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茶的门道:从龙井、碧螺春、蒙顶甘露、径山茶说起

 张問骅 2021-03-12


全文4768字,阅读约需8分钟

漫长的冬季即将终结,万众期待的2021年春茶已正式进入开采阶段。

据悉,今年西湖龙井茶龙井43品种将于3月12日正式进入开采。洞庭山碧螺春茶也上市在即,预计3月16日后将会批量上市。

到时,不知又有多少茶客,迫不及待要品尝这第一口春天的滋味。

“追春茶”的潮流,古已有之。早在唐代古诗《冰柱》中,就有“满瓯泛泛烹春茶”的表述,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春茶”的概念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了。

那么什么样的茶能被称之为“春茶”呢?春茶的采摘时间和制作工艺有何讲究?春茶又有哪些名贵品种?且听小匠向你娓娓道来。

春茶,一般是指由茶树在越冬后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

在很多茶区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茶树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

唐代陆羽所作的《茶经》,在《三之造》开篇就写道“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唐人诗句中也经常提到采茶时间,如李郢《茶山贡焙歌》所言:“春风三月贡茶时……到时须及清明宴。”又如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蜀茶诗》说:“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千片火前春。”还如李德裕《忆茗芽》诗说:“谷中春日暖,渐忆啜茶英,欲及清明火,能消醉客醒。”

这里所说的“春风三月”、“火前春”、“清明火”都在清明节以前(古代寒食节禁火,寒食在清明前一天或者两天,所以火前就是清明以前)。

以绿茶为例,由于春季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头年秋冬季较长时期的休养生息,体内营养成分丰富,因此这类春茶色泽绿翠,叶质柔软,白毫显露,滋味更为鲜爽,香气更加强烈。 

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众多名贵绿茶中,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等,均自早春开采。

春茶有着令人赞不绝口的滋味,除了得益于采摘时间,还离不开世代流传的精细制茶工艺。本期小匠将探寻茶叶背后的故事,揭开那些名贵春茶诞生的秘密!

在唐代以前,制茶工艺进展缓慢,到了三国魏时,才在张揖的《广雅》中看到制作饼茶的早期方法:“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芼之”。 

那时的茶叶开始由原先用鲜叶煮作羹饮,逐步发展到制成茶饼,并在饮用时加以烤炙捣碎,以沸水冲泡。

到了唐宋时代,制茶方法转变为以蒸压为主体,以蒸杀青,以压成型。

唐代制造饼茶的过程见于《茶经·三之造》中:“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宋代制法没有超越唐代制造饼茶的范围,但较唐代更为精巧细致。根据赵汝砺在《北苑别录》中的描述,宋代与唐代的区别在于3点:一是蒸茶前“茶芽再四洗涤”;二是改“捣”为“榨”,榨前需“淋洗数过”,榨后还须研茶;三是改焙茶为过黄,即烘焙中须经沸水浸三次。

这段时期也出现了炒青制法的萌芽,但并未在唐宋两代广为流行。

自北宋后期到元代,制茶技术才有所发展。

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年-1125年),为保持茶叶的固有香味,改蒸青团茶为蒸青叶茶,也称蒸青散茶。宣和庚子(1120年)所制作的“银线水芽”,则是当时叶茶中的极品。

等到元代,蒸青团茶已逐渐淘汰。明代起,已有较多的史料记述炒青制法。如张源的《茶录》所述“将茶一斤半焙之,候锅极热,始下茶急炒”,讲的是火候。罗廪的《制茶》中记叙“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茶炒熟后,必须揉挼”,谈的是手法。

这些记载表明,明代的制茶工艺,已有了新的提高,特别是运用高温杀青的炒青制法,大大地增进了茶叶的色、香、味,颇具现实意义,对之后清代乃至当今的制茶技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前面聊了那么多关于采茶、制茶的讲究,接下来小匠就奉上4款明前绿茶,看看作为茶客们津津乐道的名贵春茶,它们为何值得?

贵如金的西湖龙井 

2021西湖龙井,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西湖龙井,约始于明末清初,茶叶“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堪称“四绝”。

乾隆帝曾六下江南,四次前往西湖龙井茶区,亲自观看采茶、制茶,并封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

自清代以来,茶叶商家将西湖龙井茶区分为“狮、龙、云、虎、梅”,狮为狮峰,龙为龙井,云为云栖,虎为虎跑,梅为梅家坞。

其中,以狮峰所产的龙井为上品,以“明前龙井茶”为珍品,能在早春饮上一杯明前西湖狮峰龙井,无论是对于王侯将相而言,还是之于爱茶之人,都是一桩幸事。

翁炳铨老师是翁家山狮峰龙井第十八代传人,祖祖辈辈都耕种于翁家山下。

以茶为生的他,早以将西湖狮峰龙井茶的“茶魂”深深刻在心上。

为了传承与传播龙井文化,在他的发动下,龙井村建起了“龙井博物馆”,以此让更多的人,认识龙井、品味龙井。

制作上,翁老师也秉承茶庄一贯的炒茶工艺,手工炒制而成。

上好的西湖龙井茶,三分看茶青,七分看炒功。

炒制手法有抖、搭、拓、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号称“十大手法”。

炒制时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法,非常巧妙。

只有掌握了熟练技艺的人,才能超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龙井茶。

翁师傅需要通过200℃高温手工炒茶,将鲜叶中的水分蒸发。

炒一斤茶至少需6~8小时,炒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变换手法:抖、带、挤、挺、扣、抓、压、磨等,工序繁多,并且要控制好锅温,一气呵成,对技艺要求之高令人叫绝。

刚炒好的龙井杀青后,放回阴凉处进行摊薄回潮,约40~60分钟。

再次放回锅里炒,除去水分,增添香气滋味,这一步便是“辉锅”。

正如乾隆写道:“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手工龙井工序繁琐,用时较长,考验的是制茶匠人的智慧、手艺和耐心 。

2021西湖龙井,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和翁炳铨一样,这座山里的人们,为制茶这份古老的事业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时间也赋予了他们异常珍贵的经验。

 百里鲜香的碧螺春 

2021碧螺春,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碧螺春,创制于明末清初,因其香气了得,故得名“吓煞人香”。

清朝康熙南巡至苏州太湖时,品尝了这种茶,对它加赞赏。但名字不够雅,便赐名“碧螺春”,还成了年年进贡的贡茶。

常听人说“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碧螺春,实属茶客们不可错过的春茶之一。

碧螺春的采摘颇有讲究,一是要摘得早,二是要采得嫩,三是要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更为名贵。

采回的芽叶还需及时精心拣剔,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炒制上对手法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

这位炒制碧螺春的师傅,就是2018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艺”传承人的施跃文老师。

施师傅出生在制茶世家,曾祖辈专门采制碧螺春进贡朝廷,被称为“碧螺老人”。

他自小便耳濡目染,一缕鲜灵茶香扎进心中,生根发芽。

炒茶技艺得到家族的传承,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施师傅炒茶,首先会用传统的土灶锅杀青。

通常情况下,锅内烧到250℃~300℃时,投700g茶叶。

戴上纯棉手套,双手翻炒,但不能太用力,要把茶叶杀匀、杀透。 

同时掌握火候,不能出现红梗、红叶、烟焦叶。

待锅温降到70℃~75℃时,要进行揉捻,茶叶内水分减少,条索逐渐形成。

这一步,不能将茶叶揉烂,但要将茶叶揉透,使汁水溢出,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锅温降至50℃~60℃时,进行搓团显毫,这是茶叶定型的关键。

施师傅会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

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

2021碧螺春,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数十年来,他一直坚持传统的手工炒制,这样做出来的碧螺春,是机器无法比拟的。 

虽然辛苦,但他认为能得到茶客们的一句“好喝”,就是值得的。


 温润甘甜的蒙顶甘露 

2021蒙顶甘露,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从中国西南地区茶叶的发源地(云南),一路向北至四川雅安蒙顶山。

这里有比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还早的头春茶——蒙顶甘露。

每年2月中下旬,四川蒙顶山气温早已回暖,雨水也十分充沛。

因此在我国其他茶区还是一片沉寂的情况下,蒙顶茶就已经可以采摘了。

蒙顶茶栽培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被宋哲宗封为“甘露普慧禅师”的吴理真亲手植茶七株于蒙山五峰之中。

“其叶细长而嫩,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

自古就有无数文豪大家,不远千里来到这蒙顶山上,只为品上一口“仙茶”滋味。

大诗人白居易,在品其味后留下了一首《琴茶》,写道:“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蒙顶甘露的采摘,严格遵循自古传下来的“九不”原则:

雨天芽叶不采、露水芽叶不采、紫色芽叶不采、病芽叶不采、风伤芽叶不采、开口芽叶芽不采、空心芽叶不采、虫伤芽叶不采、过长过短芽叶不采。

而最适宜的采摘时间,是一定要赶在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开始,从早上9点多到下午4点左右。 

“轻轻一提”是蒙顶甘露正确的采摘方式,嫩芽不能用尖利的指甲将其掐断,而是要用指腹把它摘离树枝。

想偷懒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指甲掐下来的嫩芽,炒制出来的茶芽会是黑色的。

如此苛刻的采摘要求,使得即使是采摘好手,一天也只能采鲜叶4、5斤,而这仅仅只能制作出1斤成茶。

也因此想要奢侈的泡上一大壶上等的蒙顶甘露,仅是采摘时间都可能需要数小时之久。

蒙顶甘露的炒制,沿袭了明代的工艺:“三揉三炒”。

手工揉制是这道工序的关键,也是当地茶人掌握的秘诀,每次揉捻都要掌握先轻、中重、后轻的原则,用力或加压不能过重,必须保持全芽整叶,不能碎断。

三炒指的是炒二青、炒三青和做条。当地炒制茶叶主要以手工炒制,柴火烧制为主。 

2021蒙顶甘露,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冲泡后汤色杏绿鲜亮,清澈明亮;香馨高爽,香气嫩香馥郁,水中无杂质,银豪在水中若隐若现。

 失而复得的径山茶 

2020径山茶,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径山茶,又名径山毛峰茶,它产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一带,外形卷曲,滋味鲜爽,叶底细嫩成朵,嫩绿明亮,是比西湖龙井更早闻名于世的佳茗。

它首创于唐代,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径山开寺僧法钦“尝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

其声名鹊起于宋代,翰林院学士叶清臣,曾经考察过浙江许多茶区,在他的《文集》中肯定“钱塘、径山产茶质优异”。

元朝末年,径山寺被毁,径山茶也一度黯然失色,开始淡出大众的视线。

但径山的茶农们,依旧坚守着径山,在山上种茶,并将径山茶的制作工艺保留了下来,直至1978年,径山毛峰茶恢复了生产,人们才得以再次品尝到这一历史名茶。

径山茶的加工工艺分为4道工序:鲜叶摊放、杀青、揉捻、烘焙。

杀青以保持翠绿为原则,如果是手工杀青,则要求翻得快、扬得高、捞得净、撒的开,手法非常讲究。

周方林师傅是径山茶炒制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从小就在茶园、茶炉旁长大。

家中父辈都做着种茶、炒茶的工作,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茶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

周师傅从十几岁时开始学茶,到如今专业炒茶做茶已有30多年,这也让他练就了一双“铁砂掌”。

他可以用各种手势,在超过300℃高温的锅里来回翻炒,温度和速度的控制都十分讲究。

如果手势不到位,那这一锅茶叶可能就炒废了。

周师傅每锅炒制的茶叶并不贪多,也就是一只手抓得住的量。

“一把大概半斤茶,能炒出一两茶叶。”他一边炒茶一边说。

杀青后,便是手工揉捻工艺,揉捻的力道和手法都要恰到好处。

他会先将茶叶进行理条整形,然后手工来回揉捻,使其卷曲。

2020径山茶,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最后用炭火将茶叶焙干,在小火慢焙中,让茶叶完成最后的升华。

从得以流传至今的制茶工艺,到仍在传承这种工艺的茶人,小匠看见的是时代变迁下工艺的持续迭代,感慨的却是制茶之人祖祖辈辈的坚守和执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