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业委会的基本盘面!要建立业委会外围力量,形成铁杆!

 阿福根 2021-03-13

【精彩回顾】:近日,众蚁社区报道了《复盘操作——中远两湾城换物业记》一文,对于超大体量小区——中远两湾城,在不到两年时间推动罢免业委会、更换物业事件做出复盘。

详情请点击链接:复盘操作 —— 中远两湾城换物业记!

图片

面对153万方,1.2万户,6万余人的超大体量,如何有效组织业主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同时,四期渐次开发而形成的超规模小区,业委会委员的代表性与集中性又该如何保证。对此,将进一步进行案例解剖。

首先要声明的是,中远两湾城的“大转型”之所以能够以“较为顺畅”的方式实现,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合力。官家的支持、业委协作和业主参与,各方缺一不可。

单靠业委会的努力,无疑杯水车薪!因此,本文只选取组织视角解析。

在两湾城组织建设中,业委会层面设立一会二制、而在广大业主层面建立业主代表体制。

图片
图片

业主代表体制

中远两湾城在维权过程中便仿照楼组长制度建立了业主代表体制。引用韩主任的话,这相当于“把组织建在楼道里”。

(一)业主代表体制建设的过程

业主代表体制的建设是在维权期间产生的。通常,业主维权队伍往往由“激进派”和“理想派”为先锋,这为维权集体带来提升团队气氛,增强战斗力的作用。

图片

但有一个警惕是必须注意的——维权的相关诉求往往会随着对抗的发展越来越极端化,而维权人群一旦形成,部分诉求则日趋极端,甚至存在以下演变路线:解决物业纠纷——罢免/更换矛盾主体——诉讼战——尝试追究刑事责任。当维权被澎湃的民意裹挟,真实的维权目的也就难以实现了。而民意形成后,在团队内部,激动的人日益极化,保持理智的人却碍于面子不好退出。如此下去,失败也就成为可能了。

两湾城业主代表体制的建立,是通过维权的积极分子,根据居住地点划定片区,选择相应负责人,并在片区的基础上再次细分形成楼宇代表,并继续细分,形成楼道代表,从而形成组织。

(二)业主代表体制建设的作用

1.意愿反馈,通知传达:每名楼道代表联系约30户业主,每个楼道有3-5名代表。业主对于小区建设的提议,可以通过“业主—楼道代表—楼代表—片区代表—业委会”这一信息链传递。同时,相关通知和决议也通过上述信息链逆向传达,从而保证小区内部的信息传递的流动性。

2.组织行动,进退一致:业主代表体制建立后,除了信息传达,在维权过程中表现出有效的行动力。支持者被紧密的团结,信息有效传递,“维权任务”和“维权观念”有效塑造,便于统一行动。而这随着业主民意的向上反馈,又有助于保持“维权代表”了解业主理性,从而避免维权的极化。

3.基本盘面,稳固“执政”:在业委会就任之后,一个必然的趋势是维权高潮散去,最终归为平静。但是,已经形成的业主代表体制可以成为小规模的决策团体,在只涉及小规模的楼道事物、楼宇事物中,参与决策。

业委会:一总二分制度

中远两湾城业委会采取一总两分制度,其原则在于:“两会分别决定所属事务,面对集体问题则由总会投票决议,而两会各自决议如果不存在程序性问题,总会均通过。”

这是建立在原有一总四分制基础上的改良版。原有一总四分制面临维修账户统一而使用扯皮、业主代表意见繁多难以统一、内部决议流程复杂而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此,第三届在原有基础上做出改制,并形成新的议事规则。

在委员产生和主任副主任评选上面,设立新的组织方式。即业委会下设常委会。常委会由5人构成,一名主任,总览小区总体事物,涉及小区共有部分事项,以总会名义做出决定。副主任两名,分别为东区业委分会、西区业委分会主任兼任,委员两名。根据主任产生的片区决定。并且东西部各设子账户,最大限度减少沟通和执行成本。

图片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远两湾城实现顺畅的物业更换,是“天时地利人和”,这缺一不可。

而这套代表体制是否有效,也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审视,本文仅作以介绍。

祝愿中远两湾城保持发展势头,向未来持续前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