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厂化集成养殖阳澄湖大闸蟹引人关注

 昵称62213335 2019-07-21

水池里的“公寓房”有6层高

“公寓房”里螃蟹四处“横行”,非常惬意



苏州日报记者 周澜源 顾玲 摄影 濮建明

  阳澄湖大闸蟹,名闻海内外的“苏州品牌”,不仅是万千家庭餐桌上的“宠儿”,也是苏州人的骄傲。

  这几年,随着阳澄湖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增收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沉重的课题,摆在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面前。近日,相城区的阳澄湖蟹王水产有限公司联合高校尝试的工厂化集成养蟹,给“吃蟹护水”这一课题的突破提供了新的落点。

  【致富增收】

  一只大闸蟹“背负”着怎样的一条富民产业链?

  阳澄湖大闸蟹,素有“螃蟹上席百味淡”的说法。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经这样赞叹:鲜蟹和以酱醋,俼以醇酒,嚼黄持鳖,略赏风味。清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称赞大闸蟹“已造色香味三味之极,更无一味可上之”。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留下了“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的名言。

  据相城区农业局副局长龚宏伟介绍,阳澄湖大闸蟹的生产沿革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阳澄湖大闸蟹生产完全依赖生殖洄游,以自然生长、自由捕捞、国家收购的形式来完成生产周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沿长江拦坝筑闸的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切断了河蟹生殖洄游通道,人们开始采用人工的办法,将长江捞取的大眼幼体或幼蟹,人为放流至阳澄湖,让其在湖区自然生长,由沿湖渔民使用丝网、渔簖(迷魂阵)进行捕捞。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随着河蟹的人工繁殖得到了技术性突破,阳澄湖大闸蟹的围网养殖得到了空前发展,1996年至2001年湖区围网养殖和沿湖池塘养殖达到了顶峰,整个湖区围网养殖面积达14.27万亩。

  阳澄湖镇是阳澄湖大闸蟹的原产地和主产地,享有“中国清水大闸蟹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阳澄湖镇依靠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市场竞争主体的带动,细化产业分工,引导大闸蟹养殖从单一的产中环节,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从单一的大闸蟹养殖,扩展到苗种培育、暂养包装、物流配送、农家餐饮等多个产业,使阳澄湖大闸蟹产业实现了多环节、多层次增值。全镇从事大闸蟹养殖、经营的农户达3400多户,从业人员10000余人。每年以大闸蟹为主的特种水产经营总额超15亿元,由蟹经济所带动的 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10.2%,出现了一批资产达百万元、千万元的蟹产业经营户。

  在紧邻的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有一条以休闲旅游为特色的产业链,产业链的龙头产品是阳澄湖大闸蟹。如今,伸展在阳澄湖中的“美人腿”和盛开在阳澄湖中的“莲花岛”上,先后开出了500多家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渔家乐”,每一家的名字烙上了“第一蟹乡”的印记。单是每年金秋季节举办的阳澄湖旅游节,卖蟹、吃蟹、观光、旅游全面开花,总收入超过10亿元。

  【吃蟹护水】

  一个尖锐又实在的“扼腕之痛”如何取舍?

  阳澄湖大闸蟹的围网养殖,推动了一方百姓的致富增收。但是,围网养殖对阳澄湖水质的影响是个不争的事实。

  阳澄湖是昆山饮用水水源的补给水源和工业园区的第二饮用水源,也是苏州全市的战略备用水源。在调节区域生态环境方面,阳澄湖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些功能决定了阳澄湖在建设宜居苏州和保障饮用水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十二五”以来,阳澄湖水质较“十一五”期间呈好转态势,但湖体富营养化、水生态脆弱等问题依然存在。苏州市环保局201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阳澄湖有机污染相对较重,湖体呈轻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物为总氮、总磷。

  吃蟹还是护水?面对这样一个尖锐而又实在的问题,苏州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态度非常明确。

  2001年10月,阳澄湖湖区恢复苏州市统一管理体制后,苏州市政府着手部署将阳澄湖打造成一个生态湖。2013年年初,苏州市启动了阳澄湖生态环境优化行动,针对造成阳澄湖水质不佳的多种污染源,相关部门制定了阳澄湖生态优化计划,3年内投资43.56亿元,对阳澄湖边排放污水的116家企业实施关闭、迁出及限期整改等措施,力争到2013年底初见成效、2015年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水质得到根本转变,用3年时间实现阳澄湖生态环境的改善。

  除了工业、农业等污染整治项目外,以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为契机,加快清理阳澄湖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围网养殖,建立水草打捞长效工作机制,分类治理船餐项目。湖体船餐要全部退出上岸,沿岸及连通水域的船餐,要确保做好污水接管收集工作,并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做到零渗漏。

  如今,通过先后三次对阳澄湖围网养殖的整治,阳澄湖中的围网养蟹面积已经压缩至1.6万亩,还设置了规范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再过几年,阳澄湖中的围网养蟹有望绝迹。

  【创新发展】

  一套养殖新技术的应用能否“消化”增收和生态的矛盾?

  阳澄湖大闸蟹是远近闻名的“水中软黄金”,阳澄湖中的压缩围网面积后,须寻找新的养殖出路,以破解当地百姓增收之利和生态保护之益的矛盾。

  120平方公里的阳澄湖,相城区拥有70%的水域资源,是最早尝试人工围网养殖大闸蟹并取得成功的地方,每年有超过1300吨的阳澄湖大闸蟹出产,被称为“第一蟹乡”。以前,相城区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面积在5.9万亩左右,养殖主体1700多个,平均每个养殖主体养殖规模在35亩左右。养殖主体中,主要是15个专业合作社和16家企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平均在500亩左右,企业经营规模平均在1100亩左右。在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中,相城区寻找养蟹新出路,这些养殖主体首当其冲。

  2013年1月成立的西湖水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联社,由相城区环阳澄湖西湖的太平蟹业、阳澄湖镇中塘、元和曹庄等6个渔业专业合作社组成。在阳澄湖生态优化行动中,该合作联社联合3408户渔民,在阳澄湖西湖开展拆除围网后的一体化生态养殖。整个湖区取缔丝网船滥捕,并建立季节性捕捞制度,所有捕捞船由合作联社指派,每条作业船配备捕大漏小的专业渔具,严格规定1公斤以下的鱼不得捕捞出水;湖中投放500万公斤花白鲢幼鱼和激浪鱼、鲫鱼、鳊鱼苗,并利用河蚬在净化水质上的独特作用,设立20000亩河蚬增养殖保护区,每年还要投放千吨以上的螺蚬苗。2014年,西湖水产生态养殖专业合作联社实现经济效益1078万元,合作联社留出发展再生产的投资后进行分红,3408户渔民平均每户分红超过2600元,被渔民们称为“生态红利”。

  相城区还在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上做文章。阳澄湖镇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利用池塘建成了1万亩高效生态虾蟹养殖基地,把大闸蟹养殖从湖中转移到岸边,实行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营,全镇大闸蟹池塘养殖面积发展到了3万多亩。

  池塘养蟹是条出路,但对土地资源的占用量比较多,从长期来看,在“寸土寸金”的苏州,这条路也很难一直走下去。

  近日,作为一家阳澄湖本土科技型企业——阳澄湖蟹王水产有限公司,与西安交大苏州研究院合作,把废弃的旧厂房改造成立体养蟹池,采用“公寓式”养殖技术,工厂化集成养殖阳澄湖大闸蟹,蟹房里电子控制温度,蟹池的尾水经过滤后回用,20亩地上可望生产70吨大闸蟹。该公司总经理浦育算过一笔帐,按照原来阳澄湖围网和池塘养殖出产3000吨大闸蟹来计算,工厂化养蟹只需提供1000亩土地,就能解决阳澄湖网围取消后市场对阳澄湖大闸蟹的需求和阳澄湖地区老百姓的就业、增收两大问题。

来源:苏州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