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娇与志明|一场爱情的自虐实验

 欧陆思想联萌 2021-03-12

(激萌小编&《志明与春娇》导演:彭浩翔)

春娇与志明

一场爱情的自虐实验

爱情究竟有没有规律?有规律的还叫不叫爱情?我不知道。《志明与春娇》系列电影让很多观者心生感慨,它真的算不上感人,且一点儿也不轰轰烈烈,但我们从中看到了自己。余春娇身上一味忍让的自己;张志明身上甘受束缚的自己;还有那个和他们一样,奋不顾身投入到爱情自虐实验中的自己。

2010年《志明与春娇》,丝芙兰化妆品店两个街口外的广告公司楼下;狭窄的香港小巷和因为禁烟令凑在一起吞云吐雾的八卦王以及冷笑话专家们;张志明、余春娇。志明与春娇开始出现在彼此的社会关系中,他们试探、博弈,像是在跳一曲旋转的华尔兹,一推一拉力道适中,在进与退、表达与沉默之间试图找到某种持存的平衡。不过,这时的张志明还是张志明,余春娇也还是余春娇;他们只是偶尔见面,存在而非必须。他们当然对于对方抱有好感,只不过这种好感是外在的,本质上他们仍然彼此孤立着,他们拥有的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意识,他们对自己的认知来自于外部世界,而不来自于彼此。此时的对方在他们眼中近似于诸多特质机械的集合,谁的体贴、谁的幽默、谁带给谁的新鲜感;由于这些特质的规定性,春娇和志明开始慢慢将对方知觉成排他的个体,知觉成生活中特别的存在。

2012年《春娇与志明》,他们生活在一起,于是开始争吵,于是开始磨合,于是开始迁就和改变,于是暂时分开,甚至试着和别人相处。余春娇说:“我觉得很恐怖,我被你影响到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被你影响了。我很努力去摆脱张志明,最后我发觉,我变成了另外一个张志明。”张志明说:“我的朋友常跟我讲,说我中四后就没长大过,说我从不懂关心人,不懂为人着想。但是因为你,我真的想改,真的想学会如何去关心人,真的想学会怎样去做一个有承担的人。”余春娇不再只是余春娇,她是张志明的镜子;张志明也不再只是张志明,他渴望在余春娇那里确认自己,他们变成了彼此无法挣脱的欲望对象,欲望是他们获得自我意识的先决条件。他们开始陷入一场爱情的自虐实验,春娇变得愈加善解人意,甘心给名草有主的志明当起了备胎,但这难道不是因为志明的自私自我如故?志明会掐春娇的虎口帮她止住鼻血,会想到回香港帮她带最新款的ipad,但这难道不是因为春娇对他幼稚冷漠的不断抱怨?

一个最初被当作异于自己而存在的人,竟然以一种否定性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生命中,但这其实并不难理解。他们享受着自虐。因为原本这种欲望,和由于欲望的满足从而达到对自己本身的确认就是以对象的存在为条件的,正是由于他们想要在自我这里扬弃掉对方身上最难接受的特质,才必然要有对方存在。这大概就是爱情测试中相爱相杀的类型吧,表面上看来春娇完全有理由把自己交给成熟稳重的Sam,志明也大可以留在对他百依百顺的尚优优身边,然而,他们从对方身上获得的自我意识却永远不能因为和对方处于否定关系中就扬弃对方,他们虽然无比纠结,但也从未停止欲望着。

2017年《春娇救志明》,台北地震、捐精风波、不着调老爸、UFO… 和前两部相比,剧情实在零碎了些,可是感情线却特别突出而明确,尤其是志明这一方。对然后的妥协、无厘头的求婚、拒绝捐精,有点儿意识流的情节分布安排像是西游记中的81难,考验的是志明是否真心向春娇。还好这次志明没有让大家失望。他以后大概还是很爱吃便利店的肉酱意面,大概还是会在坐便里倒满干冰,但这些并不重要,即使他不再做这些也不意味着“长大”。在我看来,春娇真正救到志明的地方,在于她让一个很容易沉迷在对象中的志明意识到了自我。志明开始沉淀下来,他开始关注自己内心的需要,开始思考做什么事、怎样对待身边出现的人才是对未来的人生有意义的。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爱情是理性的断裂,它是纯粹感觉的,是不容许理性“玷污”的;可是在顺序下来的三部“春娇与志明”中,我们却分明看到了理性的规律贯穿其中。这大概也是它最吸引我们的地方,作为电影,它允许构思、允许设计、允许用逻辑的方式讲述故事,尽管这些条件在真实的爱情中也许并不具备。生活中不是每对情侣都能走到春娇志明的完满结局,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有幸经历他们故事中的某一个阶段,我们还没来得及按照规定程序做完这一整场爱情试验,身边早已空出了位置。所以这部系列电影或许可以帮我们抽身出来,坐到旁观者的位置。当我们还在执拗于对方到底能不能改变自己不喜欢的特质时,观影结束,恍然大悟,原来爱情本身就是一场自虐实验,在欲望的作用下,我们早已无处可逃。

👇支持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