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古金陵: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叶平)

 叶老师YP 2021-03-11
余光中先生在他的《江湖上》诗中写道:“一眨眼,算不算少年,一辈子,算不算永远”?自1975年、2009年两次造访秦淮河之后,2019年4月,我们夫妻“一辈子”最后一次携手同游了古老的秦淮河,“永远”不能回首的怀古伤感之心,比往年任何一次远行都尤为甚之。以往的游记,每每成文之后,均为两人共赏之。含着泪水轻声呼唤:我的爱人,今日的你,看到了吗?

南京,古称金陵,又名石头城。自古以来,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等朝代;以及杨吴、南唐、南宋、明朝、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先后定都或迁都于此,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称谓,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秦淮河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金陵怀古,怀古首先是秦淮河之古。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见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孕育了金陵的古老文明,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游览秦淮河通常从中华门进入。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是南京城的正南门,前后有内外秦淮河横贯东西,是南京老城城南交通咽喉所在。
秦淮河分为内河和外河,其内河在南京城内,从东水头至西水关,全长4.2公里,是十里秦淮最繁华之地。
“锦锈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从东晋已降,南迁的豪门世家、官员权贵差不多都聚居于秦淮两岸。
这里逐渐成为金陵城里最繁华的地带。特别是在夫子庙附近,河畔房屋连片,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甲于天下。许多流传千古的历史掌故和风流韵事,都发生在它的身旁,被历代文人骚客吟颂传唱。
时间的长河就像秦淮河之水不断流淌:自东吴成为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后,南北朝时期,以王谢家族为代表名门望族在这里聚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金粉楼台,鳞次栉比。
隋唐经过反复战乱,秦淮河曾一度衰落,引来无数文人骚客来此凭吊,咏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唱道:“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更是那时秦淮生动的写照。
宋代的经济繁荣,催生了秦淮河逐渐复苏,变身为江南文化中心,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
明清两代更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画船萧鼓,昼夜不绝,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由于战乱,近代的秦准河日渐污浊,两岸建筑多被毁坏,繁华景象不复存在。直到1985年后,南京市拨出巨款对这一风光带进行修复,秦淮河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现在的秦淮河,与夫子庙一起,构成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再次簇拥着南京历史文化荟萃,跻身于中国著名的5A级旅游景区行列。
夫子庙
留别金陵诸公 李 白
六代更霸王,遗迹见都城。
至今秦淮间,礼乐秀群英。
人们通常所说的夫子庙,实际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三大建筑群。前往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经过的一座巨型牌坊,就赫然写着五个大字“南京夫子庙”。

夫子庙的占地面积极大。最前方靠近秦淮河的高大牌坊上书“天下文枢”四个大字。

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礼。有趣的是,夫子庙居然以秦淮河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然河道作为泮池的孔庙。同时,以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高10米,是全国照壁之最。
夫子庙前的广场左右原有聚星、思乐二亭。聚星亭重檐六角,于1983年复建;思乐亭今移建于东市小广场。
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孔庙。孔庙是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的。因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
夫子庙建筑除了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之外,还有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规模巨大。
不过,这一次的游览,并没有发现夫子庙大门之前的棂星门,估计现在已经被拆除。
孔庙的正门大成门。明清时代的大成门为五间,两侧为耳房,中为三门,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由大成门(中门)进,士子执事人等分走旁门。此门与大殿同毁于日军兵火。1986年新建的大成门面宽三间,门内正中有汉白玉屏风。
大成殿是按清代同治八年的建筑为蓝本修建的,取消了原孔庙的后墙,使之与学宫融为一体。大殿七间,高18米,重檐歇山顶。
大成殿前,高高矗立着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两旁配有孔子十二弟子汉白玉像。
有心与先师合个影,可惜游人太盛,遮挡住夫子的身形。
与全国各地其他孔庙一样,大成殿内高悬着“万世师表”的匾额,孔子画像悬挂正中。
在学宫的前面建孔庙,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贤之道,接受封建教化。孔庙的后部必定就是学宫,自称“东南第一学”。
原来的学宫,其实在夫子庙两侧的前甬道之后。东甬道为学宫正门,门前有坊,上书'泮宫'。坊东为明清两朝状元、榜眼、探花题名牌坊。坊西为会元、解元题名牌坊,坊的背面是武科题名牌坊。
民国以后,废科举,兴学堂,学宫遂渐衰落,祠、署分别改为学校、教育局、图书馆等,学宫甬道也成为摊贩市场,东西市场的名称便从那时开始。
现在“东南第一学”学宫门前,玉兔泉古井曾是学习、生活在这里的学子们唯一用水之所,林则徐、李鸿章、吴敬梓等都曾饮用过,因而被人们称为“智泉”。
两次来学宫都看到,儒学原来也能用以测字算命,请看上图的小字歪果文:Make your name into a poem……
学宫包括明德堂、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等古建筑。
学礼,肯定是学礼明经。
仰望,不知可否理解为仰望星空?
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科举时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中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而夫子庙的学宫独称'明德堂',据说是宋代文天祥题写的'明德堂'匾额之故。
古代学宫的学子,是否以学习编钟音乐为他们的主要课程?
学宫后的东西市场,吸收了我国传统的商业街道的空间形式和尺度,采用明清时代的街市风格,以石板铺地,店铺采用'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店、庙、市、街合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江南贡院
游秦淮 秦大士
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墙日夜枕寒津。
兴亡莫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
江南贡院又称南京贡院,原来位于夫子庙学宫东侧,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夫子庙地区的三大古建筑群之一。
目前重修的江南贡院,因原址新建了中国科举博物馆,已改称为贡院南区。
江南贡院始建于1168年(宋乾道四年)。在清同治年间达到鼎盛。当年贡院正门在今永和园及秦淮剧场之间。整个贡院成正方形,内有号舍(俗称考棚)20644间,一人一间,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每次考试可容纳2万多人。江南贡院规模之大,占地之广,与顺天(北京)贡院并称“南闱”和“北闱”,为全国考场之冠。
原江南贡院的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明远楼是原贡院内楼宇之一,位于贡院中间,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的行为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在江南贡院改建后,我们一直在寻找这座明远楼的踪迹。
原来贡院的至公堂:为乡试取舍重地(即最后录取的仲裁地);中悬“天开文运”匾,两楹悬明扬士厅题联:“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其后有鉴衡堂,为乡试阅卷之所。
至公堂前设有铜质“龙门”——考生们最大的期盼就是“龙门及第”,即考中状元,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清代的状元有一半以上是从这个考场里走出来的。
而现在重修的江南贡院,则树立了一座小龙门牌坊,可能也有相同的寓意。
原明远楼前集中展示的一批古代名人塑像,即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袁枚、翁同和、张骞、曾国藩、陈独秀等,他们皆出自于此贡院。现在被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地点。
科举试场的考官与考生。考生的下面几位,是跳过“龙门”的幸运者。
林则徐,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嘉庆九年,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后来屡试不第,直到嘉庆十六年,26 岁的林则徐赴京会考,才殿试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从此踏上了官宦之途,直到官至一品,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1839年,林则徐没收英国商人的鸦片,并将鸦片于虎门销毁,在中国享有民族英雄之誉。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唐至清,以“明经”为选才标准,共考出596名状元,为国家做出贡献或为人们所熟知的却是寥寥无几。反之,屡试不第而成才者大有人在。下面的几位就是其代表。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三十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革黜,妻子改嫁,一生坎坷。后游历名山大川,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唐寅作品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等,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我拉着唐伯虎,想沾点儿文气。
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 精熟《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流传千古。
吴承恩,字汝忠。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 《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江南贡院,曾经的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见证了实行1300年、被废止100多年、被人赞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度。

中国科举博物馆

中国科举博物馆即由原江南贡院改扩建而成,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6.63万平方米。已开放的部分场馆包括博物馆地下三层,地面上明远楼、至公堂、号舍、碑刻及南苑的魁光阁等,含11个展厅。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一家地下式博物馆,主体长36米,宽36米,高20米,整体沉入地下,上部为方形浅水池,参观者穿过贡院牌坊,博物馆如同一面古镜,将门楼的倒影收入其中。门楼前的池水面积刚好1300平米,巧妙的用横向的面积寓意纵向的过去1300年的科举历史。

门前左右两旁,仿照过去的科举考场,是一排排考生考试的号舍。
仔细观看门楼,原来就是江南贡院那座著名的明远楼。
中国科举博物馆导览图
博物馆建筑风格四四方方,像米字格似有棱有角。进入科举博物馆主体后,自下而上参观,拾级而上感受历史的变迁。
如鱼鳞一般的瓦片外墙,用书简堆砌而成的内墙,设计感十足又不乏历史味道。
首先到达的展厅是科第世家的牌坊,这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朝廷奖励给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的牌坊,在古代是彰显身份,光宗耀祖的象征。
从牌坊往里走是个院落中庭的设计是珍藏的四书五经,四层通高的魁星堂。仰头看,魁星点斗,照亮四书五经、经史子集。
清朝的科举考试要经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级一级考上去,分别对应于考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
模拟考场真人般大小的蜡像。
考生的试卷
录取通知书
中进士的捷报

为去京应试的举人服务的皇家公车。

中举后的官服
金榜题名的名次公布榜
博物馆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10000余件文物展品做了精心挑选,选取其中约700件展品用于常设展览。当年的试题、答卷、考生的用品等等应有尽有,还有不少珍品、孤品,当年殿试第一二三名的答卷。
乌衣巷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据宋代《景定建康志》卷十六引《丹阳记》,此地原为三国吴乌衣营所在,因而得名。
也有人认为,因王谢两豪门大族的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
毛泽东手书《刘禹锡·乌衣巷 》
乌衣巷古井
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曾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
王谢为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之合称,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族人,从北方南迁至金陵,后因王谢两家的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于江左五朝的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而彪炳于史册,成就了后世家族无法企及的荣耀。
王导是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一度权倾朝野,与其兄内外相合形成王马共天下的局面。
来燕堂“金陵四十八景”中的第28景,全名是叫做“来燕名堂”,是一个两层楼高的中式建筑。
来燕堂中纪念的是王导的侄孙、著名书圣王羲之。
来燕堂的文物
来燕堂的文物
来燕堂的文物
谢安为东晋时期政治家和名士。少年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等游山玩水。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等职。东晋皇帝桓温死后,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指挥东晋军队,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东山再起”的成语,即出自于谢安的典故。
在谢家子孙中,最著名的却是谢灵运。谢安的侄子为谢玄,而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谢灵运曾任东晋朝廷大臣,他又是佛学家、旅行家和山水诗派的鼻祖,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新境界。

只可惜,王谢早就辉煌不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李香君故居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媚香楼又叫李香君故居或李香君楼,为纪念李香君而建。媚香楼坐落在南京市夫子庙钞库街38号,秦淮河畔来燕桥南端、是三进两院式宅院。
李香君是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罕有的光辉妇女形象,传说实有其人。
为纪念中国古代这位爱国名媛,歌颂了她“威武不屈、贫贱不欺、富贵不移”的做人品质和民族气节,以文学巨著《桃花扇》内容为基础修复了李香君故居——媚香楼。
李香君虽然是个歌妓,却是个痴情女子。当官宦世家公子、东林党人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在媚香楼邂逅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
奸臣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香君坚持不从,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勾勒出朵朵桃花,诗扇成了一把桃花扇。

李香君也具有极高的民族气节。她身患重病,在临死之前,还留下遗言给侯方域:“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不过,她心心念念的侯公子最后还是降了清,名节不保。侯方域后来在商丘建造了壮悔堂,我们在讲述商丘故事的《商丘古城》美篇里有详细的介绍。

商丘古城,舞尽桃花扇底风

秦淮河市集
如今重开的秦淮河,已经成为集旅游观光、美食购物、科普教育、节庆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市集,成了南京城最繁华的街区,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之一。
秦淮河传统古街市
秦淮河传统古街市
秦淮河传统古街市
秦淮河传统古街市
秦淮河传统古街市
秦淮河传统古街市
秦淮河传统古街市
秦淮河传统古街市
秦淮河传统古街市
秦淮河传统古街市
秦淮河传统古街市
秦淮人家
秦淮人家
秦淮人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