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论语》里的诗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3-15

在《论语》中抉出20句引用《诗》的篇章,看一看孔子及其弟子是如何学诗,用诗的,进而探究孔门之诗教传习。

01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第一》

在《论语》里,有两个人在孔子说可以与其言诗,一个为子贡,一个为子夏,子贡为言语科高弟,子夏为文学科高弟,言谈间善于引经据典,做学问也善于引经据典,两人能“兴于诗”也是很自然的。《诗》的引用,讲求断章取义,即兴发挥,是需要对诗很熟悉,对诗的大义也清晰。不然引用就会不对味。在小时候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老师也要我们引经据典,往往是那种擅长引用的同学,作文就能得高分,往往也能受到老师的亲睐。对我而言,那个时候最怕的就是这一点,脑袋空空如也。不知道到能引什么,积累太少,即便有积累,也不会把各种东西联系起来。我们学会引用诗,我们就学会把学问打成一片,能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所学的,所践行的,相互之间不再是一个个孤岛,而是相互守望,相互声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诗》之能兴,就在于这一点,能把学问贯穿起来。于无路出生发出一条条路来。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古典学问入门,就要学会自然而然地引用诗。


0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第二》

为什么是诗,为什么不可以是《尚书》,不可以是《易经》,不可以是《礼》,不可以是《乐》啊?因为是个最为单纯,最为简练,朗朗上口,容易脱口而出,“思无邪”,纯正而美好。并且《诗》通于《乐》,亦通于《礼》。所以《诗》能够成为要修的路,要行的路,《诗》之能兴即为道之所行。


03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八佾第三》

《诗》能生风,“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就是穆穆之风,人能兴感,三家败坏礼乐,败坏风气的时候,就和这穆穆之风相冲突了,于是引用此处就自然而然。《诗》之引用,是风之激荡,是以无邪之风正败坏之风。



04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八佾第三》

这一句是反过来从诗想到礼,可以说子夏打开了《诗》到《礼》的通路。作为文学科的子夏,贯通六经是其学习的一个目标,这一次的对话,算是一种突破。并能给孔子以一定的启发。这种启发,体现了师生相予共学,共同促进学问的进步。


05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第三》

这是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和理解。这种理解,可以辅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思无邪”之内涵。不过,恰恰好,就是纯正无邪。


06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述尔第七》

雅言,这是诗教的特点之一。

雅言,雅正之言。

这个雅正,不仅仅是在文字表达上,更是在思想上。

这是孔子到礼乐之道有一个整全而精深的把方能雅正。


07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泰伯第八》

曾子是擅长引用诗的,在《孝经》、《大学》里,都有大量的《诗》引用。


0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第八》

这是孔门学习的进路,从《诗》到礼,再到乐。在看这三个动词“兴”、“立”、“成”,这是学习的方法和用法。


09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泰伯第八》

这里是《诗》与乐的关系。乐的载体就是诗。


10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罕第九》)

这里依然是理清乐与《诗》的关系。


11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罕第九》)

子路终身诵之,这是《诗》之修身的一种方式。


12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子罕第九》)

还是思念的不够啊!

学诗,要有一种乐在其中。


13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先进第十一》

诗言志,通过诵诗观人之志向。


14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颜渊第十二》

诗一说出来,你就明白了。

以意象相通之。


1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第十三》

学《诗》在于通达,在于应变,在于能兴。


16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卫灵公第十五》

郑声淫,即为《诗》之郑风。诗三百,虽然总体是思无邪。但是其中有不少篇章,在诗性上还是有偏性的。


17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第十六》

这是孔子家教里的诗教。


18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第十七》

这一章,谈了诗之“兴观群怨”四种表达形式。以及“事父”“事君”“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三大类表达内容。这是对诗三百的内容的概括,抽出其精髓。


19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阳货第十七》

二南属于十五国风里的正风,是最为醇厚雅正、无邪的。君子学诗,得其正,方能立。方能广大心胸,开拓格局,提升境界。


20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阳货第十七》

这是诗之怨,以刺世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