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玉武:那些年我追过的杂志

 温馨微语 2021-03-11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因为收拾屋,我翻开压在屋角里的大纸壳箱,里面装满了旧杂志,这些只是我多年看过杂志的极小部分,如果真的全部保存,估计几个屋子也装不下。箱里最多的杂志是《读者》和《故事会》,居然和凤姐一样的文学挚爱。看着整箱的杂志,不禁想起那些年我追过的杂志。

在我没有认几个字的时候,最先接触的杂志是《红小兵》(后更名《新少年》),是当时姐姐订的,内容多以插图漫画为主,大多是“斗地主”啥的,但是我看的如痴如醉,吃饭时候也舍不得放下。长大一些就喜欢上了《少年文艺》,当时班级里只有两个同学订阅,为了讨好,抢着干人家值日的活,就是为了能有一天看《少年文艺》的权利,在柴禾垛上一个少年捧着《少年文艺》,蓝天下畅想自己的文学梦想。后来《童话大王》横空出世,我们班有个叫于楠的女孩每期都看,而且居然能绘声绘色讲诉大段的《皮皮鲁和鲁西西》,当时我想能娶这样女同学,这样就能天天大大方方看《故事大王》了。

到了初一,又迷上《辽宁青年》,是32开的月刊,内容丰富而励志,当时我最喜欢大连作家邓刚的文章。而里面刊登歌谱往往是最新推出的,记得当时靠一把吉他哼唱学会《血染的风采》,我就在班级新年联欢晚会上演唱,要知道当时董文华、徐良都没唱过呢!后来又喜欢上《青年一代》栏目设置有勤奋篇、遵纪篇、做人学问、生活顾问等,以纪实形式为主,真实再现了当代青年的心路历程以及成长体验,极具青春活力和潮流动感,是一份充满了时尚情趣和阳光气息的杂志,因此颇受青年读者欢迎。这份杂志是双月刊,为了能买到心仪的杂志,我和邻居的小伙伴们到了要来货的日子每天都要往书店跑,一旦哪一期没买到,就别提多难过了。

那时候还喜欢《大众电影》,杂志封面上都是刘晓庆、潘虹、丛珊、张瑜、姜黎黎等明星照,当时不叫追星族,也不叫粉丝,就是藏在心里的欢喜和热爱。男孩子自然爱看《新体育》,女排“五连冠”,聂卫平中日擂台赛11连胜,许海峰奥运首金…都记录其中,我高中时候学校有图书馆,到了中午我就泡在图书馆里,一看一中午。当时还喜欢《八小时以外》,杂志是1980年创刊的。《八小时以外》以独到的人文关怀向读者传递着那个时代的关爱、真情和感悟,记得当时定价0.44元,虽然价格有些偏高,可是我也忍疼割爱也得去买。

看大多娱乐的杂志,也喜欢一些科普杂志换换口味,如《新观察》《科学画报》《科学与生活》等也是常看杂志,尤其和同学侃大山,吹牛皮时候知识大多来自这些杂志。参加工作后,喜欢上五种不同类型的杂志:《当代歌坛》,估计很多80后都看过吧,为了和80后有谈资,特意看的,记得当年王菲还叫王靖雯。《半月谈》时事新闻全在其中,开始为了男人应该懂得时事,后来为了应付公务员考试。《漫画大王》是偷偷看的,怕人家说幼稚,但真的好看,在被窝里看也能笑出声来。《意林》一段段有哲理的小故事,当时没有微信,自有书信,给朋友写信中我常常引用《意林》中的文章,那种温情和想念更加贴切深刻。《当代工人》当时一般单位都有征订,但是恐怕看的不多,但文章内容犀利,反应时代呼声,为一线工人请愿,我保持多年阅读的习惯,看起来格外有亲切感。

除了这些,还有《青年文摘》、《黄金时代》、《兵器》、《飞碟探索》、《知音》、《家庭》、《南风窗》等,现在看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虽然仍在出版但受网络阅读的冲击发行量已大幅萎缩。

和凤姐一样,我最挚爱的还是《读者》和《故事会》,《读者》当年叫《读者文摘》,每一期我都会第一时间买到手,是多年一直坚持买的杂志。从少年的懵懂,到青春的梦想,再到中年的感怀,《读者》一直相依相伴。有次陪友人溜达,路过报刊亭,随后买了本《杂志》,他很诧异:你还看《读者》!我头也不抬:你不也还看《花花公子》!《故事会》也是我最喜欢看的杂志之一,儿子识字后,也抢着跟我看《故事会》,麦当劳,肯德基儿子不喜欢,看见《故事会》却爱不释手。和我当年一样捧着书傻呵呵的笑,不动声的哭。

至今,虽然只留了极少部分,我真不舍得抛弃这些老杂志,我觉得它们和好书一样宝贵,让人留恋,让人怀想,捧起一本杂志,就能回想当年的模样......

作者简介

钟玉武,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喜欢用文字传递思想,作品散见《人民日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沈阳日报》《沈阳晚报》等报刊报刊发表文章500余篇,国内各种征文获奖50余次。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