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肠症候

 福深慧远 2021-03-11

大肠证候

 锁定
大肠为传导之官,其功能主要是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有病,主要表现于大便方面。
中文名
大肠证候
类    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肠道感受外邪或为饮食所伤等,出现肠道和大便异常的病证。

解读

如果肠道感受外邪或为饮食所伤,致使传导、变化功能失常,即可出现肠道和大便异常的病证,如腹痛、肠鸣、泄泻、痢疾、便秘、痔疾、阑尾炎等。
从脏腑关系上,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肺脏清肃之气不能下降,往往有大便不通的现象,同时大肠和肾也密切相关,肾水不足,肠中津液缺乏,也可造成大便秘结。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也可直接影响大肠,而致传导功能失常。
1、大肠实证
多因饮食积滞、壅塞肠道而致。症见大便秘结或下痢不爽,肛门灼热,口干烦渴,小便短赤,腹胀硬满,甚则腹痛拒按,舌苔黄腻,脉象沉实有力。多见于暴饮暴食、肠腑积热者。
2、大肠湿热
因湿热下注大肠、气血壅滞而致。症见腹痛,大便溏滞不爽,色黄味臭,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身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滑数。如热结而为肠痈,则腹痛拒按,大便秘结,下肢屈而不伸。
3、大肠虚证
多因久泄、久痢而致。症见大便失禁,腹泻无度,肛门滑脱,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滑,脉细弱无力。多见于慢性腹泻、慢性痢疾、脱肛等。
4、大肠寒证
多因外感寒邪或内伤生冷而致。症见腹痛,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象沉迟。
5、大肠津亏
多由素体阴虚,或热病耗津、久病伤阴而致。症见大便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状如羊屎,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舌苔黄燥,脉象细涩。常见于热病后期和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中医应用

一、大肠证候的治疗
1、大肠实证
治法:清肠泻实。
方药:白头翁汤、大黄牡丹皮汤、承气汤类。
2、大肠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
3、大肠虚证
治法:涩肠固脱。
方药:桃花汤、养脏汤等。
4、大肠寒证
治法:散寒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养脏汤、温脾汤等。
5、大肠津亏
治法:滋养阴液,润肠通便。
方药:清燥润肠汤、润肠丸、五仁丸等。
二、针灸治疗
在经络联系上,手太阳经脉络大肠,足太阴之络入络肠胃,故大肠的病理变化与肺、脾、胃、小肠最为密切。针灸治疗主要选用足阳明胃经腧穴。
1、大肠实证
只针不灸,泻法。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横、内关、支沟等穴。
2、大肠湿热
只针不灸,泻法。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合谷、曲池等穴。
3、大肠虚证
针灸并用,补法,重灸。宜取气海、关元、中脘、百会、长强、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
4、大肠寒证
针灸并用,泻法。宜取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等穴。
5、大肠津亏
多针少灸,补法或平补平泻。宜取合谷、足三里、上巨虚、内关、支沟、太溪、照海、大肠俞等穴。
[1-4] 
参考资料
  • 1.  主编:盛增秀、王琦.《脏象概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
  • 2.  南京中医学院编著.《最好的通俗中医公开课·中医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 3.  主编:石志超、盖国忠.《中医学·第4版》: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 4.  主编:王启才.《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