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派翘楚王蓉蓉(杨景贤)

 读书作乐 2021-03-12
【转载】张派翘楚王蓉蓉(杨景贤)

    张派传人王蓉蓉,是当今梨园的红角儿。她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被戏迷称之为当今张派正宗代表人物。
    王蓉蓉应邀到泉城参加演出。此时的王蓉蓉比电视上显得瘦削了许多。她身材高挑,相貌秀丽,一双俊眼目光和善而亲切。王蓉蓉是个很随和的人,她与人交谈时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使人感到十分亲切。
    被戏迷称为张派翘楚的王蓉蓉出生在辽宁省鞍山市,父母均从事教育工作,家中无人与京剧搭界。但王蓉蓉自小就显示出文艺天赋,嗓子好,会表演,时常在学校演出节目。1974年,王蓉蓉住在辽宁海城县的外公家,观看了由现代京剧改编的电影《杜鹃山》后,顿时被杨春霞扮演的柯湘迷住了,特别是“乱云飞”一段唱,她是百听不厌。王蓉蓉的外公在电影院看门,她便走后门”连看了四场《杜鹃山》。自此后,王蓉蓉迷上了京剧,每天一放学就打开收音机,一边听一边跟着唱,那时流行的女主角的戏,她都唱得滚瓜烂熟。
    1975年,王蓉蓉陪父母去上海看病,在旅馆里,耐不住寂寞的她忍不住就唱上一段样板戏。当时有位对京剧比较内行的旅客听了王蓉蓉的唱腔后感到十分惊奇,认为这个小姑娘是唱京剧的好苗子,于是热心地把她推荐给当时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童祥苓夫妇听了王蓉蓉的演唱后赞不绝口,认为这孩子有潜质,只要加以培养必能成角儿。于是,童祥苓的夫人张南云将王蓉蓉推荐给上海戏曲学校,当时戏校已过了招生期,但戏校老师看到王蓉蓉天赋很高,嗓音甜美,就破例地收下她做插班生。这次突来的机遇虽然后来因王蓉蓉无法适应南方生活而没有抓住,但她对自身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
    1978年,机遇又一次向她招手,中国戏曲学院招生,王蓉蓉顺利地通过面试和复试,考入该院表演系,主攻京剧青衣行当。
    京剧的大门是迈进来了,但要成一个角儿谈何容易! 王蓉蓉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时已经17岁了,虽然还是花季的年龄,但对于她这样一个“生坯子来说,学戏却有很大难度。但王蓉蓉并不气馁,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她只是为买生活用品迈出校门4次,其余时间不是练功就是吊嗓。她知道,大多数同学都是坐科出身,训练有素。而自己本身就与人家有差距,加上年龄又比人家大,不加倍付出是不行了。所以她每天练功的时间要比同学多出二至三倍。经过刻苦练功,她很快后来居上,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 
    在戏曲学院,王蓉蓉遇到一位好老师,她就是班主任、张派传人蔡英莲。蔡老师发现王蓉蓉是个好苗子,就精心地栽培,不厌其烦地为她说唱腔,传授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声运气,以及咬字切音的技巧,在老师的精心栽培下,王蓉蓉茁壮成长起来,由一个 “生坯子'’ 成为 '科里红'’。1979年,蔡英莲老师在指导王蓉蓉唱《二进宫》时,当学校顾问的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在场,观看了王蓉蓉的演唱后,兴奋地说:“这个孩子是个'角坯子’,嗓音和扮相特别好,很有培养前途。
自此后,王蓉蓉成为张君秋的弟子。能守在大师的身边直接聆听教诲,自然是她求之不得的。但张君秋担心弟子在身边太久,容易邯郸学步,失去自我。便对王蓉蓉说:“我有我的条件,你有你的条件,你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唱出自身的特点,不要死学。”
    一个是京剧大师,一个是菊坛新秀,名师高徒齐努力,王蓉蓉逐步开始走红。她在校时就把一出《四郎探母》唱红了北京城,尔后张君秋特意推荐她参加春节晚会的演出,结果更是一鸣惊人。
    1982年,王蓉蓉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北京京剧院,此时的她已小有名气,但并不急功近利,坚持“万丈高楼平地起”。她很少参加那些清唱晚会之类的活动,而是长年坚持下农村、工厂演出,几乎每年都演出百场以上。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无论是演大戏还是演小戏,王蓉蓉均是一丝不苟,竭尽全力。她把演每出戏都看作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因此,王蓉蓉的敬业赢得了观众,在戏迷中口碑特佳。 
    王蓉蓉的嗓音甜美、委婉、圆润,韵味醇浓,她根据自己是女性的特点去体悟张派的内涵,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在《诗文会》这出戏中,有一段长达2O句的南梆子唱腔,是通过唱腔去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她唱起来游刃有余,句句扣动观众的心扉,句句韵味醇美。在“喜盈盈进画
一段中,四平调音域之宽,高腔之激越挺拔,也是历来旦角唱“四平调”时所罕见的。王蓉蓉嗓音明亮,但她并不追求浮华高腔,更追求韵味。她在《西厢记》中成功塑造了千娇百媚又多愁善感的崔莺莺的形象。王蓉蓉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演唱特点,同时以情感控制声音,不是为了迎合某些观众,去追求高亢嘹亮。尤其是唱段最后的拖腔,一反过去的高于云霄、穿云裂帛、遒劲刚脆。而是以情感的变化来控制声音强弱和疾徐顿挫,做到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四郎探母》这出戏王蓉蓉已演了数百场,对铁镜公主这个人物已是烂熟于心,但她每次演出都有不同的领悟,越演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吃得越透。在表现这个人物时,她借鉴了现代表现手法,注重了抑扬顿挫,加快了节奏,从而使人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王蓉蓉的演唱得到了专家和戏迷的高度评价,然而不知内情的人,不知道她能达到今天这个境界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在十年前,每到冬季,王蓉蓉都要随团去山东、河北、东北等比较寒冷的地区去演出,一演就是一个多月。那时后台供暖不足,有时还没等一场演出结束,戏装单薄的王蓉蓉就患上了伤风感冒,所以经常是一边打点滴,一边演出。天长日久,王蓉蓉的发声状态渐渐滑坡,有时出现“声嘶力竭”的现象,她的嗓音在潜移默化地质变,这对于一名当红的演员来说是很值得引起重视的。
    当王蓉蓉到中国戏曲学院读研究生时,她的老师蔡英莲决定抓住这个机遇,给王蓉蓉受伤的嗓子进行一番调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蔡老师给王蓉蓉制定了一条纪律:每唱一个新段子,排一出新戏,不经她审听和审练是不允许外出演唱的。其目的就是改变她原有的演唱状态,使她的演唱方法更加科学和规范。三年里,经过五个大戏的训练和实践,王蓉蓉的演唱技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到2000年,王蓉蓉在自己的'演出月”亮相时,嗓音的清晰度更加干净通透而无杂质,声腔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这说明了她的声音基础元素、塑腔元素和技艺的不断升华。 
    作为张派的优秀传人,王蓉蓉会戏甚多,对先师张君秋的戏大多驾轻就熟。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先后出演了《文天祥》、《晨钟惊楚》、《党的女儿》、《黄荆树》等新戏。她在这些戏中不仅融入张派艺术,而且也融入了自己的艺术理念,使张派艺术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力。2001年,王蓉蓉与杜镇杰、李宏图等联袂演出的《蔡文姬》在菊坛产生了轰动效应,在南京举行的中国京剧节上,该剧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扮演蔡文姬的王蓉蓉荣获金奖。 
    2003年元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开辟了“空中剧院”节目,直播全本戏的实况演出。由于王蓉蓉会戏多,所以她的演出场次也是最多的。她先后演出了《大·探·二》、《红鬃烈马》、《望江亭》、《状元媒》、《西厢记》等剧目。因演出过多,王蓉蓉虽感身心疲惫,但她只要上场,就一定调动最好的状态,以最高水准去报答观众。一年多下来,王蓉蓉也成为“空中剧院”最受欢迎的演员之一。 
    有付出必有收获,王蓉蓉在菊坛辛勤耕耘,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她先后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中国文联授予她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她还先后数次获得新创剧目演出优秀表演奖,并在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节上先后获得最佳表演奖的称号。这些荣誉,记录着王蓉蓉在京剧艺术天地里苦苦跋涉所留下的坚实的足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