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名作】书香记

 燕鼎文化 2021-03-12
午后的蝉声格外欢实高亢,我相信它足可以遮蔽我闹出的声响,而不至于吵醒熟睡的母亲。我在偷偷干一件大事,打开家里那个神秘的红漆木柜,翻看一捆结着蛛丝落满尘土的书。“小孩子不许翻箱倒柜!”这是母亲的规矩。可是,有一天她打开柜门找东西,我无意间瞄了一眼,瞄到了这捆书,就不由心猿意马起来,以至于生出一个胆子,要逾越母亲的规矩。
那时候,村里极少见谁家有书,但乡亲们似乎都有书瘾。过麦之后,天气一天天热起来,一个胡同里住的邻里,习惯午饭后聚在胡同口或者大树底下乘凉歇晌。不知谁弄到一本缺书皮少书页的书,就争相传看。有时候,一个人念,一伙子人支着耳朵听,活赛一个说书场。师范肄业的母亲,还当过很长时间念书人的角色。她给大伙儿念的书,有《林海雪原》和《连心锁》。

进入一九七零年代后期,日子渐渐缓上来。干部们为了让村民过个正经书瘾,曾经从遥远的地方请来说书人。说书是在晚上,连篇大套,往往要持续一个多月。说书人住在村里的日子,就跟过节一样。说书地点固定在五队的打谷场上,汽灯高高挂起来,照着安静的人群。那种影影绰绰的画面,后来经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而那些梦终止的地方,不是忽然下起大雨,就是说书人的嗓子哑掉了。我是为听不了说书而吓醒的。
我想拥有自己的书,甚至想当个造书的人。这个小小的野心,是在偷看了母亲红漆木柜里的那捆书之后。那捆书,是母亲五十年代末读师范时的课本。我最爱的,是其中的语文书。书中,全是一篇一篇的长文章,比我的课本好看得多,甚至比《林海雪原》里的故事也不赖。我至今难忘的,是王愿坚的《党费》和《七根火柴》。那时,还不知道王愿坚就是电影剧本《闪闪的红星》的作者。


偷书看的秘密,最终还是向母亲坦白了。因为我看了好多遍的那本语文书,装订坏了,书页散落一地。我懦懦地捧着一摞书页向母亲求饶,出乎意料的,平日里脾气暴躁的母亲没有骂我,更没有打我。她给我讲,书里的文章都是作家写的,印刷厂的排字工人按照稿纸上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排成铅版,再用机器印出来,裁成一页一页,装订好,就成了书。出一本书不容易,印出来的书,读的人越多,说明这书没白印。母亲做学生时,到印刷厂参观过,她有见识。她说,你要好好上学,听说大学里有图书馆,想看什么书看什么书,不用花钱。


1983年,我真的考上了大学。当时的河北大学图书馆,就坐落在南校区一进门左手边。馆前是个小小的花园广场,几株龙爪槐总是修剪得那么体面,彬彬有礼,不计晨昏迎候着爱书的学子。图书馆楼并不高大,但它是一个独栋建筑,四周绿树环绕,门前台阶两侧,植满茂盛的蔷薇花。第一次踏着高高的白色台阶走进图书馆大门,恍如朝圣之旅。我始终不知道母校的图书馆有多少册藏书,只记得我跟图书管理员之间一手交借书证,一手交我“点餐”的书。管理员拿着借书条在一排排书架中穿行,那是我眼中的圣殿迷宫。当管理员的身影消失在书架尽头,我的心不由提起来。当她重新出现,手里已经托着一本书,我的心便快乐地放下了。图书馆,有借阅大厅,还有优雅的阅览室,大学四年,我的课外时间大部分是在那里度过的。免费点单式阅读,成为终生难忘的幸福。
每逢假期,我总要借几本书带回家。自己看,也给母亲看,给妹妹和弟弟看,给左邻右舍看。邻居们多数人没见过图书馆,更不能想象图书馆的书,跟变戏法似的通过一个小小借书证一会儿借出来一会儿又还回去。收音机已经普及了,他们依然听书,在电台的长篇小说联播时间,家家户户开着“话匣子”。我从学校借来的书,带着图书馆的温度,在邻里间传阅。母亲说,什么时候咱村里也开个图书馆该多好。

大学毕业,我先在报社工作。我的工作成果,造出来的是报纸。报纸也飘着墨香,过年带几张回家,送给亲戚邻里,他们又惊讶又喜欢。那个跟在母亲身后到打谷场听书的小丫头,竟然会亲手编报纸了。
2007年,换了工作单位,我到杂志社做编辑工作。小时候,想当个“造书人”愿望终于成为现实。我造的书,是连续出版的杂志,在母亲和亲邻眼里,杂志也是一种挺好的书。这两年,县里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办起大型图书馆,全县老百姓人人可以借书读。邻居锅台舅舅说,他每个集日都去一趟县城,连赶集带借书还书。县图书馆,有我办的《当代人》杂志,他每期必读。
送文学下基层,是我和同事们每年多次的必修课。每下乡,我都要给乡亲们带上一捆精心准备的杂志。越来越多的村庄都建起了农家书屋,那里有种植书、养殖书、教编织的书、教做饭的书,可谓琳琅满目。我们的杂志放进去,书香里就掺进了一脉跃动鲜活的文学气息。那一刻,我总是感到无比神圣。
从在自家柜子里偷书读,到打谷场上听书,图书馆里借书,到成长为一个“造书人”、送书人,我的书香故事从一个侧面映现着几十年间百姓阅读环境的变迁,国家书香社会的发展进步。


今年,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号开通了“有声文学”版,我把二维码发给了村里的乡亲。手机轻轻一点,就可以听读一本杂志、一个故事,他们很喜欢这种崭新的又似曾相识的阅读体验。“比那时候的戏匣子方便多了。”母亲如是感言。
(原载《河北日报》)

作者简介:宁雨,本名郭文岭,河北肃宁人,现居石家庄。职业编辑,业余写作。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长城》《天津文学》《湖南文学》《草原》《时代文学》等刊发散文随笔百万字。出版散文集《女儿蓝》、长篇小说《天使不在线》、传记文学《郭守敬》。多篇作品入选年度选本和中学生读本、试题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燕鼎文化

北京燕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涿州作协合办

顾问:凸凹  颖川  袁学骏

总编:刘泽林

执行主编:刘剑新  陈玉泉

副主编:张佃永  黄长江  熔 岩

编辑:釗琋  思文

联系电话:13111688191 刘剑新

13501001691 陈玉泉

投稿邮箱:ydwhtg@163.com

请您点击标题下方蓝字“燕鼎文化”或长按二维码

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