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初学锦囊集——之五——晒晒,伤寒误治知多少1

 三颂 2021-03-15

 要说伤寒误治,先得聊聊什么叫“伤寒正治”。以“正治”作为参照,方能知道什么叫“伤寒误治”,或者是“伤寒反治”。“正”对“误”,“正”也可以对“反”。  

“反”,在《伤寒论》里面说的很多,例如,一个太阳证的病,本来该“汗”的,医家辨证错了,“反下之”,让病人服用承气汤拉肚子,结果就将一个表证,伤了正气,弄成了里证。

但我这儿还不是说在《伤寒论》里面的那些深层次的内容,仅仅想说说刚刚在接触《伤寒论》的边边时,那个程咬金的“三斧头”。

一、太阳表证的正治:

①营卫概念

《伤寒论》认为,人体太阳经的经气,搭载着卫气(卫气发下焦),与发于中焦的营气相协同,前者行于脉外,后者行于脉内,构成了一具人体体表的无形铠甲,共同抵御着外邪(风寒暑湿燥火)的侵犯,维护着身体的健康,及各种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

卫气属阳,慓悍疾利,浮行于体表之外,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卫气者,护卫之气也。其矛头是向外的,具有向外扩展散发的作用。

营气属阴,也是一种气态物,但相对于卫气,要稍微重浊一点。营气是卫气的基础,它提供卫气一个支持作用,具有收敛性。具体地讲,营气能收敛卫气,使得卫气不至于因无限制的扩张而散失。

营阴卫阳两种气,在人体健康态时,卫气的扩张(阳性),与营气的收敛(阴性),是处于阴阳平衡的动态均衡状态的。

说得微观一些,其实这两种气,在掌控着人体肌肤表面的每一个毛窍的动态开阖程度。一旦遇到了风寒,卫气先感受之,然后将信号传递到营气,于是营气动作,就迅速地关闭了毛窍。这个动作与照相机快门的动作十分类似。

在天气稍稍偏凉的时候,当人们脱换衣服时,一下子猛的脱去了长长的内衣时,毛孔就会立刻紧紧地收缩,这时就会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个所谓的“鸡皮疙瘩”,同时汗毛倒竖。这就是毛窍紧紧关闭的明证!

而当天气偏热时,毛窍就会张大一点,以便于出汗降低体温。

毛孔担任着抵御外邪,排泄汗液以调节体温的作用。此外人体还得通过毛窍与外界交换气体,排出浊气,吸纳清气。

②太阳表证的病位与病机

当人体突然遭到了风寒的侵袭时,毛窍就会陡然关闭。在正常情况下,风寒就会被这个正常防卫的动作抵御在外面了。但如果遇到了“虚贼邪风”,就是风寒过于犀利,或者是人体处于一个不太好的状态时,就是“汗出当风”的状态时,风寒就能侵入到了毛窍的里面。但此时毛窍受到风寒的刺激作用,营气动作收紧毛窍,就会将风寒给关在了毛窍里面。形成了中医特有的“风寒束表证”的概念。

下面引用郝万山教授的一段话来说明:

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寒邪闭表,卫闭营郁,我们今天接着继续讲太阳伤寒的这种临床表现和它的具体治疗用方。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6页,原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在第35条,写了8个症状,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这8个症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实际上只有三组。

第一组是发热、恶寒,这是表证的共同特征。无论是第3条,还是第35条,都谈到了太阳伤寒表实证,有发热恶寒这样的特征。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恶寒这个特征最先出现,而且怕冷最重,所以第3条才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为什么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最重呢?这是因为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比较重。太阳伤寒表实证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特别明显的怕冷。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它的发热的病机是寒邪闭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寒闭阳郁,才见发热。所以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发热这个症候是后出现,因此第3条才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有了发热了,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也就是说,阳气郁积的程度要达到发热这样的症状需要一定的时间。平素阳气比较旺盛的,体质比较壮实的,阳气抗邪的反应能力好,所以郁积的比较快,它可能发热就出现得比较早;平素阳气稍稍不足一些的,抗邪的反应能力差一些的,他可能发热出现得比较晚……】(全文请参考《郝万山讲伤寒论》。)

这样,我们就得出了,感受风寒之后发烧,是人体太阳经调集卫气(正气),与外邪相抗争,企图将外邪赶出肌肤腠理毛窍的一种机体本能的反应机制。是正气旺盛,能够与外邪相抗争的正常表现。

③正确的治疗思路——传统医学的“顺势疗法”

但是,由于风寒留存于毛窍之中,并将毛窍封闭了,寒性属于阴邪,起着收敛的作用,正气就很难将寒邪赶出去。这时候,就得服用一点《伤寒论》里面的桂枝汤、麻黄汤这样的温性药,发汗解表,强行打开毛窍,协助着正气将寒邪赶出体表毛窍。于是患者所感受的风寒就会被彻底地驱除出去,感冒也就真正彻底地痊愈了,而不会留下任何的后患。

用桂枝汤、或者麻黄汤发汗解表,其发汗的标准,是全身微微出汗。只要掌握好这个发汗的标准,就会祛邪而又不伤正气。

而不像用西药的发汗解表药,像以前是阿司匹林,APC之类,现在叫什么名字,名目繁多,老夫孤陋寡闻,也就弄不清楚了。反正是吃了这类药之后,就会浑身大汗淋漓,伤了正气,而风寒却不能有效地驱除,得不偿失啊!

现在西方,将传统疗法当中的这样一种治疗方式,就是顺应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而驱除外邪的方式,叫做“顺势疗法”,俺觉得还是比较贴切的。

俺在多年使用桂枝、麻黄汤治疗伤寒时,一次次地品味着这其中的玄机,越是品味,就越是发现,《伤寒论》能够将伤寒类疾病,从人体整体的宏观层次,直到肌肤腠理毛窍的微观层次,加以整体性的,巨细无遗地把握,如此精确地加以分门别类地定位,给外邪以精准的“打击”,并彻底地“驱除出境”,这其中就包含着炎黄老祖宗的无量的智慧,炎黄文化的无比伟大!

二、伤寒的失治

对照着伤寒正治,一种就是伤寒失治,这将会导致一些不好的情况,在这儿晒晒,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情况: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据郝万山先生的解说,“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就是指桂枝证,发热出汗的那种,可以7日自愈。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指的是麻黄证,就是无汗,开始恶寒的那种类型,可以6日自愈。这两种太阳证是可以不治而愈的。

所以,中国民间有一个说法,是说伤风感冒毋须治疗,就算是治疗也没多大用,反正不管是治与不治,吃药或者是不吃药,都是一个星期左右就会好。这个民间的说法,正好与《伤寒论》六七天内自愈的规律相同。

而旅居美国或欧洲的一些华裔朋友们,所反馈回来的信息也是说,在美国如果是发烧39℃以下的,一般都不进行治疗,医生会建议患者回家休息休息,多喝点水就可以了。而超过了39℃的,才给一点点儿退烧药回家服用。发烧了,就让他烧一烧,可以提高免疫力,很好!这种观念被百姓普遍地接受,也没见什么就会烧死人的。而吊水、注射抗菌素的,那是绝对从严控制的,决不允许乱来的。

国外正宗西医和百姓对伤寒的认识,基本上与国内民间对伤寒病传统的处理方法是一致的。

在无法获得《伤寒论》正宗对治方法时,这也不失为一种不得已而求其次的,较为稳妥的处理办法。

当然啦,如果懂得《伤寒论》的治疗方法,在刚刚感受风寒发烧时,用桂枝汤或者是麻黄汤对治,当然就不用苦苦煎熬那六七天了。故对照着伤寒正治,这种不服药苦苦煎熬的方法,患者就会多吃一些苦头呢!这就是因为不了解《伤寒论》正治的方法,只好苦熬带来的过失。

国外的正宗西医,也是有一定境界的。这种临危不惧,临危不乱,淡定自若的气质,也是一种值得尊敬的大将风范!古人说:“盗亦有道”。那西医之所以能在近代风行全球,他起码也是有他的“道”。最最起码说,行有行规,还有个起码的职业道德的操守。

而关于两种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哲学,或者说是世界观、唯心唯物等等层面上的对峙与辩论,那些都还是好说。因为,世界文明的起源、发展与存在,从来都是多元化的,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例如,西方人起源于游牧民族,从习性上就天生爱吃肉,天天顿顿吃肉也没关系。但中国人种起源于农垦民族,天天顿顿吃肉,没人能受得了的,而天天吃米面蔬菜,就觉得很舒服。萝卜青菜各人所爱,他吞他的西药片,我嚼我的中药丸,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也就相安无事。

第二种——二次感受风寒: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那就是说,在第一次伤寒后,不能再重复感受第二次风寒。如果不加小心防备而第二次伤寒,那预后将是非常的严重!这也属于伤寒失治中的一种情况。

接下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