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二月二打囤想到囤粮

 东营微文化_ 2021-03-14

从二月二打囤想到囤粮

过了春节,闹罢元宵,二月二在农家人的节日单上,也是排在第三位的庆典。就隆重程度而言,虽远远比不上春节和中秋,但在农家人的眼里,二月二与清明、端午、重阳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各地二月二的风俗花样繁多,有剃龙头、吃龙饭、爆米花、野外踏青等。我的故乡在黄河三角洲,傍黄河而居。二月二打囤,却一直是我们这里农家人的传统习俗。
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便早起打囤。祈盼新的一年里龙王施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囤满仓丰。在我们的故乡,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年年收,年年有,丰衣足食无忧愁。”
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及后来“打囤”的习俗起源于古代。这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有所记载。明清期间,此习俗日趋盛行,世世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我小时候,每到二月二,天刚蒙蒙亮,便起来跟着爷爷打囤。打囤用草木灰,初一的晚上,奶奶和母亲便把锅底下的草木灰全部掏出来,放在簸箩或簸箕里,初二一大早,父亲就把院子打扫干净,爷爷便把盛满草木灰的簸箕端到院子里,用木锨铲上灰,在天井里撒圆圈。为了让圆圈撒得圆,人站在圈中心不动,以木锨为半径,转着圈撒灰,一个圆就是一个撒好的灰圈。一般天井里要打二至三个囤,然后再到大门口外继续打,待全部打完后,再在囤上画梯子,画好了梯子,在每个囤的中心,分别撒上麦子、谷子、大豆、玉米、高粱等各种粮食。之后,用砖头把粮食压起来,不让鸡啄食。至此,“打囤”算全部完成。
等我爷爷和父亲打完了囤,奶奶和母亲已经把饺子煮好,父亲拿出鞭炮,让我用一根长竹杆挑着,接着是噼噼啪啪一阵脆响。随之,全村人便先后燃放鞭炮,鞭炮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整个村庄的空气里,弥漫着火药味,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里。
用草木灰打的囤,其实是完全仿照了农村人家代代相传的“囤”的俯视图形。囤是盛粮食用的,在我们老家,人们用草木灰打的囤和真的盛粮食的囤大多为圆形。编囤的时候,人们用较粗的圆棍作为骨架,然后就用荆条或绵柳条编成一个圆圆的囤,高矮在1.5米以上。先用掺了麦穰的泥巴将囤糊严实,再用石灰和红粘土合成的泥巴从里到外糊一遍,晒干之后便可盛粮食了。如果粮食太多装不下,人们便在囤的上口加了用芦席编的褶子。囤口以上的粮食,就用一圈圈的褶子兜着。这也就是二月二打的囤,都画上梯子的原因,是人们期望囤满粮足。
二月二打囤,是农家人期盼丰收的希冀和愿望,那些珍贵的画面,永远珍藏在记忆里。可是,在我的脑海里,还有一种真真实实囤粮的记忆。那些圆圆的或是长方体的粮囤,多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我们那个乡镇是一个一万多人口的小乡镇,是一个当地人和寿光移民混居的乡镇。地名普查资料显示,这些迁移到利津大洼的寿光移民大都是在清末民初时期逃荒谋生而来。这些移民吃苦耐劳,特别能干。几年下来,大都成了吃穿无忧的殷实人家。他们有个共同的习惯,就是在自己院子里建粮囤,家家储存粮食。
上完小的时候,我和邻村的一位陈姓同学关系特好,他是寿光迁来的移民,是他爷爷那一辈,一条扁担两只筐,来到利津北洼的。这位同学每年都邀我到他家里吃饭。一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圆柱体,尖尖顶的粮食囤,有时候赶巧了,正碰上他爷爷开囤晒粮。
我们在堂屋吃饭,看着爷爷在槐树下,守一把茶壶,嘴上叼着旱烟袋,笑眯眯地瞅着他的粮食囤。同学说,收拾粮囤,晒粮食是老人最为惬意的事了。说着说着,我们突然看到这样一副画面:小孙子跑到爷爷面前问爷爷:“爷爷,你存这么多粮食干啥呀?”
老人说:“防灾荒年啊。”
小孙子不明白地问:“啥是灾荒年呀?”
“就是庄稼没收成,挖草根,吃树皮的灾荒年呀。”
小孙子满脸疑惑地说:“你们也太笨了吧,没有粮食吃,不会煮鸡蛋,吃方便面吗。”
老人苦笑了一下:“你还小啊孩子,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见此情景,我们也会心地笑了。老人寿至九十多岁谢世而去。临终前,将粮囤的钥匙交给了我同学的父亲,一再叮嘱,粮囤里什么时候也不能断粮啊。
岁月如梭,流年似水。那一代痴迷于囤粮的老人们相继离世而去。村里农家的房子也越翻盖越高大宽敞,有的还盖起了小楼。但大多数人家还记着老人们的嘱托,保留着院子里的粮食囤,尽管有些已是空囤。六十年代末,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这一代代视囤粮为生命的人们是最忠诚的响应号召者。
这些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惠农政策,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年年丰收已成为常态。国家也大力建设粮食储备库,时刻绷紧着粮食安全这根弦。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大量进口粮食的严酷现实,农家人的粮食储备则越来越少。人们在担心,一旦发生战争或重大自然灾害,粮食安全仍存有隐患,闹粮荒的阴影始终没有远离我们,但愿这不是杞人忧天。抚今追昔,多么怀念那一代代执着于囤粮的农家人啊!
牛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重磅推出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投入真金白银支持粮食生产。农家人在龙抬头的日子里,尽情地打囤吧,年年收,年年有,丰衣足食无忧愁的日子,已不再是期盼,憧憬和梦想,五谷丰登的日子一定会牢牢握在农家人的手中。

(摄影  旅途)

向上滑动阅览

作者简介:崔吉明,退休干部,先后从事基层教育、文化、党政部门工作。长期以来,喜爱新闻写作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饱含热情,笔耕不辍,在市、省级报刊、电台发表文章百余篇。喜欢挑灯夜战,遨游知识的海洋;在方格阵里疾书,痴醉于缤纷多彩的文字世界。

点击欣赏作者近期作品

母亲的石榴树

空中的邻居

军马场秋收记事

我爱凤凰城

烧 秋

春风又绿黄河岸

大柳树作证

年 画

我的广播站情缘

姐啊姐

北洼记事

艺不少学过时悔

沙漠之旅

滑动查看投稿要求及其他信息

东微编辑部:

顾问:陈谨之  鲁北   清泉

主编:郝立霞

副主编:张永君   郝立新

编辑:晓娣   娟娟   茶醉   文姐

投稿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