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大艳:发现福寿螺

 温馨微语 2021-03-11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前两年夏天,我有时会在周末的清晨去东沙湖公园散步。

东沙湖公园水域宽广,种植了大片的荷花,七八月份正是荷花的盛放期。清晨的风很凉爽,我闻着荷叶的清香,欣赏着荷花的清新雅韵,不时有红色、蓝色、黑色的蜻蜓在飞舞,很是惬意。不过,我突然发现,荷叶的茎上有一些粉红色的颗粒状的东西,以前从未见过。我想,也许是荷花被某种菌类感染了吧?

去年秋天,我们去甪直的水八仙馆游玩。一进门,走近地头,我就看到一块块水田里种植了很多茭白和茨菇,还有鸡头米和荸荠。

茭白的叶片细长柔软,轻轻地随风摆动。茨菇的叶片呈箭头状,碧绿光滑,脉络清晰,开白色穗状小花,煞是好看。鸡头米的叶片平铺在水面上,叶片的表面有很多皱褶,花像紫色的睡莲,娇艳又不失高贵,果子外面密实地覆盖着一层细而长的刺。荸荠的叶子细而圆,像是生长在水里的香葱。

突然,我发现田头的水沟里,有很多田螺,而且个头都不小,我不由地大叫了起来:“快来看啊,这里有好多田螺呢!”

少时,在苏北乡下,田间地头的水沟里,也有很多田螺,大的有草鸡蛋那么大。摸回家后,妈妈先把它们养在水盆里,待它们把泥沙吐尽,再用清水冲洗,然后把它们放在锅里焯水。焯好水后,妈妈用勺子捞出田螺,焯田螺的水盛出沉淀备用。我用针把螺肉掏出来,放在盘内,用剪刀剪成小块。

妈妈起好油锅,把螺肉放进锅内爆炒,然后加入之前沉淀好的焯田螺的水,大火烧开后,用文火把螺肉煨熟,再用旺火烧开,加入打匀的鸡蛋、切碎的韭菜,加入调料,再次烧开,煮几分钟,一锅可与当下的海鲜汤媲美的田螺汤就出锅了。闻着那股鲜香,我的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可是这些年,随着大气污染的加重,加上农药化肥对土壤的污染,现在已经很少看到田螺了,再想喝一碗当年的田螺汤已经成了不切实际的奢望。有时看到市场上卖的田螺,很想买回家重做一碗田螺汤,回味一下当年的味道,不过,这些田螺都是养殖的,而且价格不菲,只得作罢。

没想到,江南水乡的水质竟然这么好,我感觉好似回到了当年。我又摸了几只田螺,无奈,我没带袋子,摸了也没处放,只好把它们抓在手里,继续游玩。

接下来,玩得三心二意,虽然水八仙馆的风景很不错,我却无心观赏,一直在想,要不要去找个袋子,多摸一些田螺,带回去再烧一回田螺汤,饱餐一顿。

先生说:“这些螺也许并不好吃吧?好吃的东西应该不断有人摸,怎么会这么多呢?”

这个道理,我也是懂的,不过我并不愿意相信,仍然心怀侥幸,也许这是个例外呢?

儿子也在一旁附和:“是啊是啊!”

先生又仔细看了看那些螺,以旁观者清的口气对我说:“这些螺跟田螺确实有些不一样呢!你看,它们的形状就不一样啊!”

我笑了笑,仍然不相信他的话。

我们一直在池塘边走着,又看到很多田螺。不过,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很多田螺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它们甚至两两抱合在一起,我以前看到的田螺并不是这样的。

逛了一个多小时,既渴又饿,馆里的台湾餐厅生意火爆,只有提前预订才能开车去吃饭,步行,实在是太远,我们只得放弃了。还好馆里有小卖部,我们去买了水和爆米花,坐在长凳上喝水休息,吃爆米花。

我忍不住问店员,一位六十来岁的老阿姨:“阿姨,这里的螺这么多,好吃吗?”

阿姨说:“不好吃的,不好吃的,没人吃的,我们这里用来敲碎喂鸭的。”

原来这些和田螺极为相似的螺是福寿螺,又名大瓶螺,苹果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最容易辨认的特征是雌螺可以在水线以上的固体物表面产下“粉红色的卵块”。

福寿螺为卵生动物,交配通常在水中白天进行,交配后35天开始产卵,夜间雌螺爬到离水面1540厘米的池壁、木桩、水生植物的茎叶上产卵。卵圆形,粉红色,卵径2毫米左右。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每次产卵一块,产卵结束后,雌螺腹足收回,掉入水中。受精卵在空气中孵化需1015天,发育成仔螺后破膜而出,掉入水中。

福寿螺食量大,咬食水稻等农作植物,可造成严重减产,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另外福寿螺的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粪便能污染水体。因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繁殖量惊人,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极易破坏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原来,我在东沙湖公园看到的粉色颗粒状物体就是福寿螺的卵。我还在附近大厦景观池的石壁上发现了福寿螺的踪迹,透露它们踪迹的无疑就是那些粉红色的卵块。

原来,福寿螺早已出现在我们周围,也许几年甚至更久,我竟浑然不察,可见我们许多人对周围的动植物并不敏感,自然就很难发现和本地物种外形相似的外来物种。

请千万不要把福寿螺带到未知的水域,或许你的无心之举会破环那里的生态平衡,给当地农民带来损失。

作者简介

彭大艳,笔名木香,江苏建湖人,现居苏州,公司职员。阅读兴趣广泛,爱好写作,想用笔向您倾诉所思所想,讲诉发生在我身边的不同寻常的故事。作品散见《作家导刊》《温馨微语》《美文心语》《现代美文》等公众号及报刊、杂志。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