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自命出》(其一)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3-15

在郭店楚墓儒家类的竹简中,《性自命出》是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十分引人瞩目的一篇。思想和《中庸》是相近的,两者可以互解。

凡人虽有性,心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定。
 
凡人有待。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凡人之性,同于圣贤。

心亡定志,亡,通无,心里没有笃定的东西,没有志向,没有原则。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一个君子,是要有上达之志的。

没有人是天生圣人,中国的读书人向来都不提倡这种生而知之。更提倡学而知之。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学而知之之人。

待物,也就是说,人总是要吃喝的啊。要有这样的一个物质基础。

待悦,那就是还要有心情。人活着要开心啊。不开心的事情,内心一万个不情愿,那就不是自发地去做。

待习,那就是超越了人之本能,属于文化属性的东西。这也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地方。人和禽兽的差别,就是人有文化、文明,有志向。学习,立志很关键,关系到你这辈子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喜怒哀悲之气,性也。

性,是各种属性的气,气,就是动,是心之动,是生发。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有。
按照中医的角度,人有五脏,各有所主的情志,心,在志为喜。肝脏,在志为怒。脾脏,在志为思。肺脏,在志为忧。肾脏,在志为恐。这些情志的发动,正是有内在的脏腑支撑。我们从这个角度理解,也就通畅了。
 
 
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见于,被外在所触动。
被外界所感受到,就会被粘连一些东西。
人有九窍,眼耳鼻口二阴,以及身体的皮毛,否在和外界有接触就拿眼睛来说,好看的,就被吸引。难看的,就辣眼睛。人总会对外物发生这种好恶之感。

大学里讲,人“好好色,恶恶臭”是人的本能。王阳明也拿这个举例,说明人在这里,是知行合一的。在接触的当下就有一个价值的判断,这种本能的反应就是“物取”。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我们有这个有形的生命,才会有心的各种活动。我们的生命是上天赋予的。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以相参。两种“命”的内涵是有所不同的。
 
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率性之谓道,道开始于能率性。率性就是让我们的心理活动很自然,不压抑。率性,是无过无不及,是雅正其性,是油然而发,是愉悦的,是真心至诚的,这就是情。

王夫子在诗广传中言:道生于余心,心生于余力,力生于余情。故于道而求有余,不如其有余情也。这和道始于情是有关联的。

情,在古典中国一直是一个比较难阐明的问题。情很容易和欲望联系在一起,于是乎,古人怕引起误解,特别是理学家批判的多。理学家讲存天理,灭人欲。没有给情,留下多少余地。

而在中庸里,情处在一种极为核心的位置。就在谈喜怒哀乐未发已发。中庸就是围绕着这些情啊。

而心学家,如阳明先生,就特别看重这个情啊。致良知学说,核心点就是人之真情真心。接续孟子的心之四端。人看到小孩子快掉到井里,那是不用思考的就要去阻止,去挽救。这就是人的良心啊,这就是人的不忍人之情啊!

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始于内,终于外。情近于心,义近于人。与人相处,有情有义,当此谓也。中庸里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人之身心是本钱,所以说修身为本。有这个本钱,你才能做好买卖。什么买卖你?道义的买卖。那不单单涉及一人之身心,那是涉及众生之身心。这是天下万民的道义所在。

而这个道义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从人本来的性情生发出来的。
 
知情者能出之,知义者能入之。

知情,出则为义,知义,入则返情,而至于性。能出能入,真情真义,大丈夫也。
 
好恶,性也。

亲近,远离,心之本能也。“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大学》),讨厌难闻的气味,喜欢好看的人。这是人的本能本性。如同阳明先生说的那样,见了就是行了,知行合一。

所以这个能好,能恶的心,是天生的。是人本性具足的。
 
所好所恶,物也。

因物,而心或亲近,或远离。物就是好恶的对象。 人认识世界,就是对象化地认识世界。这是人很本能地方式。但是这样能很好地认识世界吗?所以在经典里,这个物可以分为对象化的物和非对象化的物。对象化的物,比如认识竹子。非对象化的物,比如道。发生在阳明先生的一个事件就是“格竹子事件”,他就想通过对象化地方式认识非对象化的天理。

有生命的东西,我们很难把它对象化。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是不可测的。

善不善,性也。

善,心地的仁爱淳厚的品质。天生是什么样,就什么样。这也是天生的。这里没有像孟子说的“性善”,也不是荀子说的“性恶”,这里更强调实事求是,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去人为的人定。

自如不自如,心的自然状态。

我在这里的理解,更偏向于把善理解为诚。也就是真实。
 
所善所不善,势也。

势成,顺也,自如也,善也。势不成,逆也,不自如也,不善也。这是势,就是大势所趋。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风潮。

时代精神,需要一种引领。需要有一个道义的导向。大家都在黑中医,黑自己的传统文化的时候,黑自己的传统的时候,很多善的东西就被遮蔽了,道义也就被隐藏了,人的天性得不到率然地疏解,我们可能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后记:一年多前,就想写这个系列的文章。结果写了一篇后不了了之。这段时间空闲时间多,就可以重新捡起来了。这是我学习古典的方式,以写促学,把现阶段对每一句的理解,感受写出来,促进更进一步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