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宏启:喋血长白曹国安

 温馨微语 2021-03-12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文/朱宏启

曹国安是东北抗联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率领全师指战员,同关东军进行殊死战斗,曾七次负伤,为抗日救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曹国安,原名于德俊,字哲名,曾用名于学韬,1900年1017日生于吉林省永吉县大绥河区大干沟子屯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由于家人口多,兄弟姐妹9人,全靠父亲租佃土地抚养,经济拮据,生活窘迫。他出生不久,母亲不幸故去,只好靠两个姐姐照料。13岁那年,父亲才送他到本屯的私塾馆,投到徐老先生的门下。德俊聪明伶俐,勤奋好学,虽不能完全理解古文中的寓义,却识字很快,吟诵如流,颇受老先生的青睐,怜惜他家境贫苦,也就不索学资了。尽管如此,三年后,他终因家贫无力供读,不得不辍学回家。
18岁那年秋天,德俊赶车拉草不慎轧伤了脚,虽经调治亦不见明显的好转,短时间无法下田劳作,父亲担心他没太多的文化而成废人,力劝他再进学堂读书。私塾徐老先生对德俊向来偏爱,把他介绍给吉林省议会议长关锡山,关议长见他本分持重,自愿出部分学资保送他到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他深知机会难得,也感到身负重托,学习起来如饥似渴,五年间成绩优异。
1924年10月,于德俊从吉林一师毕业到吉林一中当一名教员。任教一个学期,内心十分苦闷,产生学习军事以图消灭人间不平的想法。于是他求亲靠友,化名于学韬考入山东军政大学。在此,他结识了东北军将领于学忠之弟于学道,赖其帮助完就了学业。1928年春赴北平,入毓文学院插班学习。
这时,于德俊的外甥、进步青年孙肃先(宋铁岩)也来到北平,就读于中国大学。舅甥两人寓居文华公寓,共同谈论时局,协商组织青年开展宣传活动。德俊年长十岁,又是长辈,在外奔波多年社会阅历丰富,有较强的社会洞察力。对孙肃先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较大。他协助孙肃先把中国大学的学生运动组织得有声有色。

“九一八”事变后,于德俊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中去,亲身体验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抗日救亡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态度,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国家民族的利益,引导着抗日运动的方向,开始积极靠近党组织。年底,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春,受党组织的派遣,于德俊和孙肃先回吉林开展救亡活动。他们首先找到孙肃先在省立二师读书时的同窗好友于仲云(于克),谈起拉武装图救国的抱负,三个人志同道合遂秘密发展于仲云入党,组成“兵运三人组”,于德俊任组长,在吉长地区寻找机会筹集枪支弹药。他们曾到吉林东局子兵工厂搞枪,因日军守备甚严,没能得手,只好另辟蹊径。于德俊、孙肃先两人回家乡,加入大绥河地主武装大排队,寻找机会。但是几天后,他们发现这支由地痞流氓组成的反动武装土匪习气浓重,专门勒索地方,引起群众的忿恨,很难改造成抗日队伍,只好放弃。此后,孙肃先留在家乡,于德俊只身到榆树联络抗日救国会,继续开展工作。这期间,于德俊结识了进步青年张秉文(张瑞麟),两人经过深入交谈,彼此发现对方有着很强烈的反日救国思想。张秉文告诉于德俊,驻防在永吉乌拉街的伪铁道警备第5旅第14团迫击炮连是原驻长春南岭的旧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后,该部官兵曾一度拒绝投降奋起抗日,后被汉奸熙洽收编,但抗日情绪未泯。于德俊感到策划这支队伍起义极有可能,遂自榆树返回。途中,带路的农民曹国安不幸患急症而亡,于德俊很怀念这位心地善良的庄稼人,从此改名曹国安。
1932年初,曹国安和张秉文以当兵为名打入迫击炮连,分别编在三排、一排。两个排长都没有文化,曹国安经常代为填写报表,汇总材料,因而很受器重。伪连长见他字写得漂亮,就调曹国安到连部任上士“贴写”(文书)。曹国安经常在操练之余,同士兵唠家常,讲故事,联络感情,唤醒士兵的民族意识,使他们感到助寇掠国愧对子孙。天长日久,救国抗日之心在士兵中间潜滋暗长起来。曹国安又有意识地在他们当中渗透党的抗日政策,讲解“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有了子弹打日本”的浅显道理,2月迫击炮连移驻吉林东大营。一天晚上,曹国安同20多人在江边龙王庙结拜弟兄,共盟誓言:亲同手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绝不出卖朋友,叙完年庚,以曹国安年龄最大推为长,呼之为“大爷”。曹国安在士兵中的威望日高、周围团结了不少士兵兄弟。


为把机枪连也拉拢过来参加哗变,曹国安借请假探亲之机回家乡找来孙肃先,准备让他化名宋占祥打入机枪连。但因机枪连不募新兵,宋占祥只好补入迫击炮连二排当兵,协助曹国安做策反工作。
不久,迫击炮连进行整肃,平时对日本人心怀不满口出怨言的士兵被除名,士兵中人人自危。曹国安等三人抓住时机,加紧搅乱军心渗透“拉出去”的想法,赢得部分士兵内心里默默响应。
4月下旬,迫击炮连随伪14团到吉林南部山区参加对抗日队伍的围剿,曹国安因照料伪连长的家眷被留在吉林,他嘱告宋占祥、张秉文,进山后要多做弟兄们的工作,遇有机会就在战场上组织哗变,不必等他,但一定要慎重行事。迫击炮连到达山区后,士兵不愿与抗日队伍打仗,在山里乱闯几天,遇见游击队也不瞄准,胡乱放几炮,或者故意拧松信管放哑炮,围剿一无所获。
5月初,曹国安护送伪连长家眷也来到迫击炮连驻地烟筒山。行前他同吉林地下党负责人李维民会面,汇报了策反进展情况。李维民告诉他: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现在吉林指导工作,他很重视和支持你们的兵运工作。57日,吉林特支派人送冯仲云和团满洲省委巡视员傅天飞去烟筒山,届时可请他二人亲自领导与组织这次起义。天有不测风云,因吉林特支出了叛徒。日伪警宪在吉林突然实施大搜捕,党的地下组织遭致严重破坏,冯仲云、傅天飞二人匆忙离开吉林,无法去烟筒山接头,原定的起义计划落空。曹国安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着急,担心受此牵连军队搞整肃,妨碍哗变的发动,于是立即约见宋占祥、张秉文碰头。他认为,现在是发动起义的最后时机:一是伪军讨伐落空,士气低落,厌战和不满情绪在蔓延;二是迫击炮连单独宿营,基本上不受伪14团的其他部队牵制;三是烟筒山靠近游击区,便于和游击队联系。相反,一旦该团因作战不力被调走,错过机会,再谋举事就困难了。三人初步商定端午节起事。
5月27日在驻地东南的苗圃地树林里,曹国安告知张秉文,已和宋占祥两人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即举行了简单的入党仪式。当天晚上,三人召开党员会,最后确定529日端午节之夜发动哗变,并约定以“日本人来缴械了”作为举事信号,行动口号为“革命”,口号为“抗日救国”,哗变队伍拉出后由曹国安负责带出烟筒山。随后,三人分头在骨干中紧急串连。

5月29日端午节下午,伪连长晋升为少校军衔,大摆筵席,邀机枪连长和各排长同去豪饮祝兴。筵席间,五班班长慌慌张张跑来报告曹国安要拉出去的消息,伪连长不信,认为曹国安是书呆子,不会干出这种事,反而把五班长臭骂一通,仍旧狂欢滥饮,直喝到日暮黄昏。士兵们见当官的花天酒地,自己却啃着高粱饭团,非常不满。曹国安三人凑点钱买些酒菜与士兵共度节日,赢得许多士兵的好感。席间,曹国安向骨干分子作了暗示,并派传令兵李光监视伪连长。午夜时分,曹国安即通知宋、张两人:时间已到,未发现异常,马上行动。于是三人回到本排住处大喊:“不好了弟兄们快起来,日本人来缴械了!”和衣装睡的骨干立即响应,大声吵嚷,抓起枪冲出门外。许多士兵不明就里跟着跑到操场,刹时间聚集了100余人。伪连长在睡梦中被五班长叫醒,慌忙出来问:“出了什么事了?”有人回答:“日本人来缴械了。”伪连长历声追问:“是谁说的?”一时无人应声。狡猾的伪连长感到气氛不对头,大声喊道:“弟兄们!不要听坏人的话;现在大家听我的命令,回屋睡觉去,各排长班长到连部开会!”眼看起义要夭折,曹国安当机立断,和宋占祥、张秉文一起开枪打死伪连长,打伤两个排长,大声喊道:“弟兄们!日本人就要包围咱们啦,大家赶紧跟我走!”带领众人冲出小镇。哗变队伍来到笤帚顶子,清点了人数和武器,共60多人,45支枪,1门迫击炮和17箱炮弹。借歇息时间,曹国安向众人讲解哗变的真实目的,呼吁士兵参加游击队,共同打日本鬼子,并当众宣布哗变队伍号称迫击炮大队,自任大队长,随后带领队伍急行军避进林区,暂宿在易守难攻的石虎沟大清观。曹国安连夜派人送信找南满游击队接应。次日清早,南满游击队总队长袁得胜率一支队伍高举“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大旗迎接这支走上光明的队伍,把他们带到南满游击队、磐石中心县委所在地——玻璃河套。根据地人民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在这里巡视的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高度赞扬哗变队伍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必胜的信心分析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前途,使哗变队伍受到鼓舞,感受到人民军队的温暖。620日,队伍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迫击炮大队,曹国安担任大队长,宋占祥任政委,下设三个中队。这次哗变的成功,不仅壮大了人民武装的力量,也在伪军中引起连锁反应,伪14团此后不时发生倒戈事件,使敌人拼凑的“围剿”很快陷于失败。
稍事休整,曹国安率领迫击炮大队就投入抗击日伪的游击战争。首仗攻打磐石东北岔烧锅大院,发弹七发,给敌人很大震动。此后,迫击炮大队随游击队联合其他抗日武装合力攻打磐石呼兰镇,伊通大兴川、营城子,桦甸八道河子,袭扰吉海铁路的军用列车,杀敌人,夺武装,筹补给,搅得敌人不得安宁。

1933年“九·一八”事变两周年的日子、南满游击队300余人按照中共满洲省委的决定,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下辖第一、三两个团,曹国安任第三团政委(团长韩浩)。独立师成立后,在磐石地区东征西杀,四处袭扰,引起日伪的忌恨,调集万余兵力“围剿”游击区,每天派出1000余人尾迫讨伐。10月底,独立师决定兵分两路:留一团和少年营在磐石继续与敌人周旋,坚持长期斗争;杨靖宇率司令部和三团、政治保安连撤出玻璃河套,迅速掠过小城子、右嘴,在呼兰河口渡过辉发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挺进濛江、辉南、金川、柳河、通化等南满山区,重新开拓抗日游击根据地。
曹国安等人率领三团由杨靖宇直接指挥,在南满的广大山区展开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作战,力克三源浦,智取凉水河,强攻八道江,血战抱马桥,重创伪东边道游击大队长邵本良伪军,又先后在回头沟、哈尼河、板石河、辉南四岔以奇袭、阻击、伏击等战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1934年春,以独立师为核心的南满抗日力量形成后,曹国安率三团100余人离开司令部进入通化、临江地区迂回穿插,寻机歼敌。6月袭击临江六道沟伪警察署,8月伏击山城镇——通化公路的日军汽车队,9月远征桓仁山区。单独作战,自筹给养,逐步扩充力量,把三团锻炼成为一支作战勇猛,坚韧顽强的主力部队,支撑着南满地区的抗日局面。曹国安也在战斗中长为一名能率兵冲锋、独挡一面的优秀指挥员。
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成立。下设两个师,任命曹国安为第二师师长兼政委。


1935年3月,曹国安率二师向东满运动,在桦甸头道溜河与南满第一游击大队(苏营)、第二游击大队(臣军)建立了联合指挥机关,苏剑飞任总指挥,曹国安、臣军首领任副指挥。三支队伍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在4月中旬袭击夹皮沟、老金厂金矿,攻打万良镇,吸引敌伪的注意力,配合军部和一师在本溪、宽甸、桓仁等地的活动。到这年夏天,由于曹国安领导有方,二师已发展成为300余人的武装。
然而,就在这时,曹国安和师参谋长丁守龙在收编抗日山林队上产生分歧发生了争执。丁守龙指责曹国安右倾,骂他“伪军反正也不是好货!”还下掉了曹国安的枪。曹国安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极大避免个人的争执扩散到整个部队,到军部向杨靖宇陈明事情的原委。杨靖宇把丁守龙调回军部,给了纪律处分,决定曹国安仍回二师指挥队伍。
9月,曹国安率二师主力八团历经艰难长途跋涉,终于同活动在东满的第二军派出的西征队伍在那尔轰会师,打通了两军和南满、东满党组织的联系。此后,为减轻日伪军对军部和一师的压力,曹国安把队伍又拉回江北地区。
1936年7月初,在南满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后,杨靖宇和魏拯民在金川县河里抗联第一军的密营中,共同主持召开了东,南满党组织及军主要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即“河里会议”,决定将抗联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下辖六个师,曹国安仍任二师师长兼政委。
秋季,日本侵略者对东边道地区实行残酷的分区“大讨伐”,建立“集团部落”,推行保甲制,制造无人区,妄图断绝抗联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按照我军总司令部开展反“讨伐”斗争的军事部署,曹国安率领二师和金日成率领的六师转战在抚松、长白、临江等县,牵制敌人兵力,策应第三师西征,以打通与关内红军的联系。
10月,曹国安率部转战长白山区,一路冲破敌人的阻截,到达长白县黑瞎子沟与金日成率领的第二军六师汇合。从此,他们紧密配合,团结战斗,为创建长白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而战斗。
1936年12月初,曹国安率领着二师的抗联英雄健儿,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在没膝深的大雪中跋涉,伪满靖安军“讨伐”队在二师后面已尾追三四天了,敌人妄图把部队一口吃掉。8日,曹国安命令全体指战员穿上群众送给的白大衣,埋伏在长白县十三道沟沟口,决定狠狠地打击这股敌人。不久,敌人发现跟踪目标不见了,就抓来当地群众追问红军的去向,群众都说:“不知道”。敌人没办法,就战战兢兢的沿着山沟往里走,想寻找到我军的踪迹。当敌人进入我军伏击圈内,曹国安的指挥枪响了,顿时,枪声四起,愤怒的子弹齐向敌人扫射,很快把敌人的指挥系统打乱了。曹国安大喊一声“冲呀!”带头跃起冲进沟内,抗联战士个个如猛虎下山,一齐冲进敌群。敌人受到突然袭击马上乱了营,在雪地上到处乱窜、乱爬,敌人被击毙数十名,伤者更多。重创敌军之后,曹国安率领二师到临江县与四师和六师一部会合,三个师的领导又分析了敌人的情况,断定敌人不会甘心失败,还会再来。于是,共同制定了在七道沟再次进行一次伏击作战的方案。

12月21日,抗联部队行至临江县七道沟的江边大道甩湾处险要地段,布下了埋伏。果然不出所料,敌人又追尾上来了。然而,这回敌人似乎接受了上次挨打的教训,敌指挥官只令少数人走进沟堂子,其余大队人马留在远处。抗联战士虽然将进沟堂子的敌人个个消灭掉了,但是,没办法歼灭滞在沟外的敌人,敌人还不撤退,双方一直相持不下。直到天黑,敌人以人多势众,从正面向一军佯攻,同时,又有一小股敌人从部队背后包抄上来。正在指挥战斗的曹国安,当他举起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背部中弹倒地,他咬紧牙关,一手捂着胸部流血的伤口忽地坐起来,另一手指着背后的敌人命令战士:“调一挺机枪,狠狠地打!”敌人背后枪声大作,敌群乱了,原来是六师八团赶来支援,终于把敌人打退了。
曹国安身负重伤后,被安置在七道沟木帮工人(伐木工人)的住处养伤,由一个班的抗联战士保卫和照料,因无医药设备更好的抢救治疗,曹国安终因流血过多而牺牲。抗联战友们怀着悲痛把他安葬在白雪皑皑、青松耸翠的长白山下。
(注:文中插图照片由曹国安烈士孙子于忠民提供。)

作者简介

鸿凤,实名朱宏启,现任东北史料征集编纂委员会主任,东北历史人物传记研究会会长,鸿凤历史文化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丛书编委会总编辑。1965年1月7日生于吉林省汪清县。原籍山东省昌邑市。笔名鸿凤、洪峰,东北师大中文系毕业,中国人民大学近代史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曾任教师、秘书、编辑、记者、记者部主任、记者站站长、总编辑。代表作《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义勇军》《九一八事变》《满洲国统治》《关东响马列传》《满洲省委》《东北抗日联军将领传》《战斗在白山黑水》《白子将军》《敖东英魂》《图们江史话》《吴大澂传》《吴禄贞传》《王德泰传》《高福源传》《东北抗日联军十大将领》《东北抗日义勇军十大将领》《中国共产党十大领袖》《中国共产党十大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十大将领》《八路军抗日十大将领》《新四军抗日十大将领》《东北解放战争十大将领》《东北解放剿匪纪实》等1628000万字。先后主编《中华上下五千年杰出人物大典》《中国当代决策文库》《中国当代教育改革文库》《中华当代英才录》《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国党政干部调研》《中国当代决策参考》《中国少数民族精英录》丛书(十三卷)、《中华全民族抗战将领传记》丛书(二十二卷)、《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丛书(二十卷)、《大东北通史》(十卷)。是中国最有实力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传记作家第一人”,“中国红色记忆领军人物”。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朱宏启:钢铁英雄史忠恒

朱宏启:民族脊梁杨林

朱宏启:浴血东疆童长荣

朱宏启:镜泊英魂陈翰章

朱宏启:不朽的丰碑杨靖宇

朱宏启:朔风怒吼李兆麟

朱宏启:宁死不屈的马骏

朱宏启:清华才子张甲洲

朱宏启:威震南满的李红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