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吃出来的

 孟祥 2021-03-11

《你是你吃出来的》(年度特别篇)

 一壶脑辣浆 2019-12-31
脑辣浆🌶第210
这一期的题目带着书名号,你没看错,这是一本书的名字。所以,这篇文也可以算作读书后感,但也不仅限于该书内容。
在读之前,你得有个心理准备,因为这期不同往常,文章篇幅会有点长,需要花一点时间。(既然是年度篇,憋了一年的货,能不长吗?)但是我保证你“不枉此读”。
 
—————— 前言 ——————
 
新年的钟声将要响起,2019年就要过去。每年我都会给自己定个看书的小目标,也就是每年要看够多少多少本书诸如此类的。而我读书,还喜欢包罗万象,什么领域的书都抓来看一看,只要是能读得懂。
书海茫茫,每个人看过的书可以分很多种,但无论怎么分,相信总会有一类书,当你看完它,它会在不同程度上刷新你的认知,我将这类书称之为——好书。因为它不仅让你印象深刻,久久不忘,而且深刻改变了你的认知,并从此影响了自己日后的行为习惯。
总结今年我的书单,今年,就有这么两本好书,并且巧的是,这两本书的作者都是医生。正因为都是医生,所以两本书其实有很多共通的观点,结合起来一起看,会更震撼。
一本是《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作者是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薄世宁;(这本书的读后感也同样非常值得一写)
另一本就是《你是你吃出来的》,就是这期的题目,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夏萌。
(特别提一下,夏萌医生还出版了一本姐妹篇书籍《营养方向别跑偏》,虽然没上面这本有名,但同样值得一读)。
 
—— 营养才是支持人体自我修复的良药 ——
 
薄世宁医生在他的书里说,“医疗的本质是支持生命自我修复。”“真正治好病的,是病人自己。所有医疗行为,只是起到支持的作用。”这句话说出来真是振聋发聩。这么基本的常识却是很多人都不懂得。多少人都是把医院、医生和药品当成了救命稻草,觉得进了医院、医生就得给我治好病,多少医闹也是这样来的。
人体由最基本的细胞组成,无论是医疗手段或者药物都只是支持我们人体细胞、组织、器官自我修复的辅助工具,而真正支持人体不断更新、自我修复,对抗疾病的却是食物中的营养。
总体来讲,食物进到人体有四个去向:给细胞提供能量、成为细胞结构、调节细胞代谢、养肠道菌群。无论是那个,都是支撑起人体这个奇妙组织机构的必须。
眼尖的你或许在前言部分,看到了我介绍《你是你吃出来的》这本书的作者夏萌时所说的头衔,他是医院的营养科医师,也许在很多人常识里可能还根本不知道,医院里还有这样的一个科室。
有个词你也一定听过,就是“忌口”,每当生病了,身边亲人好友人总会跟你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最常见的就是亲人会给你上白粥、咸菜,又或者给你盛上特别熬制的汤水之类的,谓之养病。只能说,这样是延误病情,而不是养病,身体在最需要营养的时候,吃的都是没有营养价值的食物。
其实简单展开对比一下就能明白当中的问题,比如女性产后,也相当于身体病了一场,你让你一个坐月子的人这样吃试试?
吃好三餐、吃得有营养才是最好的药,而我们却坚定地喝白粥吃药,我们对于食物的误解太深了。书中还特别提到,其实现阶段很多医生也都没有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一味地和病人说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其实都是对食物营养的误解,她在书中也列举了很多案例,甚至可以称之为病例,读起来同样令人触目惊心。
 
———— 咱们国人对吃的误解实在太深 ————
 
现代社会,人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小吃快餐店铺布满街头,怎么样都能解决三餐,早就不愁吃喝了。
这本来是好事,但这也导致了一个观念在每个“我”的思维中变得异常根深蒂固。这个观念就是:“现代人都不缺营养了,而且还营养过剩。”
但这不单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而且错得很深。
营养确实不缺了,去菜市场走一趟,大部分人体所需的营养食材都能够买到,问题是,每天这有多少种食材最后到了我们的肚子里?
营养确实过剩了,到楼下快餐店走走,又或者点个外卖,甚至冲个方便面,肯定管饱,但吃饱了不等于营养就足够了,而且往往是某种营养的过剩,而不会是全面的过剩,每一顿饭,都营养全面过剩,你的胃撑得住吗?
除了“营养过剩”,人们还普遍存在诸多错误的观念,现在就列举几个,请大伙对照自己,对号入座:

1、喝粥最养胃?养的其实是膘。

2、饭吃饱就行了?吃得多不等于对身体有效用。

3、不吃肉只吃素最健康?这只会吃出孱弱的身体。

4、身体缺什么,就会想吃什么?偏食比营养不良更伤身。

5、牛奶都是老人小孩才喝的?牛奶是近乎完美食物,成人也要每天喝。

6、动物内脏不干净最好不吃?其实内脏是营养大补品。

7、吃什么补什么,以形补形?只不过是以讹传讹。

8、咸菜腌肉好下饭?不但没营养而且还伤身。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看字面都很容易理解,但是作为首个基石的“合理膳食”,怎么样谓之“合理”,很多人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首先在很多饮食观念上就走错道了。
结合书的内容,个人总结咱们国人在吃的问题上,较为普遍的存在“三多三少一端”的现象。
“三多”是指谷糖多、肉类多、油盐多;
“三少”就是果蔬少、奶类少、种类少;
“一端”就是容易走极端。
以下我要一个个解说:
 
一、谷糖多。
中国人以五谷为主食,千百年如此,这样就养出了我们最适合消化谷类食物的胃。不得不说,我们的老祖宗们在很久以前就选择了五谷是无比正确的,也很有道理的。
谷类所含的营养素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又称为糖类),它能够直接提供人类活动所需能量,我们的祖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从事的都是体力活,以五谷为主食保证了充沛的体能。
但今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人干的都不再是体力活,每天的活动量也不大,能量消耗非常有限,如果摄入过多的如谷类这些碳水化合物,就会处于一种能量过剩的状态,过多的能量就会积攒起来,成为你腰上的救生圈,脸上的猪头肉,和腿上的大象筋。
就拿喝白粥、小米粥养胃这事来说吧,我们生病之后本来活动量就更少了,能量消耗就更少,喝粥胃是容易消化了,但能量过剩就更严重了,喝粥养胃其实是在养膘。
而且我们今天的米饭类食物还存在一个更加要命的问题,就是吃的白米、白面太精细了,它们在人们的深度加工研磨之下,口感是更好了,但是营养的流逝也更加严重,最后就真的是里面除了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能量),其他的营养成分都基本没有了。吃糙米、粗粮被人们,也必须要被人们重新接纳,健康的饮食,应该做到一半精米、一半粗粮。
糖类亦然,谷和糖其营养素都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能量)。吃糖是人类千百年来深刻于基因里的本能,很多人都控制不了自己摄入过去糖分的渴望,肥胖接踵而来。
 
二、肉类多。
话说政府为了我们老百姓的健康已经是操碎了心,有一本由国家卫计委出版的官方权威书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截止目前已经更新到2016年版,里面有非常具体的健康膳食指导,至于怎么样才算吃得健康,看看这本书就够了,但我相信绝大部分中国人基本都没看过。
为什么这样说,看看我们每天、每顿饭所吃的食物结构就知道了,“膳食指南”指出,健康的膳食结构应该是肉、菜三七分,也就是肉类占比约为3成,蔬菜、水果等占比约7成,但回看我们每天吃的,可能正好相反。
你去吃个快餐或者点个外卖,除了米饭,大部分就是各种肉,青菜往往只是放个两三片,权作点缀,甚至压根没有,就难拿咸菜顶上。若是肉放少了,你还觉得这餐厅不咋地,店家太黑心。
回家煮个饭,鱼、肉、青菜、米饭,三菜一汤,两荤一素,肉、菜比例也是刚好倒过来,成了七三分。
相信不用我怎么样宣传,经过近十年来,各种信息的循循诱导,大家都已经知道肉吃多了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还是克制不住那同样深刻于我们身体基因里对吃肉的冲动。
 
三、油盐多。
“舌尖上的中国”,这个国度以美味著称。
要美味,自然少不了盐、油等味道调品,它们增加了食物的风味,让我们切实享受到了美味佳肴。但过量摄入,日积月累,高血压、冠心病等各类慢病就会不期而至。
当今,餐饮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据美团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一半的餐馆结业,又会有一半的餐馆开业。竞争如此激烈,靠味道留住顾客基本上是最大的法宝,而为了味道好,餐馆厨师下手都特别重,也培养出了我们的“重口味”。就是以清淡著称的粤菜,这十多年来,在其他菜系的侵蚀之下,顾客的味觉也变了,也已经变得“重口味”起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指出每天盐的摄入量要不超过6g,油是25至30g。6克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一块钱硬币的重量,30克什么概念,一个鸡蛋大约是50克。一不小心就超了。
人的口味具有累积效应,口味变重了,就很难再接受吃清淡的菜。重口味一族是需要时间一定的时间,逐餐去慢慢减少调料品的量,逐步调整。
其实,少点调料,安静地品尝食物本来的味道,也是一大享受。
 
四、果蔬少。
这条和第二条对应,肉多了,果蔬就少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指出应该“餐餐有蔬菜,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蔬菜大约是1斤,而且深色蔬菜应该占其中的1/2。保证每天摄入比蔬菜少一点的新鲜水果。
很多城市上班族都不怎么吃水果,有人就直接不爱吃,甚至从来不吃。但是蔬菜不能代替水果,果汁也不能代替鲜果。水果所含的维生素与矿物质与蔬菜不一样,没有谁能代替谁。
但是,同样斤两的水果与蔬菜,水果平均价格要更贵,很多人不舍得买,只能说,怎么省,也不能省健康。
说到果蔬,还不得不提同样所谓植物食材的坚果,2016版的膳食指南,其中一个重大修正,就是专门提出了要日常吃坚果,坚果是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所需大量微量元素的很好来源,如果能坚持摄入,日积月累,会有很好的防病效果。我们想想自己上一次吃坚果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五、奶类少。
谷与奶,是中国与欧美国家饮食习惯最大的差别,中国偏重谷类食物,奶类少吃或者基本不吃,而欧美国家基本是以奶类食品为主。不少人喜欢拿欧美国家的膳食指南来指导自己的饮食,以为“进口”的都是好东西,其实,中间天差地别。
欧美国家因为是以奶类食品为主,任何种类食物吃多了都是问题,所以提出了限制奶类食品摄入量的要求,你去读别人的指南,还因为奶类食品是什么坏东西,还要限制摄入。其实中国人的奶类食物不但不过量,还严重偏少,你看看周围你的亲朋好友,有几个是坚持每天喝奶的。
所以,为什么膳食指南得看自己国家的,因为本来的饮食习惯就不一样。
人体需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等七大营养素,来维持健康。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奶类食品,比如牛奶,已经是一种近乎完美的食物,基本上除了膳食纤维外,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可以在牛奶中获取。
人类,无论多么高等,他首先是哺乳动物,而“哺乳”一词就已经把奶类食物说得清清楚楚。你就想象一下人类婴儿刚出生的头一年就明白了,在头一年,婴儿仅仅是靠吸吮妈妈的母乳就能够健康成长。
没有那种食物比奶更加适合人类了。可很多人却都认为牛奶都是老人小孩才喝的东西,这其实是大大的误解。
而且牛奶还是钙的最好来源,钙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在多年来商家广告的狂轰滥炸之下,相信已经无需我多解释。
很多人喜欢用骨头煲汤以为补钙,其实十锅骨头汤头也比不上一杯牛奶,而且吃进肚子还不一定能吸收,而奶中不但钙含量丰富,而且吸收率也非常高,
所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每天至少喝300毫升牛奶,大概就是我们平时一杯水杯的量,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多喝点。
 
六、种类少。
日本人是当今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寿的国家,日本人的饮食特点就是吃得精致、种类丰富,而且每种量都不多。
国人去学日本的饮食,以为日本人经常吃海产,特别是深海的,无污染营养好,所以长寿。其实不过是一知半解,你有没有看到哪个靠海为生的渔民城市比日本人均寿命高的?日本饮食的真正奥秘在于种类多,而且还是以精致少量的方式摄入种类繁多的食物。
政府部门其实早就意识到国人饮食中的这个问题,看看周边的亲朋好友,又或者反思一下自己的饮食,是不是天天差不多?而且种类还很少?今天吃蒸猪肉,明天吃炒猪肉,后天换成了排骨,可还是猪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要求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而这个只是最低要求,如果你希望获得更多的营养,而且有条件获得,那么最好一天吃30种食物。
“合理膳食”的第一原则就是要求“食物要尽量多样化”,即做个“杂食动物”。
我们不必搞清楚每种食物的营养,重要的是要明白食谱一定要宽,天上飞的、树上长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是允许吃的正常食物我们都应该纳入自己平时的食谱中。每一类食物都有其特殊的营养素,各取一点,才能真正做好健康营养全面。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我说的是“种类要多”而不是“品种要多”一只之差,差别巨大。
比如,如果我们吃了米饭,再炒个土豆丝,蒸个玉米,再配个蒸南瓜,看起来品种是多了,也管饱,但是他们都属于谷类食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主食,我们最终吃到的营养素不过大部分都是碳水化合物。
要想做到种类多,先覆盖七大类营养素再谈品种。
在这里不得不纠正一个偏误,在很多人观念里,都以为只要是能吃的植物,都是素菜,其实当中很多是主食,也就是它的主要营养成分都是和粥、面、米饭一样的碳水化合物,除了上面说到的土豆、玉米、南瓜,还有豌豆、山药、莲藕……等等,吃了这些所谓素菜,也要相应减少米饭等的摄入量。
 
七、走极端
这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就像是雨,密密麻麻、应接不暇。我们日常可以通过网站、电视、广播、手机等各种渠道,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不少,有关三餐。
很多人容易因此走上极端。
1、有人看到微信上说某某食物可以壮阳,又或者说某某植物有什么独特的天然药效,然后就经常吃;又说某某菜品农药超标,又或者说吃多了对身体有什么危害,然后就干脆从此就不吃。
2、有人相信食物能以形能补形,然后超标摄入,其实什么形状的食物经过我们强大的胃的消化,早就形神具毁,无论是什么食物,也无论贵贱,最后也不过是变成身体里的七大营养素。
3、有人听说“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腿的”说法,就天天吃鱼,而其实,每种肉食都有自己的优势,营养价值也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是全能冠军,我们餐桌上的肉食要多样化,四条腿的畜类、两条腿的禽类和没有腿的鱼类都要吃。
4、有人为了减肥,保持身材,完全不吃米饭,又或者完成不吃肉。这种极端的案例最为常见。就拿只吃素菜,不吃肉来说吧,这真的好吗?人体是在千万年来从人类先祖那里一代代传承而来的,人是杂食动物,不是食草动物,这个单凭你一己之力改变不了。
动物肉类中的蛋白质与人体蛋白相似度高,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利用,而素菜不是没有蛋白质,只是并不好为人体所吸收利用。不吃肉只吃素,就会长期缺蛋白质或者偏少,造成你身体抵抗力下降,只吃素菜只会吃出孱弱的身体。
每种食材所含的营养素都不一样,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得了病的人,确实可以在正常健康人的基础上,特意多摄入某一方面营养的食物,比如贫血,就应该比正常人多吃含铁类的食物,如猪肝、菠菜等。但是对某一类食物,完全不吃,又或者过渡偏吃多吃,都是在走极端,到最后身体得病了,可不听你的。
 
—— 加工类食品,现代人的饮食原罪 ——
 
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有着最为丰富的物质生活,要吃上丰富的食物同样不在话下。无论是富人、穷人,高收入家庭、还是低收入家庭,购买一日三餐的大部分食材,都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在吃的方面,其实富人、穷人能够买到的都差不多。
但是研究发现,美国富人与穷人之间饮食质量的差距却在不断加大。
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一看身材就明白了,很多富人身材匀称健硕,看起来很健康,而大部分穷人,不但腰间套着救生圈,而且块头往往都特别大,就像浮肿的气球。
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竟然可能是因为“懒”。
去市场、超市买回来新鲜的食材,还得要自己动手加工。辛苦工作了一天,完全没有动力去做饭菜了,于是各种加工好的食品就成了最佳的替代品。各种面包、薯条等各种土豆制品,还有各种盒装、袋装、罐头食品,只求饱腹的各种加工食品,喂出了人们“饭来伸口”的“懒”习惯。
这是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才有的“富贵病”,这个趋势不但蔓延到经济全面腾飞的中国,还逐步蔓延到全世界。
加工食品,两宗罪,一是营养缺乏,二是长期伤身。
1、营养缺乏。
即使是天然的食材,经过煎、炒、蒸、炖等各种烹饪方式的折腾,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营养的流失,而加工食品,经过人类各种毁灭式深加工,营养成分就更加少了,这里大家可以联想一下方便面。
2、长期伤身。
经过深加工后的食品,还多了很多天然食材所不具备的“独特”成分,可惜的是,这些成分对人体没有好处,反而有害。比如食物防腐剂、反式脂肪酸等等。
在这里“反式脂肪酸”特别值得一提,“反式脂肪酸”在天然食物中也有,但是数量少,且对人体并无害。而加工食物中较为普遍地存在加工后的“反式脂肪酸”,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在近年来才通过研究发现,并全面批评过的问题食物成分,长期摄入过量的“反式脂肪酸”,会导致肥胖、引发血栓、冠心病、降低记忆导致阿尔兹海默症、还影响生育。
哪些食物有这种“独特”成分呢?其实非常常见,比如下面这些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蛋糕、糕点、饼干、面包、蛋黄派、沙拉酱、炸薯条、炸薯片、爆米花、巧克力、冰淇淋……等等等等,这些食物相信大家一定都吃过,而且还有的人甚至天天都在吃。
为了控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反式脂肪酸最大摄取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这个1%折算出来一个人一天的限量大约在2克左右。”比盐的摄入量还要更少,一不小心就超标了。
说起加工食品,还不得不提咱们国人独有的食物,就是腌制食品,酸菜、酸豆角、榨菜、腌肉……随便列举就一大堆,相信这些都是很多重口味食客的心头好,美其名曰很好下饭。这些食物虽然不是“反式脂肪酸”超标,但盐分却大大超标了,而且同样是营养成分稀缺。
总之,食物加工越少越好,大家对天然食物要有敬畏之心,那是大自然的恩赐。
 
—— 世上最好的药是早餐、午餐和晚餐 ——
 
没有无端端的健康,也没有无端端的生病,无论是健康还是生病,都有原因。
除了小部分先天性疾病,人活着之所以生病,大部分均是受到习惯、环境、食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食物的影响无疑最为直接,也影响最大,因为它直接从你的口中摄入,并且最后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
人在年轻、身体力壮的时候,新陈代谢快,身体自我修复能力还比较强,为了工作、生活或者娱乐的便利,随便糊弄一下就是一餐,一时的营养偏科或者营养缺失,或许还看不出什么问题,营养的偏科往往是以年、甚至十年为单位在影响人体的健康,过了青壮年,一个个身体的问题将接踵而至。不重视吃进肚子里的食物,糊弄自己的三餐,就是糊弄自己的健康。只有吃好三餐,吃对三餐,才有健康的未来。
反过来,说个极端的案例。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我之前的文章,也多次谈到过为什么同样是吸烟,有人活得长,有人却早早得了肺癌,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但营养学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些能够活得长的烟民,正是他在有意或者无意中吃好了三餐,有充足的营养可以及时修复被烟损害的肺部细胞。那些既吸烟,又随便糊弄三餐的人,无疑是对身体的双重打击,这样的人能长寿,上帝都不答应。(特别说明:在此,本人并没有在提倡吸烟的意识,为了健康着想,吸烟是应该被禁止的,不吸烟其实应该和营养一样重要,我只是用这样极端的案例,说明三餐的重要性,仅此而已。)
你是你吃出来的,你今天的身体,是你昨天的口,吃出来的,你明天的身体,是你今天的口,吃出来的。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命运。
作为一个奔四的老青年,当我知道这一切,我是感觉有点晚了,我很想真的有那么一个人能够穿越回去我年轻的时候,对我说这一切。但我也庆幸我还有时间去修正这一切,但愿你知道这个真相的时候,不是一个躺在医院病床上病入膏肓的病人,一切还来得及。
2020年就要到来,这个“来得及”但愿是从新年第一天开始。
 
—————— 总结 ——————
 
文章内容确实有点多,所以今天也特例来个小结,为了大家便于记忆,我且用一首打油诗话来概述。
 
食物都平等,
没有特殊性。
荤素三七分,
油盐不超标。
餐餐有蔬菜,
天天吃水果,
奶类每天喝。
食材天然好,
尽量少加工。
品种必须多,
什么我都吃,
营养不偏科。
 
《你是你吃出来的》为我们打开了营养学的一扇大门,但是我也深知,要从“舌尖上的中国”转到“营养上的中国”这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后记————
   
在最后,想说点看书的感慨,
在这个便利化的时代,人们要获取知识,有网站、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等等等,甚至连抖音、快手等以短视频形式在做知识传播的内容了,相对而言,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就显得那么枯燥、无趣、和耗费时间,那看书阅读还有必要吗?
结合我自身经验,从某个角度说,看书仍然是系统取得知识的最好途径。
我们通过便利化手段获得的许多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的知识,当然碎片化不是问题,问题它很难形成系统,很多人都是“过目便忘”看完就扔了,感觉就像是有个东西穿过了大脑而已,什么也没留下来。
就像今天这本书的作者,夏萌医生,她其实还在做视频节目介绍营养学知识,但可能很多人是把它当娱乐节目来看的。
就像今天这篇公众号文章,真正认真看完,并接受,且因此有所行动的人,我相信这个概率也很低。
而看书阅读却不一样,一本好书能够系统地给你呈现某个领域的知识,而且因为你花了足够时间去面对它,它已经在时间上引起了你足够的重视,多多少少能够剩下一些东西留在你的脑海里,并且说服自己去行动。特别是如果你再有一个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那就更加入木三分了。
当然,我也认为,看书如同营养,不应过度偏好地只看某一种类的书籍,而应该是什么领域、什么学科、什么种类都可以看,只要值得读,只要你能够看得懂。
正如查理芒格所倡导的“多学科思维”,只有不失偏颇、海纳百川、博众所长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营养不偏科,看书也不偏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