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佳婧:专注认知症老人照料环境研究,我愿做年轻的“养老”人

 阿里山图书馆 2021-03-11

编者按

清华求学数年间,在考试周期间的坚强求生,在学生节与DDL之间的痛并快乐,在毕业论文与工作申请间多线作战,当离开清华的时候,这些毕业生留下了怎样的故事?他们走上职场后获得了怎样有趣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学长学姐们讲述最真实的生涯故事,分享离开清华的99种方式。

接到邀稿,心情是意外而忐忑的,因为作为去年6月份刚刚离开清华、步入大学做一名讲师的博士毕业生,我的职场生涯其实才刚刚开始。回首在清华十二年的求学时光中,我经历了多次选择的岔路口,一步步从纠结和迷茫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做出无悔的职业选择,有幸能这份心路历程梳理并分享给大家。

一切源起于高三时读到的一本书——《幸福的建筑》。作者阿兰·德波顿用优美而略带抽象的语言描绘了建筑与人的情感体验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也让我对学习建筑、创造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的空间无比神往。

在推研岔路口的反思


如愿考入清华建筑系的我满怀憧憬,然而在本科的学习中,却一度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没有绘画基础的我在设计课中总是为造型和建筑表现技巧欠佳所苦恼…大三结束推研时,我给一位心仪的老师发邮件、表示希望能成为她的研究生,却得到一句简短回复:“看了你的作品集,认为你不适合学建筑……”。收到邮件的瞬间,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也不断反问自己:我是否真的不适合学建筑?

反思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设计课经历。大二下学期,我跟随周燕珉老师进行了老人院课程设计。我从小和姥姥外公住在一起,对老年人的生活有很多经验和体会。在做老人院设计的过程中,我也常询问他们理想中的养老院是什么样子。在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第一次有了“开窍”的感觉,学到了如何将使用者的需求“转译”成为建筑设计的语言,也取得了不错的设计成果。这个设计也给了我很强的信心: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是人性化设计基础,其重要性不亚于建筑的造型、美学考量,而分析人的生活需求、研究更人性化的建筑正是我所热爱的、也许也是比较擅长的。经过仔细的思考,我决定联系专注于老年与居住建筑研究的周燕珉老师,也十分幸运地得到了老师的欢迎和接纳。现在想来,还要感谢那位老师“直接”的拒信,让我有机会去反思自己真正喜爱和擅长的方向。

从兴趣到专业


研究生期间,我开始了解我国的老龄化情况、养老服务体系、相关政策,并跟随导师和研究团队调研了许多养老建筑项目,参与到相关的研究课题中,初步迈进了养老建筑的研究领域。2013年刚好是我国养老产业的“元年“,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大力鼓励养老产业的发展,也正是对养老居住建筑研究需求最为紧迫的时候。记得初中时,姥姥外公选择了离开家、入住郊区的养老社区,儿时的我曾经难以接受他们的离开,而通过这些调研学习,我渐渐开始理解和接纳了他们的养老选择,也对什么样的老年居住建筑更符合老年人的需求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成长过程中的这些经历和感触,让我养老居住建筑这个研究方向满怀热情,但也曾经有过动摇。那时,姥姥外公刚搬到一所大型养老院居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到了院区角落一座不起眼的小楼,那里的情景触目惊心:窄小、黑暗的走廊边,七人间、十人间中毫无隐私可言;老年人大都处于卧床状态,眼神呆滞或是自言自语着,由护工照料着基本的饮食起居;不甚洁净的公共卫生间中晾晒着被单、拖把和内衣,粗大的不锈钢扶手反射着冰冷的光……我带着无比沉重的心情走出那座小楼。坐上公交车,窗外光鲜热闹的街景与养老院中压抑的场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养老这个议题太过现实和沉重,我真的要扎根在这一领域吗?而脑海中另一个声音又分明在说:正因我国养老居住环境、老年人生活质量还存在很多问题,才需要我们去研究吧。否则,未来我们将面对着怎样的养老环境呢?

“未毕业”的“毕业季”


彼时的我也正面临着硕士毕业后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选择。九月,一次突如其来的脚伤将我送入了医院手术室,术后一周我就进入了大型设计院,开始实习与毕业设计工作。设计院的工作充实而愉快,我有幸参与到大型的养老居住项目中,每天都面临新的挑战、也有踏实的成长;周围的同事对我关照有加,令我感到十分温暖。我戴着护具、拄着双拐与同级的同学们一起通过笔试、面试,顺利拿到了这所大型设计院的Offer。而也就在这时,我的导师周燕珉老师约我进行了一次深谈,认为我具备一定的研究潜质,问我是否考虑继续攻读博士。

父母十分支持我继续深造,但我自己却有些犹豫,担心自己难以达到博士所要求的研究水平。而换一个角度,不也正是因为博士学位对个人学术水平有极高的要求,才值得我去迎接挑战、锻炼自己的思维和研究能力吗?最终决定读博,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是希望在读博的几年时间中,能够作为导师研究团队的一员,为我国的养老居住环境的改善贡献一点点力量。于是,我谢绝了设计院的Offer,一边潜心准备考博,一边跟随导师及研究团队开展老年居住建筑方面的科研工作。

图片

图丨硕士毕业时与导师在工作室的合影

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树叶”


硕士阶段,我参与了导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通过初期调研和文献学习,我对该项目的研究主题——“认知症老人的照料空间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更好地了解认知症老人的需求,我参加了多个认知症照护的培训课程与会议论坛。学习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到为认知症老人营造好的照料环境本质上就是去满足人最基本的、而又常常被忽略的需求:感受到安全与关爱、被尊重、拥有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度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而这也正回到了我选择建筑专业的初心。

当时国内的认知症照料才刚刚起步,为了摸清当下我国认知症照料设施的现状,我开始硬着头皮在网站上搜索认知症照料设施的信息,逐一打电话询问是否能去机构中调研。无数次在电话中被回绝,也经历过到机构后刚看了一圈就被推到铁门之外的窘迫,然而还是有一些热心的养老院向我打开了大门,让我能够进入设施深入调研。调研中我发现目前我国专业的认知症照料设施匮乏,许多设施空间环境存在严重设计问题,认知症老人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但另一方面,通过和认知症老人、照护者、管理者深度交流,我也了解到这一领域中有许多专业又满怀爱心的工作者,在用心地关爱着看似有些“糊涂”,实则单纯可爱的老人们。一次调研中,一位患有认知症的老爷爷误以为自己居住的养老院是他的工作单位,每次遇到我都会热心地说“这里我很熟悉,你有什么问题就来找我”。这些有趣、有爱的人们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很想通过自己的研究为他们做些什么。

调研是充实而愉快的,研究却是严肃和艰难的。博士开题后得到了老师们的许多宝贵建议,才真正意识到博士研究的难度所在:既要具有相当的深度,又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既要建立在已有的研究脉络中,又要抓住前人没有研究过的空白点。用研究方法课上顾朝林教授的话说就是:“要在科学的大树上找叶子”。而“找叶子”谈何容易,一直以来受到的建筑学训练使我很难摆脱设计思维,对科学研究范式和方法也一知半解。尽管开题前三年我就选定了研究方向、开展了初步的探索研究,但迟迟找不到研究切入点,使得博士课题陷入停滞、一筹莫展。

不久后,我踏上了赴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健康系统与设计中心的短期访学之旅。我的合作导师Susan Rodiek教授是一位有着丰富的实证研究经验,也十分热心帮助和指导青年研究者的老师。访学的半年中,我每周与她进行一次学术讨论,与她探讨我读到的文献、心中的困惑、调研中的体会,她也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与我分享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为我指点迷津。我所访学的中心是循证设计的发源地,也是美国医疗、养老建筑研究的重要平台。在这里我开始学习循证设计的方法,参加了许多学术会议和讲座。在Susan老师的推荐下,我与多位领域内重要的研究者、设计者、运营管理者建立了联系,参访了十余家优秀的认知症照料设施。通过了解领域内的研究与实践前沿,我逐渐建立起信心,也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切入点——研究空间环境如何支持认知症老人的自主性,构建出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思路。终于,我看到了属于我的那片“叶子”。

访学的时光虽然短暂,却是真正领我走入研究之门的一段重要经历,也使我对研究和设计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庆幸当时的自己勇敢地向Susan老师发出了访学申请信,更庆幸自己用无数封英文邮件努力争取到了许多个参会学习、实地调研、与专家学者深度交流的机会。我意识到只有在与他人的交流和碰撞中,才能有真正的成长和收获,也发现自己是如此热爱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拓展对事物理解深度的体验。

图片

图丨在专注养老建筑设计的pi architects 建筑事务所交流分享

回国后,我一边开始收集数据、准备撰写博士论文,一边开始考虑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曾有几个养老领域的大型企业向我伸出过橄榄枝,我相信那里会有广阔的项目实践机会和优厚的待遇。然而,在博士期间,我跟随导师参与了一些养老项目设计咨询工作,深感当前国内养老建筑研究与设计实践存在严重脱节。我更希望做一个桥梁,通过实证研究更深入地挖掘老年人对空间环境的需求,探索空间环境如何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分享给更多的设计师、实践者,尝试把研究与设计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教师是最能够同时兼顾研究、教学与实践的职业,而教学也要求教师不断去学习、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传递给学生。这种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我很喜欢的生命状态。仔细思考后我决定申请高校教职,也幸运地得到了北京建筑大学的录用。

我深知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背后的巨大挑战,在无数个时刻,我都怀疑和动摇过自己的选择,害怕自己承受不了“青椒“的压力,完成不了高额的指标,没有足够的能力拓展平台……每到这样的时刻,我就会回想起在美国认识的John Zeisel老师(环境行为学、认知症照护研究领域的重要跨界学者)给我的忠告:“当你对什么职业感兴趣的时候,先做做看,能够拥有工作的选择已经是很幸福的事,很多人的工作并没有选择。”我想,虽然一切并不容易,但不断试炼和提升自己,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教育者的过程一定是有意义和有趣的。

我的经历中并没有惊天动地的挫败和转折,也没有像其他优秀的同龄人一样广泛参加面试、在众多offer中权衡选择。面对一路上许多的岔路口,我仿佛是“一根筋”地选择了建筑,选择了养老,选择了读博,选择了研究认知症老人照料环境、选择了做一名高校教师。但我无悔于自己的选择,因为我始终能够从这些选择中感受到生命的澎湃。

现在的我,正在新的校园中开始作为一名新教师的工作。面对新的挑战,我会不断思考和实践如何做好一名知识的创造者和传递者,探索养老建筑如何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前路漫漫,Keep Walking!

图片

个人简介

图片

李佳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建筑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