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惟庄:“佛”的哲学

 温馨微语 2021-03-11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惟  庄


都是这么严肃认真的神情。走近图书馆犹如走近一方净土,好似虔诚的宗教信徒,表现得顶礼膜拜。如果没有这点自觉性,自顾自长吁短叹,长留在抒发个人情感中,确确实实偏向于空乏。去图书馆,去感染一把儒雅气息,不折不扣充实一下自己也是扩大眼力。图书馆与我家不太远,咫尺之遥,步行便也是惯常性的动作了。我选择性地阅读图书报刊,不定期地聆听“各色各样讲坛”上关于各色各样知识的讲解。那些讲坛办得很好,好在它的包容性,不偏不倚,叫我感受到了些许“中庸”的味道。我于某个周日跑去图书馆听了听讲座。唯独这一讲来得肃静,是叙述汉传佛教的寺庙文化。我首次用心专注于关于寺庙的文化,感到新颖又好奇。那个窗外细雨霏霏室内鸦雀无声的下午,我微闭着双目,仔细感悟一词一句。

入得心里,才觉得佛教原来这般博大精深。无怪乎高僧们须倾其一生精力来修炼,把握它的真谛。佛教大抵有三个派系,分别是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汉传佛教又分出八大宗派,教义有相同处,也有不相同之处,与此众多的佛教理论体系眼花缭乱,在我内心里,有些目不暇接的意味。信仰上的不相同,在理论上,我悟道也不深,却感觉深的广博,自叹个人认识太肤浅,没能很好地掌握其精髓。不过,进去得不深未必坏事,至少没有迷信,能够很轻易地跳出来,自拔而出,亦然退缩自如了。我执着于唯物,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佛教的精华部分,也许,或能为我而用之。

弥勒菩萨笑容可掬,一副大腹便便的样子,于是,我足够领受他容纳大海的气度。从入世者而言,这个未来之佛对于众生皆是报以笑脸相迎,恐怕是带给人们无尽的快乐。四大天王有其一定的方向感,引领众生步入一个向善、剖析世俗善恶和与时俱进的征途。这是出世者的精神追求。东方持国天王预示着爱国和把握步履进退的尺度,也就是知道迈步和退后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南方增长天王提醒人们不忘记跟随时代车轮,学习和更新知识,走向一次又一次进步。西方广目天王隐含立足于长远的远见性,教育人们心怀希望,且毋须短视,抓住事物要领而后快。北方多闻天王手中的伞遮风挡雨而预示世俗人当心世间凄风苦雨来袭,多听一听自然之音是不无裨益的,但要抵挡不齿之事。

佛教的四大菩萨其实是一个精神深化的进程。地藏菩萨代表万物的根本,试想一下,足下大地稳固了,何愁风雨飘摇。中华的根何在?俨然传统的孝道和众生纯粹善良皆落脚在感恩中,待大觉悟之后,大心愿来了,待到没有地狱的时刻,这个世界趋向和谐、美好。在普陀山上,观世音菩萨慈眉善目,怀大慈大悲,慈悲的向度是追求,也是一个美好的情怀。当然智慧不可缺少,众生智慧的化身就是文殊菩萨,那是五台山供奉的神。有了智慧明辨是非变得容易得多。想法再多再奇特,精神升华得再高级,终有一天还是回到脚踏实地上来。峨眉山就落座了普贤菩萨,那是智慧的化身。慎言之,笃行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不是一句空话了,扎扎实实才是最实在的。大同社会即为此等。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的根本强基了,观世音菩萨慈悲心为胸怀,文殊菩萨迎来大智慧,普贤菩萨再与时俱进实践众生和谐的愿望,何乐而不为。

寺庙建筑布局坐北朝南,延续一条中轴线伸展,横亘南北,周围以回廊环抱着,颇具皇家气势和雄壮风度。佛教的这个雄奇隐含了宏大和壮观。释迦牟尼降生,莫不高声呼喊:“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特指广大众生,非一己之自私自利的“小我”,在“无我”状态下,众生平等,凡意识到命运轮转,必然依靠“自我”决定,那么,生灵鲜活的时代已将来临。

习惯上“四大皆空”,这个“空”表现出了没有私心杂念和功利主义,无所谓心底空白,一片空茫茫。人的境界抵达这个“空”,悟性不仅精绝而且接近于神通,没有一生的修炼和提升,彻底放弃尘世过往利益诱惑的残存力度,也会无所求无所欲望,一如无所谓对于凡俗牵挂,恐难变成现实中的“空”了。“空”的纯净在何处呢?岂止是凡夫俗子可以任由指点,不至于一无是处。用心去感悟生,深切觉悟一回人生真谛,没有“空”的理想恐怕流于表面化,会是贻笑大方。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被常人看作经典语录,心仪的生存状态,却也是不寻常。隐在山林深处不难,无非消受寂寞和无可奈何,能够在闹市中做到“隐”的现状,却不继续故作“世”态,当然的“空”,也是当然的“隐”了。“空”有其时代性,时代变化了,不同的“空”隐匿了不同的“隐”,记住流淌在血液中“根”,人性化和众生感恩情结,会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向前迈进。最本质的和谐理念,在于顺应形势变化和自然规律的把握,不违反规律,众生相容,那自然叫做“顺应”。当“空”不再公式化,不倾向于俗称的那一种看法,“静”便随之而来,众生才生生不息。

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佛学,无论出世与入世与否?若是连接到佛教文化中,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化到佛学里,佛教超脱不造“空”,出世而不造神,讲求与人为善也不显“懦弱”。苦渡众生叫人尽早脱离苦海,或者“隐”入清静之地,远离喧嚣世俗,舍弃自身而利他主义,为公心不为私利,崇高而舍命取义。谁敢说这个“空”全无意义?可这样说罢,脚踏实地为众生修炼精神,积极向上,不断地提高师法自然的能力。

因此,关注佛学的人多了,步进佛教门槛的人同样多了,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我是唯物主义者,自感大言不惭,说一些关于佛学的话题。当深入其中,不慎跌进去了,所能掌握的那些有关佛学皮毛的东西诱使我思虑良多,激发几分感念,实在难以忘记它。我忍不住“大放厥词”一番,别无它念,因为佛学贴近现实性,并非是空穴来风,拿在当下人生思考中,不无一定的道理。如不学佛学,满眼佛教寺庙和念经的吟诵声,如雷贯耳,我怎可熟视无睹它。何况佛学有益于众生向善,走近和谐理念又近了一步。我首肯了,下一次再去寺庙,再去看看佛堂的广大,看看佛教徒,去深悟佛学中的本质上的“道理”。古今一理,佛教可以改善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教会我有所为有所不为。

重要的是,在众多讲坛中,我学到了佛教里还有佛学,佛学与佛教不可以画上等号,属两个哲学概念。此后,懂得佛教并非完全消极厌世,既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它与时俱进的现实因素在内,符合自然规律的精神纯净性。诚然,唯物主义思想是我的根本,我不追风,对于佛学,若渗入下去,我绝对不会“走火入魔”,当以去粗取精的方法,吸纳其精华,丢弃其糟粕了。佛教再会净化人的灵魂,显而易见,我进得来照样可以全身而退,能够出得去。

作者简介

惟庄,实名何伟征,沉思者,自由撰稿人。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