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萌话题|聊聊这个月霸占你们谈资的那些戏(电影版)

 欧陆思想联萌 2021-03-12

聊聊这个月霸占你们谈资的那些

冈仁波齐

《冈仁波齐》:信仰的留白

《冈仁波齐》,影院排片不多,但却收获了颇多好评。

对于西藏的痴迷,是电影人的宿命。稀薄的氧气孕育出一片澄净的天空与俊朗的山峰,其自然风光十分“上镜”。继2015年《喜马拉雅天梯》之后,今年暑期档的这部《冈仁波齐》带我们进一步走进西藏。

冈仁波齐,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在印度教中,甚至被视为世界中心之所在。常年有转山的信徒前去朝拜。这部以纪录片的方式来展开叙事的电影其实不过是对藏传信徒日常生活的一个简单描述,与任何英雄式叙事无关。

故事讲述的是生活在西藏小村庄的尼玛为了完成叔叔的夙愿,与村中的11位乡亲一起上路朝圣的故事。整部影片不过是对这一朝圣之路的简单记录。在100分钟的时间里,观众与这11个信徒一起经历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在这条朝圣之路上,没有奇遇与惊险,一切都异常平静而祥和。期间,只有三个富有“事件性”的突发状况,为影片的展开掀起了一点小小的波澜:第一,身怀六甲的女信徒,突然临盆,生下了一个孩子;第二,原本拉着11个人行李的拖拉机突然被飞驰而过的越野车撞毁;第三,引发这一次朝圣的尼玛的叔叔在走近冈仁波齐的山脚下之后平静过世。它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发生在朝圣路上的开始、中间与结束,有意或者无意的诠释了在人的一生中所必然经历的降生、苦痛与死亡。然而11个信徒,在面对着生与死的人生变故,显现得异常平静。没有大喜大悲的跌宕起伏,生活依然继续: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用人力拉着巨大的行李车,埋葬了老人,继续前行。叙事的平淡与冷静,或许失去了当下电影惯有的炫目,但却无声无息地宣告了一种信仰的力量。

对于记录性的电影,镜头的粗糙所显现的恰好是它的质朴。但质朴的镜头并不意味着没有深度。毫无疑问,《冈仁波齐》是一部彰显信仰的电影。信仰附带着它的神秘性,正消失于现代这个去魅的时代当中。在繁华的都市中,去想象一座神山的宁静已经是奢求,而《冈仁波齐》竟然可以“逼迫”现代人用一百分钟的时间去观看一种现代人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的“无用”的行为——转山朝拜。如何表现这种信仰与现代性之间的反差?《冈仁波齐》做的毫不做作:朝拜路途上平坦的大路显示着现代文明的力量,对于这一文明的成果,《冈仁波齐》从不遮掩。豪华的越野汽车与载着货物的大货车也不断在朝拜者身边飞驰而过。两者互不干涉,互不惊奇。这不仅表现出现代文明的宽容,更表现出现代性条件下,信仰自身的宽容。两者比肩而行正是当下世俗社会,有信仰者与无信仰者生存方式的生动写照。

《冈仁波齐》的色彩并不太丰富,但却是对比强烈的,天很蓝,雪很白,金色的屋顶很亮,每一种颜色都被渲染到极致。它们如同一声声隐藏在《冈仁波齐》平静叙事下的呐喊,重新召唤着一种神秘。

朝圣之路在达到终点之处,或者因为耗尽气力,或者出于电影本有的冷静色调,没有给予这座神山太多的笔墨。这让观者多少有些遗憾,但或许这也是这部电影特别留下的一点空白,如同中国水墨山水的留白:越是有意蕴处,越是无需描画。

——夏莹


观影之前看到《冈仁波齐》的简介, 脑袋里第一秒晃过的画面是饱满到溢出的蓝色苍穹和极高数值iso下棕白色的神山轮廓;带着遥远距离的颗粒感,冷峻地闪着光。 接下来看到“朝圣”这个词,我的意识生理反应地回到了2012年,玛雅历法中一个大循环结束的那年,网上沸沸扬扬恐慌着世界末日的那年,我幸运地呆在一个让自己觉得心安的地方的那年;Santiago de Compostela;西班牙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古城。它和耶路撒冷,罗马并称为基督教世界三大圣城。人口不足十万的小城,每年吸引着将近50万的朝圣者。历史最悠久的“法国之路”始于法国南部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越西班牙北部阿拉贡地区、纳瓦拉地区、拉里奥哈地区、卡斯蒂利亚-莱昂地区、直至欧洲西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加利西亚区,全程约800公里。一年的时间,“朝圣”这个词语开始在我的心里深刻成概念。

(是不是跑题了?要评电影来着!)2010年,电影《The Way》(朝圣之路)出品。汤姆的儿子死在比利牛斯山上的暴风雨中,前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教堂朝圣的路上。原本只是想取回儿子遗体的汤姆到达法国之后,决定将儿子已经走过和没有走完的路重新走一遍。朝圣之路上,汤姆遇见了三个从不同国家来到这里的朝圣者,他们放弃了原有的生活,希望在朝圣中找到更宏伟的生命意义。徒步朝圣,是他们选择重新在世俗世界找到心灵慰藉的方式。同样的朝圣之路题材,挺不一样的表现方式。

刚刚夏老师在影评中提到了留白,我在《冈仁波齐》中同样发现了一种语言的留白。《The Way》中的朝圣者们,经历丰富,而且他们很乐于去交流分享这些生命体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电影中人物对话的充实;但在《冈仁波齐》中,小女孩打给哥哥的电话:“你在干嘛?我想你了。”每一天行程结束,大家除了再简单不过的日常问候、琐事的互相交代,几乎在开始任何更深入语言沟通之前就进入了一个共同的环节:“我们诵经吧”。没有人物内心的矛盾也没有集体成员间的冲突,但似乎这种留白就是为了将底色还原成底色。一部讲述信仰的电影大概没办法没有演员也没有对话,但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中,他们的出现只是为了搭建故事的框架,像是伴舞者绕着聚光灯旋转,而中间空出的位置才是主角,是信仰本身,是那股隐形的将所有朝圣者抱在一起的坚定力量。这样的留白一方面借助片中人物的各自特点:孕妇、屠夫、孩子,为我们提供一种翻译媒介,有笃定信仰的人是怎样的;另一方面又不会浓墨重彩去刻画其中任何一个事件,让我们误以为那才是电影的主体灵魂而深陷其中。这是我对夏老师“信仰的留白”的一种理解。

小城圣地亚哥以加利西亚广场为界,分为古城和新城两部分,古城的街道很狭窄,用石板铺路,极少走车,路面已经被年复一年的朝圣者和旅游者们的脚步磨的光滑透亮。最棒的就是在黄昏时分漫步在这里,伴随着街头艺人悠扬舒缓的提琴声,抬头就可以望看见夕阳余晖映照下玫瑰色的教堂顶部。这个时候,道路两边纪念品商店橱窗里面的灯光也渐渐亮起,这里为朝圣者和旅游者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纪念品,手环,项链,登山杖,明信片......       

——黄竞欧                      


绣春刀

绣春刀,我的定位是中国武侠版007系列。我不喜欢武侠片,所以看得不多,但不知不觉中也感觉到近年来中国的武侠片的衰落,徐浩峰的《师傅》与《箭客柳白猿》是我前两年比较欣赏的两部武侠片,但由于对于武侠的诠释太过真实,缺乏商业化的炫目,而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小众电影,侯孝贤的《刺客聂影娘》则几乎变成了一部静态的中国山水明信片,虽然艺术性很高,但终究还是失去了电影本身所包含的市场化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说,《绣春刀》的确是一种优秀的新生代武侠电影的代表。武侠片,需要能够诠释侠客的精神,这种诠释不是理论的,而必然是实践性的,必须被“物化”为一个个打斗的场景,一个个复仇的故事。《绣春刀》的特点在于以下三点:第一,打得漂亮而不失真,血腥却不残忍,第二,爱情作为点缀,唯美而不矫情。第三,权谋恰到好处的被糅合进了各个打斗的场面之间,让观者张弛有度,同时还为影片增强了故事性。因此,连续两部《绣春刀》终于又一次让武侠片有了可看性。这种“可看性”的获得又绝非源于简单的媚俗,它开启了一些仅属于自己的叙事方式和情节安排。极具中国风的画面基调让其具有了强大的民族性,这也应该是其走向世界的敲门砖。但由于其故事所处的历史年代以及锦衣卫人物角色的设定都会为其后续的故事架构带来种种限制。新的一部《绣春刀》已经成为了第一部的前传,前情后续都已经讲述了,下一部又会怎么展开呢?女主公每一次都是作为沈炼的爱情所指而出现,而中国侠客文化中对于爱情的忠贞与纯洁的诠释因此可能会成为下一部《绣春刀》唯美爱情之再现的桎梏,而女主人公一贯富有的凄婉画风正是这部系列电影的看点之一,……

——夏莹


更多影视剧评论:

激萌话题|聊聊这个月霸占你们谈资的那些戏(电视剧版)

亦舒能让子君挺过一切劫难,除了开倒车改编

小夏飞刀论电影|《大护法》:残酷美学的隐喻集合

吴冠军|《权力的游戏》为什么会这么火?

夏莹|“我们”为什么喜欢“欢乐颂”?

蓝江论电影|父亲之名:《摔跤吧!爸爸》的精神分析学

春娇与志明|一场爱情的自虐实验

👇支持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