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瓶装新酒!大力保护开发武汉历史风貌区,传统里份将重获新生

 城市文化观察 2021-03-11

武汉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近代全国闻名的通商口岸和租界区,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浪漫和我国传统建筑的典雅为一身,是我国现存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瑰宝。

为保护优秀历史建筑,武汉于2004年4月1日起实施《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确定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等四大历史风貌区16片历史文化街区,先后4批确定了124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传统里份就占了20处。2019年5月22日,市政府公布了第十二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目录,其中包括一级保护历史建筑5个,二级保护历史建筑11个。

里份

武汉市独特民居形式的叫法,古时起,十来人住在一起为“里”;“份”则是武汉方言的拖音。里份呈“里”、“村”、“坊”、“乡”四种类型。其中,“里”占去90%以上,比如位于一元路上的昌年里,洞庭街上的同兴里等。

从1865年~1937年间,江汉关间接贸易额曾有42年的时间居于四大口岸的次席。至此,里份共建约208条,无疑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里份以汉口最为集中。汉口里份充分体现了汉口这样一个“五方杂处”的城市的“包容与吸收”。里份正是这种汉口开埠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文化融合形成的民居型制。

里份民居是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成为清末和民国时期租界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它见证了汉口开埠后大武汉一步步发展成为全国商贸中心和“东方芝加哥” 的历史,多为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天井式建筑的结合体,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和地域特色。蕴藏大量历史名人和革命家的遗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研究和保护价值。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缺失,许多里份消失了。

汉口里份

建筑时间大约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到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之前基本结束,有164个里份3308栋房屋。1900年前后,汉口城市的发展引起了上海房地产商的注意,鉴于上海开辟租界后地皮飞涨的经验。因此,汉口初期的石库门几乎完全和上海相同。

汉口的里份房屋,依据其结构形式,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为普通里份住宅。这类里份建筑年代较久,用普通砖木瓦料建造,有水电设备。如瑞祥里、余庆里、三德里、辅仁里等。中档的里份住宅,结构较之普通里份住宅要好,建筑材料多为混合及甲种砖木结构,水电设施较全,且有卫生设备。如积庆里、永康里、联保里、大陆里、智民里、汉润里等。高档的里份建筑一般都为新式住宅。多系钢筋水泥结构,机制红砖和水泥缝外墙。而且为了防潮、防水、保温、隔热,第一层地面多半有低空层,且高于街巷路面,内部装修精致,卫生水电设备齐全。如江汉村、六也村、同兴里、汉安村、延庆里、上海村、首善里等都属于高档里份住宅。

兰陵村,1933年建造,由汉昌济营造厂营造。

同兴里,位于洞庭街83号,共有两层砖混结构25栋。原为买办刘子敬的私人花园,1928年,由徐、泸、刘等16家在此建楼,形成了居民区。

成安坊,约建于1915年。为两层砖木结构,有房屋64栋;由兴汉昌等四家营造厂施工建造。

昌年里,位于一元路首。2层砖木结构26栋,德商美最时洋行买办王柏年于1917年~1925年建造。

萧耀南,系湖北省督军,于1923年在军阀吴佩乎的指使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其故居为1925年所建的砖木结构的西式住宅。

汉正街,古汉口正街。16世纪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长江汉江交汇处,尤其是沿汉江一带的地域逐渐地成为了汉口的商业中心地带;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此地因设立汉口巡检司而成为了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沿街店铺林立,八方商费云集,街情民风等厚。

图中的洞庭村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初,这时期的里分建筑大多精致,和早期构造简单的里分建筑区别主要在于巷子较宽,取消了天井设计房屋空间增大使每个房间更加有独立性和空间感,这种精致还体现在细节上,如房屋朝向、通风采光、老虎窗、铜环大门、百叶窗、屋内外随处可见的砖雕铁艺和每家每户都有独立厕所、门头门楣的用料和设计都有考究等。

武汉随处可见清水红墙外晒满了衣被和挂得到处都是的腊肠咸鱼,巷头的小吃摊点直到深夜还冒着腾腾热气,爹爹婆婆们或院内打麻将或门口抽着烟晒着太阳,用一半烟火一半诗意来形容汉口里分恰到好处。

里份内存在的公共空间,就是这种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每种里份都有一块便于邻里之间交流的公共场地,关上大门是一家,敞开大门是大家庭。因此,里份内,邻里之间的关系和睦,颇有亲情。里份内邻里关系的温度与黏度正是当前建筑所缺少的。如何将仅剩的传统里份有效保护和利用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是城市管理者急需面对的课题。

在建筑方面,“五方杂处”体现为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江汉村、六也村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两村的建筑房屋并不多,但各栋门楼的建筑风格却炯然不同:中式石库门、土库门,欧式小洋楼以及中西合璧的门楼,各有特色。在这里,即使是同样风格的建筑,细节之处也有不同的讲究。石库门的门头装饰大多采用传统的花鸟虫鱼图案,高雅而不失富贵气派。通常是二层厢房木窗及窗下的栏杆采用中国传统建筑花饰图案,体现了传统民居精致、素雅的装修风格。

欧洲人习惯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其实,建筑更像是凝固的历史。不同时代的精品建筑在展示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在叙述历史和文化,历史和文化永远都与建筑融为一体,是无论如何也抹不掉的。透过里份,我们看到了其中包含的艺术与人文信息。在里份内居住的人们,没有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相反重商逐利成了人们唯一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在江汉村、六也村、同兴里,就是在三德里、辅堂里、长清里也被人们广泛接受。普通里份住宅内的人们也注意交往、注重信息、追求变动、慕异喜新,看戏、听书、品茶、观艺不再是官绅学士的专利,普通商民也习而为之。

就是这种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每种里份都有一块便于邻里之间交流的公共场地,关上大门是一家,敞开大门是大家庭。因此,里份内,邻里之间的关系和睦,颇有亲情。里份内邻里关系的温度与黏度正是当前建筑所缺少的。如何将仅剩的传统里份有效保护和利用起来,发挥它应有的价值,是城市管理者急需面对的课题。

上海的弄堂建筑形式和武汉的里份一样,都以石库门建筑为主,上海也是经历了大拆大建后逐渐摸索出了里弄保护和开发的双赢模式,田子坊是其中的代表。田子坊在上世纪20年代是原上海法租界的华洋混合居住区,如今逐渐发展成为以文化为灵魂、商业为基础、旅游为载体的多业态里弄旅游社区,年税收达到4000多万元,且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取得了不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联合国人居署将其定义为“自下而上的旧城更新与社区包容性创业” 典范。

武汉的码头文化和市井商业气息浓厚,里份商业有充分的群众基础,只是近年来随着城管力度的加强,很多夜市和跳蚤市场被取缔了,里份商业可以提供大量商铺和门面,且初期租金低,可以作为马路集市入市规范化经营的一个出路。且武汉市的大多数传统里份位于政府规划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正契合了文创搭台、商旅唱戏的思路。加上传统里份建筑多处在沿江地带且密集相连成片,与沿江众多旅游热点无缝衔接,可形成一个大的历史文化旅游片区,利用其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出旅游和商业价值,既可使传统里份重获新生,也可为政府和居民创造收入。

传统里份的文创旅游化改造有很大空间和潜力

可先将个别区位较好、规模完善、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里份作为试点整体改造,同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试点成功后向周边里份延伸改造,每个里份呈现自己独特的风格,让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甚至历史文化风貌区都成为旅游景区。为此,我们建议:

1对全市所有里份统一摸底排查,征求居民意见,筛选出已改造成型的和无条件不适宜改造的里份,列出拟改造清单,并制订相关的产业导向目录和扶持政策。

2选取其中距离现有旅游热点较近、区块方正规整、建筑保存较好的里份作为试点,如坤厚里、三德里(距汉口江滩及知音号较近) 或汉润里(距江汉路及武汉美术馆较近),由政府统一规划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原有建筑风格进行修缮,保留石库门、拆除围墙、维修危房、统一外立面,改善道路、水电、厕所等基础设施,消除架空杆线及电线蜘蛛网现象,采取楼上办公(生产) 楼下开店的格局,在主入口或里份中央建筑内设游客服务中心,由社区管委会管理。在合适的位置设立武汉历史博物馆,向游客介绍武汉的变迁。改造完毕后确立文化创意主题进行招商,如汉润里美术坊、三德里演艺坊、坤厚里汉派文化展示区,使每个里份都树立自己的鲜明特色,并在周边道路及景点设置旅游路牌。里份原居民可选择自主经营、整体出租或楼上自住楼下出租的方式。初期予以租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及旅游广告扶持,吸引艺术家及配套商户入驻。

3待试点里份经营成熟、客流稳定,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后,便可向周边里份扩散推广。里份特色可延展至时尚坊、文博坊、茶艺坊、视听坊、汉味美食、汉派服装、里份酒吧、里份特色民宿等,有名人故居的围绕名人故居做宣传,同时可以效仿北京胡同开展人力车里份旅游,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民国时期的汉口。各里份通过不同的商业和旅游属性有机衔接,形成一个整体的汉口里份旅游区和吃住参观购物休闲娱乐的链条,游客逛完一个里份后紧接着逛隔壁下一个,充分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长和挖掘消费潜力,实现里份旅游的协同发展。

经过文创旅游化改造后,武汉的传统里份将重获新生,发挥出自身价值,造福武汉人民。里份文化也将成为武汉旅游的新名片,将武汉的历史和文化更好地展现在全国和全世界人民面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