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澄湖大闸蟹凭什么这么火爆

 苏蟹阁 2022-08-16 发布于上海

中国人爱吃蟹,是出了名的。

传说螃蟹第一次被吃掉发生在“大禹治水”时期。禹派巴解在阳澄湖畔督工,当时江南有一种形状凶恶的“夹人虫”为祸四方,巴解为了防治此害,命人用开水去烫,不料“夹人虫”被烫死后散发出阵阵香气,吃起来更是鲜美无比。

后人为了纪念巴解,把他名字中的“解”字放在“虫”之上,称之为“蟹”。

几千年沿革后,螃蟹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吃螃蟹也成了一种独特的美食文化。

不过不是所有的螃蟹都受欢迎,能被拿来食用的,主要有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青蟹和中华绒螯蟹。

其中又以中华绒螯蟹最为知名,它还有一个名字:大闸蟹。

01

火了“阳澄湖”,弱化了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并非一直这么出名。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阳澄湖大闸蟹多为野生。1986年,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陆巷村农民率先在池塘开始成功养殖,从1989年开始,该镇水产公司在阳澄湖围网养殖也取得成功,此后周边地区开始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

90年代以后,阳澄湖大闸蟹进入大规模养殖阶段,再加上当地政府的鼓励,大闸蟹的商品价值释放出来,养蟹成了当地百姓的一种致富手段。

不过阳澄湖大闸蟹真正火起来,是从2002年开始的。

2002年9月,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成立,是当时苏州市第一家市级专业渔业协会,起初由15家阳澄湖经营公司发起。

这个协会成立后做了三件事,奠定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市场地位:

第一是抓生产管理。该协会成立后,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从生产到收购、再到市场营销、行业自律等一整套系统,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同时其明确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使用范围,即只有产自阳澄湖里的才能称为阳澄湖大闸蟹,湖边哪怕一堤之隔的池塘所产,都不能叫做阳澄湖大闸蟹。

顺便一提,2020年苏州已经有6000多家大闸蟹企业,几乎都跟阳澄湖有关联。

第二是控产量。过多养殖会破坏阳澄湖的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程度在不断加深,2002年,大闸蟹养殖的围网面积从15万亩缩减到8.6万亩,再到2007年又缩减为3.2万亩。再到2016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6万亩。

第三是大搞品牌建设。这部分主要通过举办各种蟹文化节,以及蟹文化征文、龙舟赛等各种比赛来实现。

北大周其仁教授在《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真实世界里导致某个市场被独占或寡占的类型大体分为5类,其中一类便是由资源独到性引发的垄断。

阳澄湖2002年后大规模缩减围网面积,实际上造就了阳澄湖大闸蟹的稀缺性,而这种稀缺性又很难被其他地区所复制,因为阳澄湖大闸蟹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出蟹的水域环境,是资源的天赋特性。

这就造就了一个典型的卖方市场。当有限的资源与外界无限的需求发生冲突,阳澄湖大闸蟹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价格被越炒越高,品牌名声越来越响亮,“阳澄湖”甚至成了大闸蟹的代名词。

随着阳澄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当地的企业们不可避免地走进了舒适区,在阳澄湖的品牌背书下走过了安稳的发展阶段,但忽略了自己的品牌建设。

这其实让阳澄湖大闸蟹走进了“有品类无品牌”的经营困局。

201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一堂关于“竞争战略”的课堂上,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营销有限公司董事长伏泽诚就表达了他的担忧。

他指出,如今的阳澄湖牌大闸蟹这个品牌名称与品类名混同,在传播方面给消费者心智造成了混乱。“投入重金做广告也是给整个行业做了,”他坦言,没有品牌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有大客户面对竞争对手低价单时,尽管知道产品过硬,但还是会选择对手的低价单。

所以,阳澄湖大闸蟹的成功,是阳澄湖的成功,而不是大闸蟹的成功,这种源于独特资源的竞争力,并没有在后来往前深入到产品品牌中去。

而当阳澄湖的品牌附加价值被消耗殆尽,隐患便会一一暴露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