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望!白茶压饼就是新工艺?白茶饼听完欲哭无泪,造谣全凭一张嘴

 小陈茶事 2021-03-14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两天,听别人说起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有一位以制作传统工艺白茶,被大众熟知、认可的大师,竟然开始转行新工艺白茶了?

听闻此言,大家都炸开了锅。

有许多茶友纷纷站出来,表示不相信、不认可。

随后,这位发起者信誓旦旦地说道,“我喝过他做的白茶饼!压饼了不就是新工艺吗?”

额……

白茶压饼,什么时候和新工艺扯上联系了?

现如今,造谣的成本太低,全凭一张嘴。

有些人仅仅根据只言片语,以及自己有限的文化水平,就能“编故事”了。

这劲头,不去做狗仔都可惜了。

面对娱乐圈中的种种八卦,通常秉持着“看一半、信一半”,理性吃瓜。

毕竟,这是一件充满娱乐性质的事,谁能说出个所以然呢?

但在茶圈中,自己却可以对着谣言,毫无畏惧地大喊一声,“你瞎说什么呢?”

有人说,村姑陈,你会不会太较真了?嘴长在别人身上,你有办法控制吗?

的确,自己自然是无法控制谣言的出现。

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讹言惑众,若是这些流言蜚语被新茶友听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那茶圈中便成了乌烟瘴气之地。

击碎谣言,是每个爱茶之人的责任!

《2》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新工艺白茶的概念。

按照某百科的词条释义,新工艺白茶是按照白茶加工工艺,在萎凋后加入轻揉制成。

具体制作工艺为:萎凋、堆积、轻揉、干燥、拣剔、过筛、打堆、烘焙、装箱。

在初制时,原料鲜叶萎凋后,应进行堆积(回水)开堆,后迅速进入轻度揉捻,再经过干燥工艺,使其外形叶张略有缩摺,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略带褐色。

了解清楚以后,我们再来了解白茶饼的制作过程。

根据GB/T 31751-2015 《紧压白茶》中的定义:

以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为原料,经整理、拼配、蒸压定型、干燥等工序制成的产品。

并且,茶饼的制作,是在散白茶的基础上所进行,其严格按照白茶国标中的制茶工艺。

传统的白茶加工工艺,以萎凋和烘干为主。

没有杀青,没有揉捻,更禁止刻意堆积。

品质优秀的散白茶,呈舒展的条形状,成品茶的颜色也与茶青原本并无太大的出入。

简简单单,原汁原汁,才是散白茶的特点。

再等到一个适合压饼的时机,将散茶叶片蒸软、包揉、压制定制,最后烘干,直到茶饼内的水分干透。

如此一来,白茶饼就真正诞生了。

显然,白茶饼的制作过程和新工艺白茶,八竿子都打不着。

而那位声称,“白茶压饼就是新工艺白茶”的人,想必定然没有看过国家标准,也没有真正了解过紧压白茶的制作过程。

否则,明眼人一眼便能看破其中的胡诌乱扯。

只有他们自己,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画地为牢。

徒留一颗可悲却又自负的心。

《3》

白茶为什么要压饼?

最初,大家看到的白茶,通常是以散茶的形态存在。

但随着如今白茶市场的火热,茶饼逐渐占据了众人的视线,甚至有茶友更加偏爱白茶饼。

压饼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第一,出于运输方面的考虑。

早在宋代,便已经盛行喝茶饼,而那时它的名称叫作“团茶”,专供宫廷饮用。

古时候,交通运输工具主要靠的是马匹,道路也较为崎岖坎坷。

茶叶千里迢迢从产地运往皇宫内,往往需要数月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颠簸,或是遇到意外,若导致茶叶被大量压碎,则会引来大祸。

因此,聪慧的古人便想到了将茶叶压成茶饼的方法,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还能保证茶叶的完整度。

压成茶饼之后,叶片与叶片之间的缝隙变小,一次也可以用马匹多驮一些。

加大了运输数量,减少了破损程度,可谓一举多得。

故而,即便如今交通变得十分发达,也不再靠人背马驮运输茶叶,但茶饼也依然被延续下来。

古人的智慧,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第二,为了方便储存。

有些茶友欣喜地告诉自己,为了多存一些白茶,家中专门空了一间房间出来。

但过了一年之后,他却说,想要再买新白茶,可没有多余的存茶空间了。

原来,茶友出于升值空间考虑,优先选择了收藏散茶。

但久而久之,当达到了一定的存茶数量后,能容纳新茶的空间,越来越少了。

这时候,自己向他推荐了白茶饼。

尤其是像寿眉这般梗粗叶大,体积蓬松的品类,更是推荐以收藏饼茶为主。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一个标准大小的瓦楞纸箱,若是储存秋寿眉散茶,只能装15斤左右。

但如果是寿眉饼,却可以装大约60饼,折合之后,是42斤左右。

如此大的差距,也让不少想要收藏白茶,但家庭存茶空间有限的茶友心动。

实际上,并非人人都能空出一间房,专门用于存茶。

因此,出于现实考虑,白茶压饼解决了很多人的藏茶困扰!

看着市面上常见的老寿眉,通常以饼茶的形态被长期保存下来,也证明了,茶饼的存在意义非同一般。

第三,白茶压饼后的风味独特。

不少曾经喜欢喝熟普、乌龙茶的茶友,初次接触白茶时,往往会觉得滋味太鲜。

鲜爽感,是一款白茶所必备的元素。

但喝不懂白茶的鲜爽感,将其认为是寡淡,也是常有之事。

而白茶压饼之后,有利于转化出更加醇厚、甘甜的滋味。

有人喜鲜,有人喜醇,不同的需求,也催生出了不同的白茶形态。

并且,白茶压饼后还能出现难得的枣香。

当茶叶在压饼的过程中,体内的细胞壁破裂,细胞液溢出到茶饼表面。

如此一来,增加了空气与细胞液的接触机会,从而在经年累月的物质交换下,生出了喜人的枣香。

而由于散白茶没有细胞壁破裂这一步骤,因而出现枣香的概率,几乎为0。

根据经验来看,枣香出场频率最高的地方,是在品质好的老寿眉饼中。

越来越多人喜欢喝白茶饼,导致市场上对其需求大爆发。

故而,制茶师傅们也就乐意将茶叶压成饼。

《4》

白茶压饼后的香气滋味,会发生什么变化?

以2017年的秋寿眉饼为例,经过3年多的陈化时间,它已经真真正正蜕变成为了老白茶。

在它的身上,可以品味到岁月留下来的沧桑感,以及转化之后更加醇熟的韵味。

第一冲,揭盖闻香,一股带着强烈薄荷感的竹叶香,扑面而来。

这股气息,让人不禁回想起了太姥山上的那片竹林,被云雾所围绕时,散发出的清香。

茶汤入口,清凉宜人,鲜爽柔和,淡雅醇和。

而到了第二冲时,就能在盖香上闻到明显的花香,以及清甜的枣香。

花香与散白茶的有所不同,它更加的张扬、浓郁、甜美。

细腻的花香,搭配上清甜的枣香,竟然丝毫没有违和感。

蒸红枣糕般的香气,飘浮在空气当中,温暖绵柔,回味悠长。

汤水丰润、清甜,包裹着大量的芳香物质,一入口,像咬了一口鲜嫩多汁的水蜜桃,香气在口中绽放。

如布丁般丰腴饱满的汤感,顺滑地溜下喉咙,回甘极快,香气盈盈。

清甜里,带着醇厚。

醇厚中,含着鲜爽。

这层次变幻莫测的香气和滋味,正是老寿眉饼独特的韵味所在。

虽老犹新,生机勃勃,茶香醇厚,饱满细腻,正是压饼后所带来的曼妙风采。

《5》

白茶压饼,当然和新工艺无关。

方便运输、减少储存空间,与散茶截然不同的醇和风味,才是它存在的意义。

一直以来,白茶饼都是一个低调的小透明。

却不曾想到,身上竟然也背负着众多误解。

将白茶的压饼工艺与完全无关的概念画上等号,实属谣言。

加工步骤不同,外观模样更是相差甚远!

再者说,新工艺白茶的出现时间在现代(1968年),而茶叶压饼则可以追溯到唐代。

时代跨越如此大的两种事物,如何能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对于那些言之凿凿却空口无凭的人,自己只想给出一个建议:

多读书吧,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为人师这种事情,还是少做为好!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