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京剧表演艺术家刘赶三(王政尧)2

 读书作乐 2021-03-12
【转载2】晚清京剧表演艺术家刘赶三(王政尧)

    其实,早在同治帝病逝的那年,刘赶三在阜城园演《南庙请医》就借戏寓讽,指斥同治帝为帝不尊,染梅毒而崩。
    《南庙请医》讲的是男女二人住进老黄开的客店,男客突然染病不起。老黄知村中有一医生,名叫刘高手,立刻前去延请,为其诊治。全剧自请刘始,至刘诊罢出店止。对白诙喈,丑角应工,讽刺庸医刘高手。刘赶三饰庸医刘高手,他出自药商之家,演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他竟会抓哏抓到了万岁爷的头上,此语一出,惊世骇俗!
    “清穆宗(同治帝)崩时,赶三适在阜城园,演《南庙请医》一剧,作科白曰:'东华门我是不去的。因为那门儿里头,有家阔哥儿,新近害了病,找我去治;他害的是梅毒,我还当是天花呢,一剂药下去就死啦!我要再走东华门,被人家瞧见,那还有小命儿吗?’闻者咋舌。”时人“愕然语赶三曰:'是国君也,虽诚如尔所言,为人民者,亦当为之掩饰,不宜宣扬于众。幸坐者无亲贵,不然,尔死不知其所矣!’赶三正襟曰:'穆宗在位,不因民困而求救拯之方,乃花天酒地,致酿恶疾,祸由自取,可以蒙一隅之听闻,而不可蔽万方之耳目。’闻者辄目为疯人。”
    当代学者任二北先生曾专此评沦道:“清优人之大胆,无过赶三。'闻者咋舌,目为疯人’,乃时人确有之心理。…赶三反抗封建时代之元恶大憝,一往直前,从无顾虑,斯无愧我国古代传统之气魄!”
    以上事实表明,刘赶三对于封建统治者疾恶如仇,他敢于揭露他们丑行的作为,为他人所不及,他指出:同治帝“不因民困而求救拯之方,乃花天酒地,致酿恶疾,祸由自取!”他的这种可贵思想和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提“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和“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又是何其相似!刘赶三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已跃然纸上。 
    三、斥昏暴,“为万民,非为一姓”
    光绪二十年(1894年),日×发动了侵略朝×和中国的战争。在这一场战争中,李鸿章屈膝求和的投降路线激起了朝野内外的愤怒和讨伐。侍读学士文廷式疏劾李鸿章“终身以洋人为可恃,……至今日而天下之利权归于赫德,北洋之兵权归于德璀琳,故一有变端,彷徨而罔知所措。”但是,清朝统治者一味求和,拒纳忠言。因此,《申报》发出了民众之呼声,“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显示了广大人民反击日×侵略者的勇气和坚决批判卖国投降路线的决心。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自卫和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斗争中,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互相鼓舞,互相支持,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其中,京剧界首屈一指则是“千古一人”刘赶三。
    徐慕云在《梨园影事》记道:“中东甲午一役,李某(指李鸿章)丧师隔地,赶三深为愤撼。一日,彼登台演剧(时年已八十余),于话白中,自编新词,讥李失地辱国之可耻。时适李子在场观剧,闻言大忿。当时投以茶杯,并置赶三于狱、相传刘即终死于囹圄云。”
    是年,刘赶三78岁,非80余。一说,刘赶三那日演的剧是《大名府》(又名《卢十回》、《玉麒麟》),饰剧中人李固,属堂会戏。道光四年(1824年)庆升平班已有此剧目,秦腔、汉剧等也有此剧。说明《大名府》是一出很有影响、很受欢迎的行当齐全的大戏,李固以丑角应工,是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刘赶三抓住了这一机会,不顾年近八旬的高龄,在台上依然挥洒自如,“自编的新词”既将李固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又揭露了李鸿章的丑恶嘴脸。
    是时,刘赶三扮演的李固“谓贾氏曰:'如今这份家私,可要算是我姓李的了!’贾氏曰:'恐怕未必吧?’赶三曰:'怎么会靠不住!这不是姓李的连中人酒都请了么?’闻者阂然。盖合肥(即李鸿章)是时权倾内外,都中人尝窃窃然,疑其有不臣之志者,赶三复从而于大庭广众间,煽其焰而扬起波。又焉得不触人忌讳哉!”
    刘赶三以其满腔的爱国热情,不顾自己年老体弱,通过他所扮演的角色,在红氍毹上贴切而自然地斥责了李鸿章卖国投降的无耻行径,赢得了台上台下、时人后人的交口称赞,因此,即使在他于光绪二十年七月逝世之后,人们依旧把在台上说出将李鸿章“褫夺黄马褂”之事也算在他的名下。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刘赶三之死与李鸿章及其家族、家奴的残酷迫害有着直接关系。这是发人深思的。 
    (此处略去若干字)
    是年七月初十日,刘赶三在京师宦南韩家潭西头路北的寓所病逝,年78岁,人们将是年八月光绪帝处分李鸿章“拔去三眼花翎”之事演绎在这位高龄的丑角大师身上,仿佛使人们又看到刘赶三在舞台上那精彩绝伦的表演,这不正是人们对刘赶三戏曲人生的充分肯定和深深的怀念吗!
    中国军民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反抗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场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各界军民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敌忾同仇的高尚爱国精神。刘赶三以其饱满的爱国热情、震撼人心的气魄和演技成为京剧界在这场斗争中的杰出代表,人们称颂他是“京伶丑角第一人” 。
    四、德艺双馨,垂范后世
    刘赶三“在艺事上的杰出建树,足以垂范后世,为京剧丑角表演艺术的长足发展,开创了可资循蹈的广阔道路,成为清同光间,京剧舞台上第一代丑行演员的代表人物,影响极为广远。”
    自赶三下海至今,赶三享名已有150余年。赶三非其本名,此名的由来是因为他曾经在三庆班演毕,从前门外赶到内城,先后于隆福寺的景泰园和东四牌楼的泰华园演出,一日连赶三场,虽然有违班规,同行确壮其大胆,遂以“赶三” 呼之,他也因此而得名。其实,刘赶三的“大胆” 远不止此,而是突出表现在他常年的演出实践中。笔者以为:刘赶三的这种“大无畏胆”是有其深刻思想基础的。
    刘赶三一生经历道、咸、同、光四朝,这个时候的清王朝已经是“盛世”不再,危机四伏,日薄西山。×××他×ד文无表于时”,遂投身戏剧,志在执艺以谏,随戏寓讽,抨击时弊,嘲讽权贵,表达自己的愤懑之心,这本身就是“文表于时”戏剧观的生动体现。例如,光绪初年,刘赶三在演《思志诚》时,在剧中扮演鸨儿,客至后,鸨儿该招呼妓女们出堂见客,此时,他刚好看见坐在楼上包厢里的有三位身穿便服的亲王,决心借此机会,抓哏恶心他们一下,于是他冲楼上喊:五儿、六儿、七儿,你们下来见客呀! 刹时间,台下哄堂夫笑,亲王恼羞成怒,命人痛惩了刘赶三。那三位亲王正是排行五、六、七的惇王奕誴、恭王奕訢、醇王奕譞,所以,赶三能用此巧合而有意讽刺他们声色犬马,误国病民,同时,也说明赶三在艺术上是个有心之人,那么多“抓现哏”
的杰作留传后世深刻展示了他平时的丰厚积累。
    刘赶三被重杖四十后,其浩然正气“犹不稍衰,出,尝语人曰:'贵人之横暴如此.非善征也! 且彼辈日以声色为乐,而无所益于我民,我固思有以惩之。
    有的学者指出:“优谏精神在反封建,符合人×愿望,为人×之喉舌。”“古优敢批逆鳞抑昏暴、完成优谏者,早已置身度外”,刘赶三正是这样的大艺术家,他率先揭露咸丰戊午科场舞弊,猛烈抨击同治帝荒淫腐朽,无情鞭笞李鸿章屈辱求和,他“一身是胆,铁骨钢肠,从不知权势为何物。方其于技艺中大张挞伐时,短兵一挥,广座皆死! 其技敏绝,其勇空前,为优谏拓出'大无畏胆’与'大无人境’。”以上这些言行例证和评论深刻反映出刘赶三是以“为万民,非为一姓”的杰出思想指导其毕生的舞台实践的。刘赶三在不畏强暴的行动中,含恨而去。自咸丰至光绪的四十多年里,他在台前幕后所表达的则是晚清时期无数被压迫、被欺凌的人×的心声。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