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邀读|您有一封新年未读书单,来自激进阵线联萌

 欧陆思想联萌 2021-03-12

◆ ◆ ◆ ◆

2017新年书单

激进阵线联盟

◆ ◆ ◆ ◆

01

《自由及其背叛》

作者:以赛亚·柏林

这本原为以赛亚·伯林1952年在BBC第三套节目所做的系列讲演。他从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出发,讨论了近代著名思想家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和迈斯特等人对自由以及人类历史的看法。在伯林看来,除了迈斯特是人类自由的公然反对者外,这些思想家都对人类的自由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却导致了反自由的历史后果。

推荐人:小夏飞刀(夏莹)

推荐理由:

我爱以赛亚·柏林的文字。他与亚历山大·科耶夫一样都是俄国人,大约因为是外语写作,他的英文有一种德勒兹意义上“弱势文学”特有的穿透力。记得读他的小册子《马克思传》的时候,其英文书写之优美几乎让我总有大声朗读出来的冲动,(就这一点而言,他与齐泽克的英文写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推荐这本小书,理由之一同样是他简单、凝练的语言。当然,作为一本讲演录,它又是生动而丰富的。思想是跳跃的,正是因为没有被严谨论证所所束缚,思想才可能真正获得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本立足于柏林之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而展开的近代思想史。这一思想谱系中包括了近代著名思想家爱尔维修、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圣西门和迈斯特等人。这些的人选择并非是任意的,他们或弱或强地彰显着柏林所谓的积极自由的路向,当积极自由一步步被拓展开来的时候,自由的倡导者自身就变成了自由的背叛者。自由被绝对的自我替代着,它骑着历史进步的高头大马,根本不在乎前进中脚下那鲜活存在着的花草。换言之,将自由视为一种有待不懈追求的理念,可能带来的恰恰是自由的背叛。柏林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寥寥数语就将诸如卢梭、费希特、黑格尔等等思想做出了精确的概括。值得注意的是,柏林在此没有谈到马克思,马克思并不是活着黑格尔思想阴影下的小学生。他在柏林看来也不是积极自由之路上的同盟军。他更为复杂。柏林在青年时代写作《马克思传》的时候就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马克思的自由有了不同的理解。或许,对于马克思而言,自由从来不是free to do something(积极自由),而是free from something(消极自由)。我们将free from……,总是翻译为“解放”。因此,我判定,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抽象自由的倡导者,而是解放逻辑的构筑者。

02

《从黑格尔到尼采》

作者:卡尔·洛维特

为什么巴赫、莫扎特、歌德、贝多芬、席勒培植的德语文化精神到头来竟然孕育出以德意志青年人为主体的纳粹党徒?海德格尔、洛维特、施特劳斯提出了尝试性的答案。黑格尔[Hegel]和尼采[Nietzsche]是两个端点,19世纪德匡精神历史的真正发生就在这两个端点之间运动。但由于人们大多把黑格尔的业绩看做是唯心主义体系光辉灿烂的终结,并为了合乎时宜地运用而从尼采的作品中摘取出任意的部分,所以人们必然会关注这两个人物。当人们在尼采这里只考虑影响,而在黑格尔那里只考虑业绩的时候,黑格尔显得十分遥远,而尼采则显得非常贴近。但事实上,黑格尔的业绩通过其学生们对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而自1890年以来出自尼采的无数影响,则只是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才凝聚为一种德意志意识形态。与40年代的黑格尔学派相对应的,是昨日的尼采学派。

推荐人:小夏飞刀(夏莹)

推荐理由:

洛维特作为海德格尔的学生,写过很多有关海德格尔的生活、思想的著作。但我爱的却是这本《从黑格尔到尼采》。我将其视为国内外为数不多的关于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研究著作。
 青年黑格尔派,很多学者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过多关注学派。他们的存在只能算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形成的背景板。我们需要知道马克思是踩着谁的肩膀成就了自身的伟人的地位,青年黑格尔派便是其中之一。

但随着激进左翼思潮在国内学界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当下流行的激进左翼视为当年痴迷于费希特行动哲学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借尸还魂。因此国内马克思哲学界正在兴起一种思潮是试图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来批判激进左翼思想的乌托邦性。但就我个人而言,将激进左翼与青年马克思主义对等起来批判,无疑会让批判的车轮南辕北辙。

于是,如果你钟爱于激进左翼思想,这本洛维特的名著应该算是必读书目。在其中,洛维特系统梳理了从卢格、鲍威尔、施蒂那、费尔巴哈到马克思的思想演进过程,以一种相对中肯的语气关注了这段常常被忽略的历史,并将其镶嵌在当代黑格尔思想的兴衰史之中。彰显了他们的思想魅力,但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所在。

对我而言,这本书最富有吸引力的地方还在于他第一次较为系统的讨论了黑格尔以及后黑格尔时代思想中关于“现实”的讨论。并极富有洞见的指出:“马克思与基尔克果的攻击恰恰把黑格尔统一起来的东西给分开了:两个人都颠倒他的理性和现实的和解”。(本书183页)换言之,马克思与基尔克果(又翻译为克尔恺郭尔)打碎了被黑格尔的和解的现实,从而彰显了现实与理性对抗,而非和解的那一个面向。而在我看来,整个激进左翼的思想都建基于这种不可消除的对抗之上。

03

《歧义:政治与哲学》

作者:雅克·朗西埃

《歧义:政治与哲学》一书便是他全面阐述其独特的美学—政治理论的主要著作,通过对于治理性的“政治”概念的反思和批判,试图提出以“感性共享”作为新政治起点的、解放性的“政略”概念,以“歧义”的声音批判和替代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共识”,从而为社会的“无分者”争取“无分者之分”,以聚合多元的、异质的进步力量,召唤新的、高尚的政治形式或行动。他的论点深刻地挑战了西方主流政治的观念,大大冲击了当代人对政治的想象力,对于今日和未来的人类政治生活有着启迪性的意义。

推荐人:小夏飞刀(夏莹)

推荐理由:

近来做激进思潮,我越来越不想与某个具体的人物打交道,因为不想纠结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独特的观念之中,细节会蒙蔽我们对于思想的判定和吸收。但接近年底的时候,不经意间读了朗西埃的这本《歧义》,还是难以遮掩内心的喜爱。

喜欢的原因在于,这是一部有细节的著作,但却从来没有止步于细节。它的问题意识如此鲜明,观点如此富有冲击力,让我这个曾经经受过鲍德里亚、齐泽克与巴迪欧等人的各色洞见的冲击的人,仍然有措不及防的感觉。

当然这种感觉的生成,也许并不能完全归结为朗西埃,他关于哲学与政治的看法里当然有晚期福柯的影子,并同时以其恩师路易·阿尔杜塞晚期关于哲学即政治,政治即哲学的思路为批判的对象。但朗西埃仍然给出了一些颇具创见的一般性概括。哲学的魅力,正在于可以给一些日常的概念以一般性的界定。不敢给出界定,不是一种富有创见的思想。在这本书中,朗西埃谨慎于那种将哲学直接等同于政治的倾向。并同时区分出了政治(la politique)与治安(police)。从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的相关讨论开始,梳理了政治概念的原初起源,并看到了政治并不是因为穷人对抗富人而发生的,恰恰相反,政治是对富人统治单纯效果的中断。换言之,当自然而然的统治秩序被打碎的时候,政治才出现。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到的那些国家的管理、选举、参政议政,其实都不过是一种治安,而不是政治。政治其实就是政治斗争,是奴隶觉醒,获得自我意识之后的产物。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对于政治以及那些政治主体的承担者——人民(le démo与le peuple,对于朗西埃来说是一个近义词)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主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它不晦涩,是可以在一个暖暖的冬日下午,坐在飘香的咖啡屋,伴着音乐阅读的一部有趣的书。

04

《人类简史》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推荐人:人气Champion(吴冠军)

推荐理由:

分答上曾被问到“如果这辈子只能读一本书,您会选哪本”,我推荐了《人类简史》,很多好书,它的好只有在阅读其它许多专业书之后才能领略到,《人类简史》的好,并不在专门的阅读门槛之上才能领略,如果这辈子只能读一本好书,我推荐读它。同时这本书,也有助于你成为一个左翼的思想者。

05

《福柯文选》

作者:米歇尔·福柯

汪民安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关于批判,批判是在哲学周围不断成形、扩展、再生的,它指向一种未来哲学,或者暗示着取代所有哲学的可能。对福柯来说,批判的重要性在于:试图弄清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使启蒙这个问题——即权力、真理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适用于任何历史时刻。

推荐人:72变蓝(蓝江)

推荐理由:

三卷本《福柯文选》的毫无疑问是中国出版界的大事件,一直期望有机会能够读到完整的福柯文集《言与文》的中文版,早在十年前就听说有人在策划这档子事,在三联版的学术前沿的第三辑中,也曾公布过要出版四卷本的《福柯文选》的消息,但这些遥远的祈盼最终都化为泡影。所以汪民安老师主编的这套《福柯文选》,虽然不是四卷本《言与文》的全本,但也是目前中文市场上最全的福柯文集了,许多译文还是第一次面世,给予我这样的福柯爱好者当然是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仿佛一下子我在学生年代阅读刘北城老师翻译的福柯《规训与惩罚》和《疯癫文明》兴奋得睡不着的感觉。

06

《说真话的勇气》

作者:米歇尔·福柯

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说真话的勇气:治理自我与治理他者(2)》是米歇尔·福柯在法兰西学院最后两年的授课演讲,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治理”的续篇。在书中谈到“把所传授的、学到的、复述的、吸收的逻各斯变成行为主体的自发形式”。福柯不断地向前追寻直接表现在正值的行为和与自己的关系中的一种真实话语。他研究了政治的“parrhesia”,它被界定为真实的话语,不过是一种让说话者冒着拿他的生存作赌注的危险说出的真实话语。在书中,福柯有了令人惊讶的概念积累,并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研究课题,以此走向“真理的通道”。

推荐人:72变蓝(蓝江)

推荐理由:

另一本令人惊喜的福柯译作,福柯法兰西讲座集的最后一本,也是福柯在弥留之际留给人们的最后的思考。按照福柯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时间不多了,要想说的话还很多,因此让这本《说真话的勇气》变成了福柯所有法兰西学院讲座中最难读的一本,不过,怎么样分辨出“真”,怎样过上“真的生活”,的确是福柯在思考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指向,同时近年来才出版的福柯1981年在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的讲座的名称也涉及到“将真话”,这种对“真”的关系,实际上是福柯重新思考自我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支点,也是福柯重新确立自己的考古学的基础。

07

《回到福柯》

作者:张一兵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为法国当代富有争议的思想家,福柯不断游弋在心理学、精神病学、医学、历史学、美术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伦理学之间,持续发现了隐藏在诸多割裂学科背后的真相。正是福柯思想的多种面向,致使人们难以理解福柯。

本书以福柯访谈及其自我学术回顾所提供的运思理路为线索,细密解读了福柯的重要著作,以及“法兰西学院演讲”等重要文本。通过让福柯自己讲述自己,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不打引号的”马克思思想引述者福柯、不断变化断裂的福柯、一直被误解的福柯。

推荐人:72变蓝(蓝江)

推荐理由:

另一本关于福柯的著作,虽然够厚,但是总体上不难读,最重要的是,我们在面对诸如福柯之类这样极其复杂,也至为深邃的思想家而言,我们的野心当然不是去亦步亦趋地靠近那个所谓的“真实的福柯”,恰恰相反,本书的价值在于一种“暴力性的构序”,即我们基于当下的想象,如何思考一个与我们今天背景和情境相融合的福柯,这个或许才是我们整个穿越福柯丛林的唯一可能。

08

《正常与病态》

作者:乔治·康吉莱姆

李春译,西北大学出版社

一位哲学教授之所以对医学产生兴趣,并不一定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精神疾病,也更不必然是为了进行某项科学训练。我们明确地希望医学成为人类一些具体问题的导引。对我们来说,医学是且仍将是处于几种学科交界处的一种技术或者艺术,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在我们看来,为了精确定位和清楚阐发我们所关心的两个问题,即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标准与正常的关系问题,就必须从直接的医学文化那里得到帮助。

                                                      ——康吉莱姆

这个人(他的著作是严肃的)刻意而精心地固守在科学史的一个特定领域(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混同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学科),却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出现在了自己一直留意着不要卷入的讨论中。然而,抛开康吉莱姆,你就无法更好地理解阿尔都塞、阿尔都塞主义,无法更好地理解在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讨论;你也不可能领会像布尔迪厄、卡斯特、帕斯隆的独特之处以及让他们在社会学中引人注目的东西;你也会错过精神分析家的理论著作的整个方面,尤其是拉康的追随者们的著作。更有甚者,在有关1968年运动前后的思想的整个讨论中,我们很容易找到那些或近或远地受过康吉莱姆训练的人的位置。

                                                              ——福柯

推荐人:72变蓝(蓝江)

推荐理由:

这本书实际上并不是今年的新书,不过在阅读《福柯文选》时,读到了福柯为他的老师康吉莱姆《正常与病态》一书撰写的序言,意识到这本书对当代法国思想潜在的影响力。在表面上,康吉莱姆以极其缓慢的笔调批判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医学,建立了所谓的医学和生命科学的规范尺度,但是,令人感到兴奋的其实是康吉莱姆的那个结论:“医学、生物学、生理学所依赖的形式和统计规范,实际上不仅阻碍了和无助于诊断和治疗,也无助于理解病人个体与社会和医疗之间的关系。”而这个规范成为了正常的标准,显然,福柯将这个概念挪用到了精神病学上,然后,脑洞大开。

09

《从康吉莱姆到福柯:规范的力量》

作者:皮耶尔·马舍雷

刘冰菁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皮埃尔·马舍雷从1963年到1993年这三十来年所撰写的关于“规范”问题的文章,它见证了作为哲学工作者的马舍雷这些年的研究路线,不仅仅关注纯粹的思辨问题,而是关注康吉莱姆经常引用和评论的一句话:“所有陌生的内容都是好的”。

推荐人:72变蓝(蓝江)

推荐理由:

我另一本关心的著作,对于阿尔都塞的重要弟子之后的马舍雷,的确国内的关注不多,不过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马舍雷自己的东西,而是在于他对规范一词的谱系学研究,尤其将福柯的规范回溯到他的老师康吉莱姆那里,马舍雷后来也出过一本《规范的主体》,试图将福柯传统和马克思传统嫁接起来,且不问这个嫁接结果如何,马舍雷这种勇气也是可嘉的。

10

《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

作者:吉奥乔·阿甘本

吴冠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在《神圣人》中,阿甘本旨在把关于纯粹可能性、潜在性与权力的问题,同政治与社会伦理的问题在以下语境中连接起来:后者已丧失其早前的宗教、形而上学与文化的立基。阿甘本从福柯关于生命权力的碎片性分析中获得启示,进而以巨大的广度、强度与敏锐度,在传统政治理论史中探查关于一种生命权力理念的隐秘在场。他指出,从政治理论的最早论题(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人作为一种政治动物的论述)开始,并且在整个关于主权(无论是国王还是国家)的西方思想史中,主权作为一种针对“生命”的权力的理念,始终隐秘存在。

阿甘本认为,这一理念始终保持纯然隐在的原因,在于神圣之域(或者说神圣性的理念)同主权的理念紧密关联的方式。阿甘本的研究建立在两大基础之上:卡尔·施米特认为,主权者的状态乃是其所守卫的诸种规范的例外;人类学的研究已揭示神圣之域同禁忌之间的紧密交链。在此两者之上,阿甘本将神圣之人定义为那种能被杀死但不能被祭祀的人;在他看来,这个悖论性的人物恰恰仍活跃在现代个体的状态中——现代个体生活在一个对所有个体的集体性“赤裸生命”施加严密控制的系统中。

推荐人:72变蓝(蓝江)

推荐理由:

基本上是我整个2016年最关心的一本书,这本书基本上算是阿甘本的最著名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奠定他学术地位的概念,如神圣人和赤裸生命,以及生命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福柯晚期在《性史》,《必须保卫社会》《领土、安全和人口》中提出的生命政治理论,从zoe和bios区分的全新高度,来阐释了我们生命的存在状态。吴冠军老师在认真研读推敲的基础上,推出的这本译著,我们可以十分清晰流畅地读出阿甘本所想表达的现实社会的生命状态的描述。

11

《事件》

作者:齐泽克

王师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齐泽克在书中探讨了“事件”一词的概念,以深入浅出的平易文字阐释了与哲学层面与“事件”相关的义理。齐泽克将带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定义理解“事件”一词,并着重强调了很多基础的问题。书中援引从柏拉图到当代艺术的诸多事例,是大众普及类的哲学读物。

推荐人:72变蓝(蓝江)

推荐理由:

齐泽克出了许多大部头著作,我都没有太好的耐心读完,而这本隶属于“地铁上的哲学”系列,却让我可以认真品读一下齐大师的戏谑风格。当然更令人期待的是他本人的段子集,不过那书的中文版出版得2017年了。相比他那些像砖头一样厚的大著作,这本小书的确清新很多,思路也比较连贯,像我这样比较笨的读者也可以稍稍跟着齐大师的步伐在地铁上行进。事件一词,用的更多的是巴迪欧,但是齐泽克专门为事件写一本书,还是很难得,我还是从中间读出了齐大师与巴迪欧之间关于事件理解的一点点差异,不过齐大师的事件更富有玄学味道,相比之后,巴迪欧的《存在与事件》(反正我已经硬着头皮翻译完了)估计大家都会读着头疼。

12

《美感论》

作者:雅克·朗西埃

赵子龙译商务印书馆

在本书中,雅克・朗西埃探讨了十四个事件或说十四个时刻,从温克尔曼笔下的赫拉克勒斯残躯,到詹姆斯・艾吉所摄的阿拉巴马州农户,间有黑格尔对美术馆的一次造访,爱默生在波士顿的一段演说,马拉美在女神游乐厅的一晚观赏,举办于巴黎或纽约的一场展出,上演于莫斯科的一幕戏剧,建在柏林的一座厂房,通过这些或闻名或隐秘的场景,我们可以探询何为艺术,以及何是艺术所为。

在各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感悟、阐发艺术的体制,消除了各类艺术的专门性以及艺术与日常经验间的界限,由此得以成立并转型。我们可以知道,一座缺损的雕像,如何成为一件完美的作品;一幅贫民孩子的画像,如何达成一种理想的呈现;一群杂耍艺人的翻腾,如何飞入诗意的天空;一件家具,如何被尊为一座神庙;一道台阶,如何被塑为一个人物;一件补丁累累的工装,如何像是王子的羽衣;一面轻纱的旋回,如何暗示宇宙的源起;一段加速的蒙太奇,如何表达共产主义的可感现实:这是一段艺术现代性的历史,它绝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正统。

推荐人:72变蓝(蓝江)

推荐理由:

其实2016年出版的朗西埃的中文书不少,包括《对民主之恨》《沉默的话语》等等,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美感论》,实际上,《美感论》说的简单点,就是我们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在感受上差异很大。说白了,要今天的非文艺青年,读一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诗歌,头都会很大,他们知道那些东西是名著,但是完全无法体会其中的美,归其原因,审美体制发生了变革,也导致了我们身上的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的感性分配发生了变革,而朗西埃就这样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梳理了从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整个感性分配的变革的过程,读一读还是很有趣的。

13

《素描的愉悦》

作者:让-吕克·南希

尉光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

本书源于2007年南希为里昂美术馆组织的一场名为“素描的愉悦”的画展。让-吕克·南希反思了素描本身,并把它作为一切可被冠以“形式”之名的艺术的范式,将它置于一个诞生的运动当中。此外,本书也讨论了弗洛伊德的快感理论与审美愉悦等问题。

推荐人:72变蓝(蓝江)

推荐理由:

虽然我也翻译了这本南希的小书,但我也很愿意推荐白轻的这个译本。这本书的重点就是构型之力,在画与非画之间,在我们的笔触接触到画纸的瞬间,形成了一个既非我们主观想象,也非客观对象的一种全新的形式,在笔触的线条中形成了一种构型的欲望,从而架构了画的生命本身,形式不是先天性给定的,也不是什么神的启示,它就是我们在做与非做之间,画与非画之间,瞬间形成的欲望和力量,这种欲望的延伸,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

14

《不确定性之痛》

作者:霍耐特

王晓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不确定性之痛》一书中,作者霍耐特将黑格尔法哲学重构为一种规范正义理论,在确证黑格尔法哲学与时代诊断的关联之后,又把它视为现代性理论的规范伦理学说。从表面上看,霍耐特对黑格尔法哲学的重构似乎游离于主题之外,但正是对黑格尔规范正义理论的反思,促使他进一步走向承认与正义关系的思考。因而,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推荐人:72变蓝(蓝江)

推荐理由: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的领军人物,霍耐特的确以承认的政治形成自己的独特观念。虽然他没有超越他的老师哈贝马斯,但是他自己对物化和不确定性的思考,秉承了传统黑格尔哲学中的某些内容。这本书出版的较晚,我也是最近才偶然翻翻这本小书,不过,感觉到霍耐特在《承认的政治》之后,有独特创见的著作确实不多,这本小书,或许可以对那些不太了解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朋友读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