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道德经》《道德经》闻风悦记No.42

 古典读书治学 2021-03-15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先拿一个现象来看。

古人想要搞清楚太阳的运行规律,他们就观察啊,每天看它从哪里升起来,又从哪里落下去。他们观察久了,发现这太阳的运动有奥秘啊!大概每隔一个“两次拉便便的间隔的时间,它就再一次从那个地方升起,并且他们很喜欢这个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感觉,他们认为这是天神给他们的赐福,于是呢,部落的个别有见识的人就专门观察研究太阳的运行规律,以及探求太阳的作用。他们发现几乎所有经过太阳照射的地方,植物长的好,野兽也多。于是他们这一群人就研究太阳,进而研究天,研究地,研究万物,研究星辰运转之道。这样经过几千年的观察研究积累,研究的成果就运用在族群的方方面面,生产啊,生活啊,健康啊,文化啊等等。他们发现在天地自然日月星辰都有道,人啊,顺应这个万物之道呢,就能过的好,若是任意妄为呢,有可能就过不下去。

嗯,尝到了“道”的甜头,人自然就想着把这个道的奥秘给紧紧抓住啊,要掌握在手里啊。这些有着极高智慧的人,就想着把散落在万事万物中的道统一“收集”起来,他们就能够感受到有那个整全的、终极的道,是一个整体,这就是道生一。

这个“一”呢,可以说是道的别名,也可以说是整全之道,道之体,这样说都没问题。

好,就在有顶级的智者说我抓住了这个“”的时候,这一瞬间“一生二”,你只是抓住了“一”的外套,甚至是你只是扯掉半截袖子,甚至是你只是看到“一”的影子而已,这个“一”你是死活抓不住。

最顶级的智者终于明白了,道之体是抓不住的,只能抓住道之相,那么既然抓不住你,那就不抓了啊,就和道友好相处吧。这一瞬间,是“二生三”,也就是与道合而立“象”,这里就有天人合一思想的开端。好,这个象呢,既有道之体,又有道之相,既非道之体,又非道之相,游乎两者之间。

更厉害的是,万物都可以抽出一“象”,通过万物之象可以通达道,可以明道。好,这就是“三生万物”。象思维一旦建立,万物之象都可以抽出来了。这就是我们的抽象思维,也是道思维。

象具有“时”之性,也具有生命性,不可被固化,不可被对象化。

万物之象,化而为一,则为太极。
万物之象,化而为二,而为阴阳。
乃至于为三才,四象,五行,八卦,为六十四卦,乃至于为我们的象形文字。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可道,其为“道之相”,常道,为“道之体”。“象”则为“众妙之门”。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亦是以“象”贯通其学问。

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道之相”而抱“道之体”,立象以尽其性命。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所以,人之所恶,其实就是落在“相”里。所以啊,王公,能够负“孤﹑寡﹑不谷而抱“德”,故能为王公。

4.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立象,故而不被或损或益所左右。这如同中医的辨证施治,不会被单一的症状所迷惑,也不会认为哪个方子专门治哪种病这样的对象化思维。

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这是道的传承,以象明道,薪火相传。

6.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强梁”,就是刚强的,一根筋,固定化思维的人,最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要引以为戒的。

后记:这样解读这一章,是一次冒险,一次即兴的探索,开始并不知道能不能把这一章说清楚,也不知说清楚了多少。这是迂回战术,旁敲侧击,这只是一种解读视角,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