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落风浮凉月,三更渔火飘诗。寻食郭索匿芰枝,沺泾消流涌市。 丰硕团黄若桂,尖膏凝重兰脂。戏言欢酒擘分持,新拭盘来再嗜。 一. 中华绒螯蟹 中国人餐桌上的大闸蟹即中华绒螯蟹,英文名Chinese mitten crab,因其爪子上有金黄色刚毛,且大螯布满浓密的绒毛,所以又称毛蟹,hairy crab。大闸蟹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甚至入侵欧美国家的某些地区,英国泰晤士河流域就是一个有名的受灾地。“闸”字应有三个意思:一是“闸门”,形容其大螯有力;二是包天笑《大闸蟹史考》中说,捕蟹者在湾间设闸,蟹见火光上爬被捕;三是同“煠”音,即吴语“煮”的意思,说明了一种食用方法。大闸蟹是一种杂食性物种,各种螺蛳贝壳、小鱼小虾、水草玉米等,都是它们的食物。 大闸蟹在被大规模养殖之前,它们可是江湖霸主之一。大闸蟹的一生大约是两年时间:春季,它们在长江口咸淡水交界的地方繁殖,孵化出生时仅仅是一些小虫子,即蚤状幼体;小虫子逐渐洄游至淡水湖泊中,经过许多次蜕皮之后,至来年的冬春交际长至一元钱硬币大小,即扣蟹,此时的形态已与平常所见的大闸蟹无异;从此开始大闸蟹进行疯狂地觅食褪壳,至秋风起时,性腺成熟,开始回游大海;待来年春季进行繁殖。大闸蟹一生大概要蜕皮18次左右,我们食用的是回游大海之前,褪完最后一次壳的大闸蟹。 二 . 大闸蟹的一生 三 . 大闸蟹的历史 大闸蟹在中华大地上早已横行千年,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可需要极大的勇气。关于此,下面这段神话流传甚广。 相传大禹治水时代,阳澄湖边有一种“夹人虫”,每到夜晚爬上岸偷吃稻子并用钳子夹伤人。大禹来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但夹人虫经常妨碍工程进展。巴解想出一个办法:在湖边挖沟,傍晚时分夹人虫爬上来进入沟里,用事先准备好的开水浇进去,一会儿,夹人虫就被烫死了。微风吹来,巴解闻到一股从未体验过的香味,于是好奇地把蟹壳揭开,香味扑鼻如同炸弹一般爆开,巴解壮着胆子咬了一口,发现味道竟然如此鲜美。故事很快便在阳澄湖区域传开了,人们再也不怕夹人虫,而是将其作为餐桌上的美食。将壮士名“解”为此夹人虫取名为“蟹”,取壮士姓“巴”作为此地地名,即阳澄湖东岸的昆山巴城镇。 事实上这段韵事大概率是后人杜撰的,今已无法找到出处,关于此神话的文言文版也仅仅是现代人根据上面这段话翻译的。但不得不说,这段神话确实精彩。目前能找到的关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史料为东汉郭宪《汉武洞冥记》所载:善苑国尝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因名百足蟹。煮其壳胜于黄胶,亦谓之螯胶,胜凤喙之胶也。因此也有人说汉武帝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汉武帝吃的最可能是海蟹,长江流域的河蟹的食用历史甚至可推至远古时代:考古工作者在对上海青浦的淞泽文化、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的发掘时发现,在我们的先民食用的废弃物中,就有大量的河蟹蟹壳。 要想了解大闸蟹在中国的历史,最好的方法是从诗词中寻找它的历史踪迹。 1.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李白 《月下独酌》 在江南水乡,蟹与酒永远是最好的搭档,这大概是因为古代文人雅士大多喜爱吃蟹,而江南大多为风雅之地。深秋傍晚,总可以在苏州傍河的小巷口看见一位老人嘬一只蟹,抿一壶酒。至巷尾游荡一圈归来时,那位老者还再嘬那只蟹,抿那壶酒。这种悠然自得的状态正是老苏州的灵魂。 2. 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苏轼 《丁公默送蝤蛑》 雄蟹之脐尖,雌蟹之脐团,“尖团”一词指代蟹,此诗也称《尖团》诗。古代关于蟹的指代词还有好多,如内黄侯:(宋·曾几)从来叹赏内黄侯,风味尊前第一流。(汉·扬雄)郭索:蟹之郭索,心不一也。(明·李时珍)无肠公子:以其内空,则曰无肠。(清·曹雪芹)八足:多肉更怜卿八足,伤情谁劝我千觞。 3. 唐代的唐彦谦甚至直接以《蟹》为题写了一首长诗,其中味道请各位细细 品尝: 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 扳罾拖网取赛多,篾篓挑将水边货。 纵横连爪一尺长,秀凝铁色含湖光。 蟛蜞石蟹已曾食,使我一见惊非常。 买之最厌黄髯老,偿价十钱尚嫌少。 漫夸丰味过蝤蛑,尖脐犹胜团脐好。 充盘煮熟堆琳琅,橙膏酱渫调堪尝。 一斗擘开红玉满,双螯啰出琼酥香。 岸头沽得泥封酒,细嚼频斟弗停手。 西风张翰苦思鲈,如斯丰味能知否? 物之可爱尤可憎,尝闻取刺于青蝇。 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 4. 阳澄湖中养蟹 阳澄湖大闸蟹出名的时间,应该在民国初,章太炎夫人有诗: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在苏州。实际上在文革前,江南的湖塘大多还未被填平,水质污染还未大面积铺展,各地蟹的质量都差不多,阳澄湖蟹的地位并不出众。阳澄湖大规模养蟹应该始于文革,那时农民上地,渔民下水,阳澄湖周边逐渐有了“船上人”和“岸上人”的清晰界限。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岸上人逐渐失去了自家的土地,也开始了养蟹卖蟹的营生。经历了网络催化,成就了现今的产业链。 PS.了解更多螃蟹知识,关注公众号【苏州大闸蟹官微】 相关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