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182期】 海战英雄张逸民回忆录183 父亲1980年以87岁高龄,从东北千里迢迢来定海看望我。父亲临离开定海时,嘱我加紧安排时间,回家去看看老妈。父亲说得对,时间等不起呀。而且,我也渴望着享受家的那份温馨,渴望着感受父母对儿子的那份慈爱和亲情,渴望着感受故乡亲友和普通百姓的那份纯情。所以当探亲申请获准后,我便立即踏上回乡之路。 这是我1946年离家参加革命后的第二次回故乡省亲。但这次与前次的心境是大不相同了。 我的第一次回故乡探亲,是1953年4月。那是刚解放没几年。觉得那时的东北,虽仍能见到日本统治时期的遗存。但那时候心中充满了革命热情,并且是以革命胜利者姿态走完这返乡之路的。天气虽冷,但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可这一次返乡时,我像是一头战伤累累、疲惫不堪的雄狮,失掉一切后又走进故乡,仅有的就是对故乡的那份眷恋之情。 父亲来舟山探望我时,我给他老人家叩了三个响头,这次重返家门见到满脸沧桑的老母亲,内心真是百感交集。我情不自禁地扶着她老人家坐好,我跪在她面前,恭恭敬敬也叩了三个响头。这响头能代表我回乡的全部心思:孝心全在里边,这几十年在外边的遭遇也都全在里边,兄弟姐妹的情谊全在里边,对家乡的眷恋深情也全在里边了。这一跪,这三个响头,就是我唯一能给故乡的礼物。我今天不是锦衣荣归,但也没给故乡带来任何耻辱,我还是站得直直的一条汉子。 在和乡亲们的接触时,想不到听到的全是一片赞扬声。 【张逸民与父母等在祖屋前留影(1982年)】 本街的熟人,我父辈的那些活着的老人,我先后都去拜访过。我的同学凡是本街的也都拜访见面。他们衣着和生活水平与几十年前我参加革命的时候并无太大的变化。当时国内经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大多数人的思想都比较活跃,对现实都有比较深刻的反思。尤其是在农村人们对人民公社有太多的闲言碎语。而当着我的面,他们表扬最多的则是我的妻子老魏,都说她是个贤惠善良的好媳妇。老魏随军前在家乡时的所作所为,留给乡亲们的印象太深刻了。 八十年代初期,国家从“特殊十年”中走了出来,改革开放也刚刚起步。我在探亲期间,家乡百姓的生活依旧处在非常困苦的状态中。我听到当年发生的一则真实的故事更是让我痛心反思:过春节时,县里下达指示,春节期间要保证叫老百姓都吃上一顿饺子。家乡所在的公社为了能让老百姓吃上这顿饺子,杀猪宰羊包了不少饺子。然后,由公社头头出面送给每户贫困农民。公社领导上门送饺子,可当送到一户人家的家里时,这家人竟连一个可装饺子的碗都没有。没办法,送来的饺子只好全摆在炕沿上。听到这些让我内心绞痛不已。 当我要归队时,我特意登上故乡的北山。站在山上极目四望,勾起我许多往事。我在部队被作为“101分子”而划入另类。回到故乡,又觉得家乡仍是困苦贫瘠,人民还在为填饱肚子而奋斗。这多沉痛又多心酸啊。此情此景让我情不自禁怅然泪下。 在流泪沉思中,忽然想起了当年我参加大会时,罗总长有个精彩的发言,博得了全体代表的热烈鼓掌。罗总长发言中最受欢迎的一句话是“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天下太平。”这篇讲话可以用掌声不断,赞声不绝来形容。那时我不仅全力支持这篇讲话,更为这篇讲话而感到自豪。甚至也为自己将来在海上多打胜仗增添了无限的动力。今天再看,这话有对的一面,但不全对。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固然很好,但天下太平不仅仅取决这两条,有比这两条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政策符合民心、惠及民利、顺应大势,才是天下太平的决定因素。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当你兴旺发达荣登尊位之时,你前后左右不缺歌颂你、阿谀你的所谓“知己朋友”。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更多的是功利主义者。他们崇尚的并不是你的信仰,而是你的位子、你手中的权力。一当你失去这些东西,他们中有些可能会即刻翻脸,甚至从背后向你捅刀子。因为他们对你的“情谊”,本来就是虚假的,是以功利为目的的。其实他们不过想是借助你换一种方式,来达到功利目的而已。这种人是十分可怕,又芸芸众生。但当你身陷患难时,亦有几个对你不离不弃真情相待的真朋友。你荣耀时,他们对你无所相求。你有难了,他们注重的是事实真相,是公平与正义,是对朋友的真正情谊。他们会伸出援手扶你一把,哪怕是几句鼓励的话语,也让你暖彻心腑。这些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才是肝胆相照不受丝毫功利污染的真正的友谊。 我在这次劫难中,直面了诸多小人,也遇到了几位真情实意,令我感动一生的真朋友。他们中,有我曾经的上级,有我的战友,也有的是我的部下。人生一世,他们才是我最可骄傲、最可宝贵的财富。 张明汉,快艇6支队第一任政委,我的老上级。在我经历过的各式领导中,张明汉是一位有原则性的优秀的干部。他一生做人很正直,很诚恳,很实在。在我心目中,他一直既是我的师长,又是不可多得的朋友。后来,他调任舟山基地任副政委。当我于1969年到舟山履新时,我们的关系由上下级变成同级。我在前文已写了,我一到舟山的当天晚上,就带着有点惶恐的心情去看望了正在医院治病的张明汉老首长。没想到他主动说了许多肯定和鼓励的话语,让我感受到句句真诚,句句暖心窝,不知不觉中减去了原来的压力。 “101事件”发生后,我陷入囹圄之中,张明汉既不违背原则,又暗中保护我的细节,很让我感动。在我家还没被赶出首长院之前,他常会让他家人送些食物给老魏和孩子。妻子老魏去世后,我亦由隔离审查改为解除隔离措施,释放回家继续审查等待结论。有一天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老首长竟上门来看望我。他可是我尚在审查状态中敢到我家的第一位啊!令我十分惊讶。 寒暄过后,他在我床头上坐下,见桌子上铺着纸和笔,便问:“张逸民,你在写什么?”我说:“想写一篇关于马岛战争中海军作战教训的文章。”他略加思索后说:“我建议你别写了。你想过吗?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成了,谁敢给你登呀?即便登出来了,他们看到是你的文章会有什么想法?领导会赞成吗?”他的语气十分真诚。 这时,我想起了第一次舟山那场批判会上他让我离开会场的疑团,便开口问他:“那天你为什么让我退下并送回招待所?”他告诉我说:“那天最后发言的是张朝忠。他的发言稿事前我看过了,里面都是一派胡言。我知道你若是听了,依你的性格一定会与张朝忠当场干起来的。真要这样,你会吃大亏的。与其顶牛,莫不如让你退出,耳不闻心不烦嘛。”最后他又说:“老魏走了,你现在是又当爹又当娘,真难为你了。我和老唐想请你到我家吃顿便饭,如何?”我一听,愣了一下,舟山基地有多少人,那时为证自己清白见了我都躲得远远的,可老首长不避嫌,坦坦荡荡亲自上门来请我。这是心地磊落的自信。我回了句:“老首长,你不怕受我连累吗?”他说:“怕什么?要怕我就不来请了。”我说:“既然首长不怕,盛情不能推却,我一定去!” 我应邀上了他家。这是我1971年10月23日离开新海一村后再一次走进这个院子。此刻,我虽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两手空空来赴家宴。但是这顿家宴不比平时,这是千金难买的一次大宴,是革命恩人一次盛情款待,一生不忘。 我在位时,当时舟山基地领导班子中,班子成员有11人。经过“101事件”,除了我跟李静司令员下台被打入另册外,只有二个人没动:副政委张明汉和政治部主任高远,而其他人在这次运动中由于表现积极全都高升了。张明汉副政委是班子中唯一的一位老红军,他也是所有这些人中资历最老的。他没提升,可以肯定是因为正直和不做投机分子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