸣不平。那么这两个人相逢应该会非常愉快,摩擦出文学和批判主义的火花。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两人的见面并不愉快,最后以鲁迅拂袖而去告终。

泰戈尔的三次访华,最隆重的一次是1924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全程由林徽因个徐志摩陪同。因此留下了著名的合照,而在此期间正好赶上泰戈尔的生日,于是以徐志摩为主请来了当时中国文坛许多大师出席泰戈尔的生日宴会,其中自然不乏鲁迅。

但是在宴会上,鲁迅并没有什么机会和泰戈尔交流文学探讨国情,他看到的只有徐志摩等文人对泰戈尔人吹捧恭维,其谄媚姿态让人作呕。以至于宴会还没结束,鲁迅就愤然离席,临走之前还说了四个字:“一塌糊涂。”

说的当然不是泰戈尔,而是对坐席上中国文人的嘴脸进行的批判。对于泰戈尔本人鲁迅非常尊重,同时也很敬重其在反帝国主义事业的贡献,但是他历来反对“捧杀”,在他看来徐志摩等人就是在捧杀。

当时的泰戈尔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香馍馍”,因此徐志摩才会黏上去极尽吹捧。并非是探讨文学,只是像利用泰戈尔的文学大师光环而已。鲁迅耻与为伍,更看不起这类人,所以才会愤然离席。

其实类似徐志摩这种做派的人并不少见,现实生活中很多“叶公好龙”者,问他喜欢哪位作者,开口鲁迅闭口老舍,结果《连骆驼祥子》都没看过,一部《朝花夕拾》都没读完。他们并非真的喜爱,只是借着大师的光环给自己造势而已。而对于这些人,一项性格刚烈的鲁迅,自然看不上,只可惜错过了与泰戈尔交流文学的机会,也为文学史留下了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