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3-15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论语新解·钱穆]

善人之道:犹言善人之行为。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善人质美,行事一本天性,故能不践迹,犹谓不照前人脚印走路,即不依成法。此言其未经学问,虽亦能善,而不到深奥处。见美质有限,必学问始无穷。通译:子张问善人的行为。先生说:“善人能不踏着前人脚印走,但亦进不到室内去。”

[集解]

孔曰:“践,循也。言善人不但循追旧迹而已,亦少能创业,然亦不入于圣人之奥室。

[唐以前古注]

皇疏:此问善人,非圣人也。问其道云何而可谓为善人也。答善人之法也。践,循也。迹,旧迹也。言善人之道亦当别宜创建善事,不得唯依循前人旧迹而已。又虽有创立,而未必使能入圣人奥室也,能入室者颜子而已。创业,谓创仁义之业也。圣人之奥室,即前云子路升堂矣未入于室,是也。

[朱子集注]

善人,质美而未学者也。程子曰:“践迹,如言循途守辙。善人虽不必践旧迹而自不为恶,然亦不能入圣人之室也。”张子曰:“善人欲仁而未志于学者也。欲仁,故虽不践成法,亦不蹈于恶,有诸己也。由不学,故无自而入圣人之室也。”

对于善人,各家的注解是有所不同的,明超老师的解释是完善成就人格完满之人。朱子的解释,善人是本质好的未学人。孔子十五而有志于学,在有志于学之前的阶段,是善人。这是朱子集注里的张子阐述的意思。

不践迹:依循前人之意。不依循成法,本着心意做事。

亦不入于室:对于室的理解,各家也是有差。一者做登堂入室之谓,一者作圣人之室。表明的一个意思就是会有所局限。跳脱不了个人思维的局限。明超老师的理解是进入到屋子里不出来。其实就是进入到局限中去。

孔子的这句话,成就一个善人的方法,既不能照着圣人的路亦步亦趋,也不能全然本乎自己的天性,这样会陷入个人思维的局限中去。

下一步,是什么呢?

志于道。

学而时习之。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

这也是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一种体现。


自由发挥时刻

1、如何面对经典呢?照着书本是书呆子,照着圣人的轨迹,大概也会迷路。亦步亦趋,是一种僵化的学习方式。

2、学生和老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一个让学子自由发挥自己天性,而在学生遇到学习的困境,思维的局限的时候,加以点拨,拨云见日。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我是一个喜欢自学的人,我不大想在课堂里学习,有不少的原因,一是我认为自己学习效率更高,二是我还没有到那个困境,这是我给自己的理由。恰恰是这个时候,我很容易进入自己的思维局限里,在学习中,很容易僵化,缺少源头活水。这个时候,我需要从室内走出来。

4、现在的教育,注重技能的教育,人格的教育并没有放在主要的位置,德育依附在智育之下,并非是教育的本意,而是当今这个教育体制而形成的不好的现象。

附:听课笔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