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莹|李雪琴,对抗“梗”文化泛滥的另一种可能性

 欧陆思想联萌 2021-03-12

李雪琴,对抗“梗”文化泛滥的另一种可能性

文:夏莹

原本自称小众的脱口秀,终因脱口秀大会力邀诸多网络短视频红人的加入而得到大众的关注。李雪琴,这个北大新闻系的高材生也因在脱口秀大会上的出色表现让她与她的搞笑视频彻底“出圈”。

但时至今日,即便李雪琴已经走入决赛,无论是对脱口秀演员来说,还是对于大众来说,似乎仍然无法坦然承认她在脱口秀行业中的领军地位。总有很多人认为她的火爆不过是依赖于八卦新闻的炒作,以及浓郁的东北特色本有的烘托所致,但当一个从未说过脱口秀的人在一个脱口秀高手云集的比赛中频频获胜的时候,以上的那些说法其实已经不再成立了。

李雪琴没有任何脱口秀的技巧训练所形成的表演风格,以浑然不觉的方式,一方面,彰显了今天喜剧创造中“梗”文化制造的全部荒诞,同时,更为重要的,近乎成为了对抗这一梗文化的一次有效的努力。

梗,原为“哏”的误用,如今却成为网络时代喜剧的一个基本元素,它代表了喜剧文化时至今日的一个重要变化:喜剧的戏剧化存在方式已逐渐消亡,它正在被笑点堆砌的片段化喜剧小品所替代。诞生于20世纪末期的中国喜剧文化形态,从冯小刚的贺岁片,到赵本山的喜剧小品,郭德纲的传统相声,直至今日李诞所推动的脱口秀,碎片化演进形态显而易见。今天的喜剧电影近乎成为了新一代视觉文化的消费者难以接受的严肃文学,对于已经习惯了可以同时兼顾着短视频的消费与生产的观众而言,在黑暗的电影院中的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作壁上观”实在太过乏味了。今天的观众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强烈的喜剧效果,无需铺陈和最终的完成。这一需求最终激发了以堆积笑点为全部目标的段子手的诞生,他们以造“梗”,说“梗”为全部的内涵。脱口秀、搞笑短视频成为了这些“梗”文化的诞生地。

李雪琴的诞生,以否定的方式让我们直面了“梗”文化的全部特质:造“梗”,所依赖的是将逻辑推至极致所带来的荒诞,并借助于这一荒诞性去完成一次笑点的制造。例如,在脱口秀表演中常常出现的一种反差极大的链接,将地铁的让座逻辑推演到继承法的问题,让在阿尔卑斯山滑雪的场景与什刹海溜冰连接起来,等等,两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却在两者之间直接的连接和推演当中暴露出彼此内在的荒诞性。尽管如此,当梗文化成为一种有关于笑点的制造,这原本就是今天喜剧被片段化消费之后被迫产生的一种荒诞创作。因为它正在试图将一种近乎本能的快感肢解为一种人为操控的片段,这一手法在片段化的表达当中,总会露出一种矫揉造作的痕迹。它甚至变成了让脱口秀高手冥思苦想的一个难题,这种被“陌生化”的笑点制造,对于生产者与消费者而言,带来的都不再是一种本能的快感。但李雪琴的创造,实际上否定了这种梗文化中的人为性,她在一种无技巧性的、沉浸式的生活体验当中,将我们带入到她当下的全部生活的场景当中,在相对完整的故事情景当中去体会一种生活自身内在的幽默。这是一种带有铺陈式的喜剧,它为我们带来的笑声,总是包含着一种久违了的故事性。

在一个短视频泛滥的年代,造“梗”的喜剧表现手法已经以不可挽回之势冲击着那些仍然注重戏剧铺陈的喜剧形态,因此,擅长线下长时段演出的脱口秀天花板——周奇墨注定要不断被淘汰,但李雪琴的出现,似乎为这一场与“梗”文化的抗争留下另一种可能性。

更多意见交流请私信微博:黄竞欧1九76

bilibili:先锋哲学联萌

进入激萌活动群 | 赞赏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