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遥望刘赶三

 戏剧传媒 2020-07-12

某一天,戏曲频道播出国家京剧院三团演出的《法门寺》,名丑吕昆山扮演刘媒婆,滑稽的表演引来观众的阵阵笑声,我一边笑,脑子里却突然蹦出另一个名字——刘赶三。

刘赶三本名刘保山,他天资聪颖,读书刻苦,不到二十岁就已才名远播。他出生时,距四大徽班进京(1790年)已有近三十年,这时徽调正融合吸纳了各种声腔,逐步演变成京剧。就是这尚未完善的皮黄成了刘保山唯一的业余爱好,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整个满清,上到王侯公卿,下到黎民百姓,闲来无事哼几句流水,票一出折子戏,既潇洒又自在。

可是,刘保山却爱得太痴了,迷得太深了,终于,他选择了下海,成了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今天说来,“下海”只是很简单的两个字,可是,在戏子比娼妓还低贱的封建社会,一个读书人竟会舍弃功名从事下九流的行业,说是骇人听闻也不为过。

刘保山下海前的文字记录不多,他当初的决定曾面临多少阻力多少责难?受到了家庭怎样的反对?遭到了同窗怎样的鄙视?招来了世人怎样的讥笑?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刘保山,他原就是为京剧而生,为京剧而活,他不属于那一张书桌,他注定只属于这一方舞台。

告别了书斋,刘保山全身心投入到了他挚爱的粉墨天地中。他的艺术才华与博大精深的京剧撞击出了灿烂的光芒!他嗓音清亮,做表传神,能跨行当兼演老生、老旦戏,而最出彩的,当然还是他的本工丑戏。他潜心研磨,利用自己扎实的唱工底子,改变了过去丑角只说不唱、无聊搞笑的表演手段;他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念白大力加工编排,使丑角念白跌宕有致、风趣恢谐、扣人心弦;他细心观察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的言谈举止,精心提炼加工成了生动漂亮的表情身段、程式动作,完善了京剧丑角的表演风格,形成了唱念并举、特色鲜明的艺术流派。

《群英会》的蒋干、《虹霓关》的旗牌、《请医》的刘高手、《贪欢报》的张旺、《审头刺汤》的汤勤、《鸿鸾禧》的金松、《连升店》的店家、《浣花溪》的余氏、《法门寺》的刘媒婆、《普求山》的窦氏……还有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骑活驴上台表演《探亲家》中的乡下妈妈,一个个栩栩如生、千变万化的经典形象带着崭新的光泽出现在京剧舞台上,传承至今。

声名远播之后,他有时不得不一日连赶三场演出,“赶三”之名由此而来。人们忘记了那个叫刘保山的读书人,只记住了这个叫刘赶三的京剧丑角艺术的开山祖师!

刘赶三得到了令任何一个丑角演员都无法企及的称谓——“天下第一丑”。

这个称谓不仅仅源于人们对他艺术的认可喜爱,更是出于对他人品的尊重。丑行演员在舞台上有其他行当所不具备的自由,可以现场抓哏逗乐,随口插科打诨,活跃演出气氛。正直耿介的刘赶三便常常在台上借机指斥权贵,针砭时弊。甚至,一次进宫演出《十八扯》,刘赶三见台前慈禧太后居中端坐,光绪皇帝却仆人一般垂手侍立,便借题发挥道:“您诸位别小瞧我这演皇帝的,虽说是假的,好歹咱还有个座,那真皇帝在一边站着,都不能坐下呢。”慈禧不好为此当众发作,从此看戏才准许光绪皇帝坐下。

因为时时在台上尖刻地讥讽官员、评论时事,刘赶三屡遭迫害,但他不畏强暴,毫不初改,依旧在台上执艺以谏。最终,当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招致民怨沸腾时,刘赶三在演出中大骂李鸿章,被李的侄子当众殴打,抑郁而死。时人不忿,做一联道:赶三已死无名丑,李二先生是汉奸。李鸿章是不是汉奸,至今众说纷纭,可是,刘赶三却以其铮铮铁骨,实实在在地成了伶人的骄傲!

也许,弃文从艺的刘赶三,从未丢弃过他的书生本色。他的身体里仍旧沸腾着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血液,仍旧激荡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连“英雄”二字都可以当之无愧的。

转眼百年,为功名熙熙攘攘拥挤在科场的读书人,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淹没,连那些琼林饮宴、风光无限的状元、榜眼也都已化为云烟,而国粹京剧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却永远刻下了这个响亮的名字——刘赶三!

我们应当庆幸他当初的选择,他的勇气、才气和骨气,让世间少了几分吟风弄月的酸腐气息,却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天下第一丑”!

作者:兰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