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莹|“我们”为什么喜欢“欢乐颂”?

 欧陆思想联萌 2021-03-12

现代资本主义研究

“我们”为什么喜欢“欢乐颂”?

 

连续两年的春夏之交,一部关于五个都市女孩情感故事的电视剧《欢乐颂》博足了“我们”的眼球。不知不觉,忙碌的我们竟然能够耐着性子看着五个女孩“腻腻歪歪”地谈了一场又一场恋爱。“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喜欢“欢乐颂”?

就《欢乐颂》的题材与叙事结构而言,可以说毫无新意。它的前辈范本或可追溯到火爆于2000年初,因此连续了7季之久的美国系列剧《欲望都市》(Sex and City),由此所引发的该剧的台湾版《熟女欲望日记》与大陆版《粉红女郎》在当时也曾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必备谈资。这一类型都市电视剧在千年伊始开启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它包含着以下两点颇有意味的创新之处:

首先,主角的多元化、类型化。它打破了一部电视剧里只有一个女主角的架构方式,而是一次性的提供了四个固定的类型化主角:万人迷、男人婆、结婚狂、以及天真女。这四种女主类型近乎周延地诠释了当代都市女性的类型之全体。颇为经典。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欢乐颂》中仍然延续着这种类型化的人物设定:男人婆-安迪,万人迷-曲筱绡、结婚狂-樊胜美、邱莹莹,天真女-关雎尔、邱莹莹。

其次,多线并进、蒙太奇拼接讲述“平凡故事”。电视剧的叙事一般崇尚在平铺直叙当中见到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单一主角的故事因此多以时间延续为线索而展开,矛盾冲突也要求比较激烈。然而多主角的多线并进使得故事场景转换灵活、不沉闷,同一时间内蒙太奇的拼接,让多条线索有了平行发展与交汇的可能,因此是否需要激烈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故事展开,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换言之,这类电视剧将以“平凡故事”为主导,不再以构筑复杂矛盾为主旨,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现实的生活本身。观众与主角一起过着平静的日子,一点点有所收获,一点点有所进步。其情节的亲民性决定了“我们”对于“她们”的喜爱。

《欢乐颂》正是近20年之后《欲望都市》的最新版本。时间与空间改变了,没有改变的是讲述故事的类型与套路,因此其“喜闻乐见”之程度也并未弱化。“我们”,一群大都市中磨盘滚打的人们,是一群即将经历、正在经历抑或已经经历了《欢乐颂》中所提出的种种问题的人们:爱情与婚姻、家庭与事业的平凡叙事被一段段小细节所讲述着,因为立足于女性视角,这些细节被幻化为一个个更为具体的、甚至略带私密的话题:职场的压抑与困惑,爱情中男女恰当的相处方式以及由此所引发的诸如房子话题、处女话题等等,都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尽管《欢乐颂》制作精良,五个女主角美艳灵动,服饰也并非那么亲民,但它仍然有其“接地气”的那个面向:我们每个人都从五个女主角那里找到了作为平凡人的自己的某一个侧面:“我”可能是安迪+曲筱绡,“我”可能是关雎尔+邱莹莹,“我”可能是樊胜美+安迪……她们的无限组合所勾勒的不同生活态度近乎可以触动每个都市人的心灵中隐蔽的部分。没有人是典型的女主角,但五个人物却是我们每个人的典型。这正是《欢乐颂》的魅力所在。

整个故事线索是在五个女孩对于不同问题的讨论中被展开。对话与其说是推动情节的进展,不如说是为了表达不同的理论态度。《欢乐颂》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完成了一副现代都市的剖面图。尽管在《欢乐颂2》中,出现了某些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情节设计:例如包式集团的豪门恩怨、樊家的流氓之斗,关关的另类爱情,邱莹莹的未婚“小三”之争,都显得不那么日常。然而由于这些“事件”的展开之间伴随着闺蜜间对于这些问题的私聊、劝慰、讨论与争执,让这些日常生活的“出离”有了一个个平稳的衔接和跨越,或多或少地弥合了这部续集中那些不太接地气的种种情节设计。

当然很多时候,人们也并不因为喜欢故事本身而继续观看,连续剧收视率的居高不下并不一定依赖情节的设定,更需要不断涌现出新的话题来支撑:除了《欢乐颂》不断展开的社会问题以及人物命运之外,其置入性广告的方式,五美所带来的流行元素的变化都成为可能的增长点。正是这些所有的综合因素让我们今天有了诸多理由,将为数不多的休闲时间让渡给这部题材并不新鲜的《欢乐颂》。

👇支持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