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业公司组织能力的五大修练

 非凡空间书馆 2021-03-15

Image

什么是创业公司?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创业公司和成熟型的大公司一样,也是商业组织形态的一种,遵循商业竞争的基本规律,那就是效率。创业公司之所以会存在,就是将各种资源、资金和人才组织起来,能以较低的内部交易成本,实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及交付,满足市场上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是更好地满足需求。大白话就是:创业公司能存活,原因在于要么成本更低,要么产品或服务更好。

其次,创业公司相比大公司,一定是缺钱、缺资源,缺人才的,也没有品牌影响力;但另一方面,也比较灵活,可塑性极强,未来充满了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看,创业公司又是一个特殊的物种。

企业的成功=正确的战略X组织能力。创业公司从一个创始人,一个idea,一个产品,一个客户,开始打开市场赢得生存空间,然后又经历各种艰难曲折和打怪升级,实现阶段性的成就(上市或成为行业龙头),有的甚至改变世界造福人类(像马斯克创办的几家公司那样),从1到10000,核心是组织能力的成长。

商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效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不同公司间组织能力的竞争。按照教科书的定义,组织能力是指公司在与竞争对手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具有以更高的生产效率或更高质量,将其各种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创业公司的死亡或者说商业组织的失败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一定是人的失败,是某方面的能力不够,归根结底是组织能力的失败。相比于其他维度,比如说战略、商业模式、团队、产品或市场,组织能力维度是观察或打造一家成功的创业公司更为系统的维度。

组织能力,有很多定义和流派,我自己比较喜欢杨国安教授的杨三角理论,简单实用,易理解和掌握。杨国安教授认为,组织能力不是个人能力,而是一个团队(不管是10 人、100 人或者100 万人)所发挥的整体战斗力,是一个团队(或组织)竞争力的DNA,是一个团队在某些方面能够明显超越竞争对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杨三角理论的组织能力包含三个维度:员工能力、员工意愿 、公司治理,从员工能不能干,愿不愿意干和组织支不支持员工干三个方面,阐述了组织能力建设的系统逻辑和方法论。

很多创业公司的创始团队,在管理方面并没有太多的经验,或者即便有相当的大企业管理经验,但是管理一个部门和创造一个全新的组织,需要做的事情及能力要求是全然不同的。根据我在大公司的经历和过去几年创业的实战,加上长期的思考和观察,结合杨三角,我提炼出了创业公司组织能力建设的五大修炼。

第一项修炼,打造企业文化 

为什么把企业文化放在第一条?其实在早几年,我还不这么认为。但自从担任了几位创始CEO的顾问和组织教练之后,我更新了自己的判断。因为我越来越发现,企业文化对创业团队不但重要而且极为有用,能解决创业团队面临的很多问题。

很多创始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企业文化是大企业才能享受的高级甜点,创业公司要为生存奔波,顾不上搞企业文化,也不需要企业文化,在他们看来,企业文化只是大企业的奢侈品。然而,越是初创企业越需要企业文化,前面说了,创业公司缺钱、缺人、缺品牌影响力,更需要用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来吸引人、凝聚人、发展人。

当今世界有成就的大公司,无论BAT京东美团,还是谷歌亚马逊,创始人及高管都极为重视企业文化,然而对企业文化做出了深入思考和完整阐述的,是字节跳动的张一鸣。除了商业方面的成就,他对管理的研究和修炼,是我观察到的所有企业家中,最深入的。

他对企业文化的阐述,核心也是三个东西: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mission)回答的是企业存在的终极目的,意义和独特价值 (why to go);愿景(vision)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聚在一起的这帮人希望达成的结果(where to go);价值观(value),是企业中衡量行为和决策的终极是非判断标准,指引团队如何达到成功的彼岸(how to go)。

如果一个初创企业的老板能带领团队很好地回答这三个命题,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可以吸引到优秀的人才的。NASA的薪水并不会超过谷歌,但是有很多顶级人才,依然愿意加入NASA而拒绝谷歌,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初创企业,缺人永远是个问题。首先是招人难,因为品牌小创业风险高,优秀的人不愿来,来了可能也留不住。另一方面,缺乏共识的价值和是非判断标准,对基本行为准则的认识不统一,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认识不统一,很难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不可能打造一支指哪打哪,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目前我正带领一个团队做这样的工作。

第二项修炼,是能力体系搭建。

在团队能力体系搭建和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第一条原则是找对的人。什么是对的人?我认为首先是认可企业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人,尤其价值观,别指望把人招进来以后再去改变员工价值理念,你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个是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二是从让别人把钱从口袋里掏出来,前者更难。正确的策略是明确企业的价值观,通过这个价值观探测仪,选择并吸引那些认可你的人。其次,是找具备自驱力并且和目前团队能力互补的人。

找人,永远是创始人的首要任务,不能甩给HR。在这一方面,雷军和张一鸣是所有创业者的典范。张一鸣说,对于优秀的人才,三顾茅庐还不够,要准备好四顾茅庐。

如果公司急缺某方面的能力,可是通过招聘,解决不了问题,很多牛人因为待遇等原因,不见得能在现阶段加入一个公司。还有一个方式,那就是借。凡是一定时间内,不能内生的能力,都可以借。比如说顾问,或者是专家。双方约定好合作方式及原则即可。有时候,对于牛人,保持链接比拥有更可行。通过前期的合作,双方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后期如果时机合适,再邀请对方加入,可以降低合作失败的风险。

除了招聘和借用,搭建能力体系最基础的方式,是培育。人才好比种子,尤其初入职场的新人,更需要辅导和浇灌。创业公司老板缺时间,缺资源和预算,很容易忽视人才培养体系。忽视培养人有两个后果,一个是员工留不住,会让HR陷入反复招聘的死循环,二是无法沉淀人才身上的知识,白白耗费了人力预算。在培育方面,导师制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不但可以萃取知识,还可以传承企业文化。从校园招聘人才进行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尤其创业企业到了一定阶段,具备了一定实力和品牌吸引力的时候,就可以尝试。京东从2007年开始实施管培生计划,10年后很多管培生已经成为VP和CXO级别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行动学习是比单纯的培训更有效的手段(行动学习:一种通过解决问题达到自我提升和团队提升的组织能力建设方法)。行动学习强调实战,群策群力,背后的假设是相信团队,相信企业面对的大多数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来自团队内部而非外部。行动学习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是长效的而非即时的,是一个学习-实战-反馈-强化的循环。


第三项修炼,通过战斗培养中层干部。

曾经有一个创始人问我:明年我想扩张市场和区域,但是目前的骨干人才储备是不足的,那我还应不应该扩张?如果扩张,所需的人才是不是要招聘?我没有直接回答创始人的问题。我说,你可以把问题抛给现在的骨干人员,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

于是,我组织他们团队的骨干成员开展了一场工作坊,抛出了以下命题——如果新开两个区域,需要大量的储备人才,外招还是内部竞聘,理由是什么?把参加的人员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大家研讨半小时,内部形成共识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组3分钟),三个小组都汇报完毕之后投票,每人最多两票,选出得票最高的两个答案。最后大家选出的答案很惊喜:内部竞聘,理由是大家都很想成长。

这个答案的背后,有一个思想,那就是创业公司一定要通过战斗培养中层。中层或者说腰部力量是组织能力的重要支撑,一时半会招不到也借不到,唯有自己培养:定目标,给资源,给路径,但不要划终点。让他们在战斗和实战中成长,吸取经验和教训,有时候甚至是要经历失败,才能历练出来。另外,在设置培养机制的时候,要让中层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因为将军都是打出来的。

第四项修炼,是合伙及分利。

创业公司什么都缺,然而我认为最缺的是人才,尤其是能力和意愿都很强的人才。前面说到了,一流的使命和愿景,能吸引到那些有同样梦想的优秀人才,然而光有企业文化还不够,得有保障机制,合伙制就是一个好的选择。合弄制或者说合伙制,已经有很多大企业在实践,创业公司更应该用起来。

企业的发展和裂变,首先是组织力的裂变,然后是资金获取及使用效率的裂变,当然,最好的裂变方式是让核心员工入股,这样就可以让团队及资金同步裂变,让人钱合一,效率最高。线下零售、餐饮连锁、儿童教育、美容、美发等依赖于人才的行业,最佳裂变模型就是让员工入股。合伙制,是尊重人性,激发向善,又能避免内卷的制度设计 。

在这方面,有几个很好的案例可供参考:西贝莜面村、百果园和喜家德水饺。

西贝的门店,员工和管理团队持有40%左右的股份,总部投钱和资源占大股,但是大部分分红都给到门店的团队,这是很高明的一个做法。

百果园为了解决门店果品损耗和人力成本及员工激励问题,将门店转卖给店长。以前门店团队是给老板打工,现在是给自己打工,百果园负责供应链、品牌,并提供人力资源、财务等信息系统。

喜家德水饺在进入新城市的时候,不采取加盟的传统方式,而采取合伙制: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找到那些有钱和创业想法的人,通过双向选择后,成立一个子公司,合伙人占股30%,并亲自经营门店,喜家德提供供应链、品牌、培训、信息系统等支持。

这三家企业所在的行业,都是极度依赖人的行业,通过合伙制的制度设计,解决了纯自营和加盟制各自的弊端。

第五项修炼,是用户力的打造。

前面四项修炼,都是基于内部。然而组织能力打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完成用户价值的创造及交付。创业公司大谈管理不谈业务,是纯耍流氓,离死不远。所以,我把专注用户价值及产品体验,即用户力的修炼,放在第五项作为豹尾。

在某个企业的新人沟通会上,我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总结起来有三条:用户信赖的公司;对一线员工足够尊重的公司;创始人始终把精力放在对用户有价值的产品和体验改善上的公司。

这三条,一句话总结,就是具备用户力的公司是好公司。用户信赖,是从结果看的。如何做到呢?第一是尊重一线员工,因为他们是服务用户的人,影响用户的人。第二是创始人要专注于产品及用户体验的改善。为什么是创始人呢?因为如果创始人自己不冲在一线,会有几个极坏的后果:脱离业务导致瞎指挥,被中层过滤信息被蒙蔽,最可怕的是失去市场及用户敏感度。用户体验涉及很多部门,很多问题单个主管或条线无法解决,容易积累加重,老板身先士卒,是唯一的办法。老板把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团队就会效仿和跟随,这是人性。

专注用户价值及产品体验的另一层意思,是打造口碑。最高明的营销策略,不是花钱做广告、请明星代言或砸广告费买流量,尤其是用户做出购买决策很慎重的产品或服务,口碑营销是最好的方式。创业公司一方面缺广告费,另一方面获客成本极高,如果不会做口碑,是极为可惜的。

打造口碑,要求创业公司提供高更性价比或体验更好的产品及服务;其次,是重视早期的客户,要和用户交朋友而非仅仅做生意,建立持久的信任关系。第三是让用户教用户。苹果手机和特斯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一方面把产品做到极致,不需要用户花费太多学习成本,另一方面让用户替企业传播。要知道,很多企业为了找到用户,不惜花钱买流量。让用户教用户一举多得,不但节省成本,还保持了与用户实时有效的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