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年尚未授衔,邓华与陈赓都是兵团司令为何让贤?资历并非主因

 cat1208 2023-05-24 发布于广东

1951年5月27日,已经从大连已经回到北京的陈赓将军,突然接到了军委办公厅的电话通知,于是匆匆赶往会议地点,陪同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一位重要将领,共同听取了关于朝鲜战场情况的汇报。而被接见的将领,正是回国述职的志愿军参谋长解方,这也意味着,陈赓即将正式入朝作战。

图片

陈赓将军

实际上,由陈赓担任司令员兼政委的志愿军第三兵团,早在两个月前的3月16日便已组建完毕,随后分批入朝参战,该兵团是第二野战军(兼西南区军)为增援朝鲜战场,奉命重新组建的。

因为二野之前所辖的三个野战兵团(第3、4、5兵团),在1950年底之前全部撤销了番号,原兵团所属的各军,改由'野司'和区军直辖,我们知道,原第三兵团的司令员,乃是赫赫有名的陈锡联将军。

新建的志愿军第三兵团,是二野抽调精锐部队组成的,下辖第12军(原三兵团部队)、第15军(原四兵团部队)、第60军(原十八兵团部队),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二野第三兵团,作战序列并不相同。

该兵团以原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出任司令员兼政委;原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出任副司令员;原第三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出任副政委,全兵团共约15万人马。

既然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队已经入朝参战,身为军政主官'一肩挑'的陈赓,为何还滞留在国内呢?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图片

杜义德将军夫妇

01

陈赓晚于部队入朝

由于特殊的革命经历,陈赓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解放战争的南线大追歼中,某天将军曾在阵中日记写到'便血如注',也就是说,并不仅仅是心脏病的问题,长期的战争生涯,确实严重伤害了他的身体。

陈赓率四兵团千里大迂回解放云南后,本可以休养一段时间,结果1950年2月间进驻昆明,刚刚忙完接收工作,7月间又奉命紧急出发,率工作组前往越南指导作战,可谓是马不停蹄。

期间越军发起的'边界战役',整体上都是由陈赓和工作组运筹和部署的,一战歼灭法军九个营8000余人。然而越南的湿热气候,以及高强度的作战指挥工作,也让陈赓的身体不堪重负。

1950年11月陈赓奉调回国,次年3月再奉命率志愿军第三兵团出征,不料刚到东北,早年的腿伤便告发作,只好就近在大连进行治疗和休养,无法第一时间率部队出发。

在这样的情况下,二野名将王近山被任命为兵团代司令员,暂时指挥部队开赴前线和投入战斗。

图片

王近山将军

旧伤复发固然是一方面,另外一个原因,则是陈赓入朝后的职务安排问题,比较麻烦,他陪同毛主席接见解方的这一天,也就是1951年5月27日,其实是个很特殊的日子。

当天,毛主席接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总的一封急电,中心内容是:'请求邓华留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

所以主席请陈赓参加会见,也是饱含深意的,了解战场情况的同时,还要谈谈赴朝后的职务安排问题,也就是志愿军副司令员的'座次安排'。

理论上说,作为黄埔一期的我军名将,曾经的'准战略集团'司令员(指解放战争时期的陈谢集团),陈赓入朝不可能只是兵团级首长,在'志司'也应担任相应的职务。

换句话说,陈赓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那是毫无悬念的,但是之前志愿军已有了三名副司令员,且全部是四野名将:第一副司令员邓华、第二副司令员洪学智和第三副司令员韩先楚。

图片

洪学智副司令员

那么陈赓也担任副司令员的话,几位名将在'志司'如何排名呢?同时还涉及到的,还有来自三野的一位名将,即1950年11月已率部入朝的宋时轮,正担任志愿军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要知道,黄埔五期的宋时轮,在1949年2月华野改编为三野时,即已出任第九兵团司令员。

而邓华出任四野第十五兵团司令员、洪学智出任第十五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出任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员的时间,均为1949年5月。

也就是说,无论是担任兵团首长的时间还是军队资历,宋时轮都要高于志愿军现任的三位副司令员,仅仅略逊于陈赓。

如此在宋时轮已经入朝、陈赓确定入朝的情况下,志愿军领导班子的调整势在必行。

而副司令员的排名顺序,更是绕不开的问题,需要在前线的彭总和在后方的军委,仔细斟酌和研究,人事安排从来无小事。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陈赓跨过鸭绿江的脚步,只好延缓了下来。

图片

韩先楚副司令员

02

邓华主动提出'让贤'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组建时间和情况,其实都是比较特殊的,就级别和序列来说,它应以1950年7月成立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部,加以改编和改称而来,这是朝鲜战争爆发后,军委紧急组建的作战单位。

东北边防军的所辖部队,最初是从中南区军(兼第四野战军)和东北区军分别抽调的,包括四野第十三兵团的三个军(第38、第39、第40军)、东北区军所属第42军、炮兵第1、第2、第8师,以及工兵、装甲兵、高射炮兵部队各一部,共255000余人。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第十三兵团只是东北边防军的主力,而非全部。

如此规模的混合编成部队,其军政主要首长的配备,即便达不到大区军(野战军)的级别,也至少是副大区军的级别,而不可能是兵团级。

事实上,军委最初也是按'副大区军'的级别,选定的首长名单:东北边防军司令员政委粟裕(三野兼华东区军副司令员),副司令员肖劲光(时任海军司令员),副政委肖华(时任总政副主任)。

图片

邓华副司令员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前述三位首长均未正式到职,东北边防军暂由东北区军司令部直接指挥。

也就是说,邓华并不是东北边防军的主要首长(比如副司令员),他能够直接出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与形势的突然变化有关。

东北边防军成立时,主要任务是保卫东北边防,'必要时'才支援朝鲜人民军作战,毕竟这个时间点上,美韩军正节节败退。

当时军委还决定,要从各野战军再抽调10万老兵,补充到东北边防军,以便我军参战后能够及时补充伤亡。

然而原定的部署,都被朝鲜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给打乱了,至1950年10月8日,鉴于美韩军已突破三八线疯狂北犯,军委下令东北边防军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即赴朝作战。

可是东北边防军的司令部,当时并未真正组建起来,而彭总从西北到东北,几乎是只身赴任,也没有携带必要的指挥班子,一支军队如今踏出国门作战,没有健全的司令部机关怎么行?

图片

旧照

时间仓促,战事紧急,于是彭总在10月25日提议,以第十三兵团部就地改编为'志愿军司令部',习惯上简称为'志司',至于首批入朝的四个军,则改由志司直辖。

军委当天复电批准,同时任命邓华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某种意义上说,邓华将军以兵团军政主官的职务和级别,跃升志司二号首长,确有些'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味道。

一方面是首批入朝的部队数量毕竟有限,邓华的职务级别基本适宜;另一方面,军委还来不及给'志司'配备其他的高级干部,只能边打边安排了,而随着其他野战军各兵团的陆续入朝,志愿军的兵力规模越来越大。

尤其是陈赓、宋时轮这样老资格兵团司令员,已经先后到来,让邓华确实有些坐不住了,主动向彭总提出'让贤',请求将自己的副司令员排名后移。

图片

旧照

03

陈赓出任第二副司令员

邓华的具体建议是:由陈赓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委,顶替他现在的职务,由宋时轮任第二副司令员、而自己改任第三副司令员,洪学智和韩先楚的排名顺延,即第四和第五副司令员。

然而彭总认真考虑过后,回绝了这一建议,毕竟邓华确实是个军政双优的好助手,并且半年多打下来,对战场和敌情也较为熟悉,此时临阵更换'副帅'并不合适。

邓华的态度非常坚决,5月15日以个人名义致电军委,再次提出让贤,既然邓华把问题提交到了军委,彭总也于5月27日发出专电,明确自己的意见:请求邓华留任。

接到将帅分别发来的两封电报后,毛主席经过复考虑,也当面征求了陈赓的意见,最终于6月1日复电'志司':邓华位子不变。

1951年6月18日,陈赓被正式任命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两个月后从沈阳动身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图片

陈赓将军

至此,志司的首长名单重新确定如下:彭总任司令员兼政委、邓华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陈赓任第二副司令员、宋时轮任第三副司令员,洪学智(兼后勤司令员)和韩先楚任副司令员。

其中陈赓和宋时轮,仍然兼任第三、第九兵团的军政主官,那么问题来了,陈赓、邓华、宋时轮在解放战争时期,同为兵团司令员的职务,1951年也未授衔,邓华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让贤呢?

大部分读者都认为是资历因素,毕竟抗战爆发红军改编时,陈赓的职务就明显高于其他几位副司令员:1937年8月,陈赓出任八路军129师第386旅旅长,而另外几位首长当时的职务是:

图片

抗战时期

邓华:第115师师属独立团的团政委

宋时轮: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团长

洪学智:抗大第三大队第1支队支队长

韩先楚:第115师第344旅688团副团长

可见除了陈赓是旅级军事主官外,其他几位名将当时还都是团职干部,在资历上确实低于陈赓将军,但是在多年的革命战争生涯中,干部职务后来居上的并不少见,直接上下级关系都有出现变化的。

并且1951年还没有确立'军队级别'体系,那已经是1952年的事情了,同样更不存在所对应的军衔授予,那是1955年的事情,所以仅凭资历是很难界定职务排名的。

其实除了资历和名望,还有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才是邓华坚持让贤的理由,也是毛主席和彭总反复考虑的重点所在。

图片

邓华将军

04

陈赓曾短暂担任代司令员

之前撰文介绍过,以陈赓将军的党内和军内资历,在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进行改编时,完全够条件出任第二野战军副司令员,只是因为中野一直未设副司令员,加之一些其他因素,所以陈赓仅担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不过在1945年的七大上,共有12位军队将领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他们分别是:黄克诚、谭政、粟裕、王震、宋任穷、乌兰夫、万毅、吕正操、罗瑞卿、张宗逊、陈赓、萧劲光。

很显然,在前述志愿军几位副司令员中,只有陈赓赫然在列,正因为如此,陈赓成为第二野战军兵团级首长中,唯一入选野战军'前委委员'的将军,而邓华、宋时轮均非野战军的前委成员。

这是第一个因素:就党内职务而言,陈赓明显高于其他几位副司令员,如果一起共事的话,排名必须靠前。

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夏,陈赓奉命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 第9纵队和起义之38军,组成'陈谢集团'强渡黄河,与刘邓、陈粟大军在中原配合作战。

该集团当时脱离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建制、也划出了西北野战军的序列(这事很专业),改隶军委直接指挥,已是'准战略集团'的级别,司令员可以视为野战军(大区军)副职。

不久以后,军委拟以陈谢集团为基干,组建'豫鄂陕野战军',那陈赓将是当仁不让的司令员人选,只是因为战争形势的变化,该计划搁置。

1948年10月解放郑州以后,陈赓率四纵、九纵正式归建中原野战军,暂时屈就四纵司令员职务。

而这一时期,邓华、宋时轮、洪学智、韩先楚在各自的野战军,分别担任东野七纵司令员、华野十纵司令员、东野六纵司令员和东野三纵司令员。

也是考虑到陈赓的职级不太配套,1950年2月22日,当第二野战军司令部和西北区军机关一部合并组建西南区军时,陈赓终于被任命为区军副司令员,不久兼云南区军司令员(二级区军)。

这是第二个因素:在入朝之前,陈赓已然是大区军(野战军)的副职,军队职务也高于另外几位副司令员。

图片

在越南

但是陈赓对彭总的提议和军委的决定,表示出充分的理解,当然也不会争这个排名,1951年9月2日,陈副司令员顺利到达志司驻地空寺洞,尽显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陈赓被彭总留在'志司'协助作战指挥工作,他与邓华合作得非常愉快,共同指导了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四个月后的10月底,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陈赓,因病回国治疗。

1952年3月下旬,陈赓再次入朝,此时彭总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不得不于4月7日离开前线回国。

而陈赓奉命接替彭总,主持'志司'的全面工作,短暂代理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邓华反而成为了下级。

期间正是阵地战阶段,陈赓组织了志愿军第一、第二线部队的换防,召开了各兵团和各军参谋长会议,大力推广坑道作业,使志愿军的工事构筑,由初期的应急性向系统化发展,大大减少了战场伤亡,堪称功勋卓著。

不过这段时间很短,1952年6月中旬,陈赓受命回国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从此离开了朝鲜战场,而邓华接替了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职务。

1953年7月,金城反击战胜利之后,邓华被军委正式任命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图片

志司前三号首长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