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滑县老照片】四间房这个古建筑,13年过去了,还在不?

 瑞视觉 2021-03-11

13年前的2007年11月5日下午,去四间房乡大芬村拍摄了村北改造过的沙荒变良田,根据规划日后还要变果园。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拍摄过村北的沙荒变良田后,我和同事在大芬村的街上看到了这座摇摇欲坠的“古建筑”。

看样子,这应该是一座古老的亭子。

街头没有人,旁边也没有牌子介绍,弄不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只管先拍下来吧。

网络资料显示,该村有“孔庙遗址”,不知这个亭子是否其所属建筑物。

年久失修,当时的亭子已经颓废不堪,亭上的砖瓦脱落、损毁近半了。

说没有保护措施也是不对的,亭子的四个木柱子不知何时已经换成了水泥的。

虽然有些不伦不类,能维护其不倒,也是尽心了。

亭子上,椽、板上的铁钉,可谓人们维护的见证。

大约是相对价值不够高,没能纳入官方的文物保护名录,一直缺少维护措施与经费保障。

四个小朋友在亭子下玩耍。

13年过去了,这几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也该长大成为英俊魁梧的小伙子了吧!



大芬村,座落于古金堤之上,位于滑县东北部距县城道口镇30公里,东邻高寨村,西连东呼村,南跨省道S101与唐尔庄接壤,西南与乡政府所在地四间房村相连,北和内黄县阿虎寨村毗邻。村内有水泥路横穿东西,向南直上省道S101,向北可达内黄,交通便利。

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大芬村属纯粹迁入型村庄,相传于大明洪武六年李姓祖先李大本迁于此地,在东鸣呼之东安家落户,同期迁入的有许、白、思、汁、王等姓氏。当时没有给村子取名,皆以姓氏加拐称之为许拐、白拐、王家胡同等。随时代变迁,其他姓氏或迁出或无后,日久渐衰。李氏则后发,迄今人丁兴旺,现该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皆是李姓。李大本去世后,葬于村东北,葬之当夜陡起暴风,一夜之间形成了巨大丘冢 ,高约丈余,面积达12亩之大。故后人皆把“大坟”作为村名称之。

明嘉靖12年(1531年),滑县新任知县春游至此,因本村果树较多,又值春暖花开之季,桃李争艳。知县观景兴奋,问及村名,得之为“大坟”,心中不悦。盖以出游遇“坟”不吉,与本村景色不符为由,改“大坟”为“大芬”。自此“大芬”村名沿用至今。

大芬村属上古轩辕之域,颛顼帝喾之治,尧舜禹夏之辖;周康叔公封地衞厥,衞之初都附近,宋《宅经》有云,“卫初都滑东北六十里”,春秋卫成公迁都于帝丘;秦汉属东郡白马,魏晋南北朝时归开州郡白马,隋、唐、宋、元时属滑州白马县(旧城遗址于今白道口镇韩河京村南);明洪武初,白马县废,并入渭州,七年(1374年)降州为县(滑县),该村属滑县仁寿乡潘张里;清宣统元年(1909年),滑县改为6乡16区,该村属广通区;民国时(1946年土改后期),共产党八路军为消除沙尘匪患,在解放区彰德府(今新乡市)成立了平原省,该村划归高陵县四区管辖;解放后复归滑县;1958年成立四间房乡人民公社,至今归四间房乡管辖。

大芬村李姓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余有王、赵、徐、马、田、候、魏、史等姓。全村人口共计1646人,全部是汉族,无少数民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