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销量连续4个月暴跌,新能源未来是锂电还是氢电?

 小白买车 2021-03-15



在讨论之前,我们先来看几组新闻和数据:
 
1、十月国内狭义乘用车销量,184.3万辆,同比下降5.7%;1-10月,1662.6万辆,同比下降8.3%
 
2、十月国内新能源销量(BEV+PHEV),6.3万辆,同比下降46%连续4个月同比下滑;1-10月,82.2万辆,以此速度,距离年初160万辆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虽说总体车市降温已经一段时间,而且会在较长时间内进入调整期,但新能源车作为增长点,涨幅同比领跌40%以上的数据,让人匪夷所思。

来源:乘联会

3、储能市场,2018年动力电池总装机量已经达到了56.98GWh,但前三季度总装机量仅为42.31GWh,根据趋势预测,估计全年在56Gwh左右,同比不增反降
 
4、现代开始在C端进行氢电推广;丰田在进博会展示MIRAI氢燃料电池车;本田再推氢燃料电池电动车CLARITY FUEL CELL,日韩车企发力推广氢燃料电池车。

*现代氢能推广
5、比亚迪与丰田成立纯电动研发公司,比亚迪e平台/电池和丰田的管理品质以及混动管理系统是两方相互需要的,除了平台技术,后续会进行整车研发、销售等合作,至于丰田的氢电技术,两车企或许会有更多的动作。

6、新能源纯电动车、插电补贴退坡氢燃料补贴维持不变单辆氢燃料客车最高补贴可达百万,加氢站补贴最高900万,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循序渐进。

*各地加氢站补贴

从以上几个新闻组合来看,纯电动是出师未捷,而氢燃料电池则蓄势待发,此起彼伏。新能源在基数不大且国家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快速发展本应该是主基调,但在这个时候增速的急剧下滑。国外厂商却大力推广储备已久的氢燃料电池车。

让人不禁怀疑,我们的方向对了吗?还能弯道超车吗?新能源的未来在哪?是锂电还是氢电?

要弄懂这个问题,我得知道目前新能源电动车的问题出在哪?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
 
10月底,在各大新能源上市公司推出第三季度报告后,新能源板块应声下跌 ,资本对新能源未来的预期由前期的火热转为保守、甚至悲观

 
业界认为最大的锅是新能源补贴,以一辆续航里程大于400公里的纯电车为例,2018年可享受5万国补和2.5万地补,但今年只能拿到最高2.5万的国补,取消地补,整整下降5万

*来源:太平洋汽车网

虽然大多数企业采取了价格保护,但利益承压,部分传统车企都很难抵挡,就更别说抗压能力较弱的新兴车企,即使是新能源乘用车的龙头,占据市场份额将近24%的比亚迪,前10个月也仅仅完成20.9万辆新能源车的销售,剩下两个月,要完成年初制定的40万辆的全年目标,鸭梨山大。
 
在国家大力推新能源的这些年里,大部分车企一直是被推着走,放开补贴,真正靠实力赢得市场的车型寥寥无几,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认为,“国内电动车实际上大多数还是卖给了B端用户,而真正卖给私人消费者的仅有十几万辆。”
 
其实这不难理解这根本的原因,C端用户需要的是一辆媲美燃油车的电动车,如果电动车,不能做到续航长和充电时间短,那么电动车的使用矛盾就一直存在!除去政策优惠,真正想买电动车的人只能少之又少


而续航和充电的核心就是动力电池,它是目前电动车最重要的核心部件,现阶段其价格占新能源汽车总成本的40%左右,而目前国内99.9%以上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用的是锂电池,氢电虽有推广,设立先行试验区,但实际大范围商用还远远未到时候
 
锂电池拥有很好的储能特点,但是锂电池的系统能量密度一直突破不了,或者说实际应用发展的速度不够快。

目前配套车型的系统能量密度较高水准在160wh/kg左右,按照目前主流400km以上的续航,容量得50kWh,那电池重量都超过300kg,如果想提高续航就得不断提高系统能量密度,因为不断堆电池重量是不可取的

来源:电动汽车观察家
 
按照目前的趋势,电动车系统能量密度整体在2020年有可能达到220wh/kg,但领域专家称,系统能量密度突破比单体能量密度难多了,得考虑各种实际情况,所以提升的不快,即使这样的算法,那电池的重量依然占据很大的比重,而且在充电上,依然很难有突破,那商用时,它的使用的矛盾依然在,未来迷雾重重
 
好了,锂电池的实现未来大方针的方向扑朔迷离,那氢燃料电池汽车呢?
 
2.
 
“未来已来”
 
这是丰田章男在在氢燃料电池车Mirai宣传片结尾所说的话,但未来真的来了吗?

*2016 Mirai
 
对于岛国人民的答案可能是,YES。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能源稀缺的国家,而早在1981年的《月光计划》就启动了燃料电池的开发,后续不断发展,建立自己的技术路线,于2013年的《日本再复兴战略》中将氢能提升为国策,在过去几十年间,日本举全国之力发展氢能。
 
从全球范围看,日本燃料电池研发水平是最高的,尤其是丰田、日产,在燃料电池车的耐久性,寿命和成本逐步超过了美国和欧洲。
 
在日本的规划中,无论是交通还是发电,氢燃料都将在日本社会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氢燃料是未来。


那对我们的答案也是氢燃料电池吗?
 
未必!
为何?
 
首先对于氢燃料电池,虽说有燃料二字,但它其实不像把汽油丢进发动机一样燃烧推动车轮,而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为电机提供力量。

*Mirai氢燃料电池车工作原理

本质上氢燃料电池就是一个吃氢燃料的发电机,而锂电池则是存电和放电,功能上来说,锂电池更符合实际,因为它能存电,而氢燃料电池不能。
 
然而,氢燃料电池车在锂电池表现不好的两点上却是优势。
 
  • 它燃料补充时间短;

  • 续航能力强,目前实际应用,已经能做到续航500km只需3分钟,非常轻松。

 
补充时间短是因为它的加注方式跟汽油一样,而续航能力强是因为它每单位的热量是汽油的3倍,也就是说,同等消耗,它需要比汽油用还少的重量,还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氢燃料效果这么好,为何不是我们的答案呢?

这就得从实际考虑了,07年的时候,丰田FCHV在低温-37°,在70Mpa的压力下,一次加氢就可以行使830km,单位耗氢量0.7kg/100km,相当3升/100km

来源:汽车与安全节能学报

而此时,国内做的最好的是上海牌“燃料电池车”,在低温-10°,在35Mpa的压力下,一次加氢可以行驶300km,燃料电池功率55kw,跟最先进的水准100kw,差距明显。

虽国内氢燃料电池起步很早,但在过去几十年间,但大部分是高校和企业单兵作战,缺乏统一有效的顶层设计和政策上的支持,如果此时再转型重注氢能源,那只可能为他人做嫁衣。

所以,根据我们的国情、锂电和氢电的特点,最好的答案是氢燃料与纯电并存。

利用我们这十年大力发展的纯电较薄弱的氢能进行互补,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电电混合”氢能汽车技术路线。

 
要做到“电电混合”,我们还缺什么?

这“电电混合”指的是燃料电池发动机发的电与车载电池的电“混合”起来给电机做功,以此来驱动汽车运动。

利用氢燃料发电与锂电池工作时共同为电机提供更大的功率,当然也能备不时之需,将电能储到锂电池,这样做既能利用氢燃料电池充能短、续航长的特点,也能利用锂电池存储方便,功率大的优势

很明显,我们纯电我们并不弱,因为连汽车巨头丰田都在寻求与自主车企比亚迪的合作,而且是在股比放开之后,可想而知,我们有能和国际巨头掰手腕的能力。

而事实上,我们缺的是对氢燃料电池的革新包括在制氢、储存、运输、加注技术和安全以及关键核心制造技术上,或多或少都需要加大力度!

比如在安全性上,氢密度极低,仅为汽油的0.01%的氢,商用车需要压缩放入35Mpa、乘用车70Mpa的存储罐中运输,这就要求极高的安全性。


而在过去短短一段时间内,已经出现4宗爆炸事故,原因有运输过程中泄漏,也有制作过程中操作失误,不少的消费者会担忧,车内瓶瓶罐罐是否会让整车变得很不安全?

从大数据来看,新能源电动车发生事故几率仅为万分之0.9,而油车则为万分之3氢燃料安全目前也算处于相对安全的水平,而降低此类事故的几率的唯一方法是通过不断改良、革新,很显然,安全只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

欧洲E-NCAP最新测试-NEXO获得五星评定
*现代氢燃料电池车NEXO碰撞测试
 
此外,燃料电池轿车储存氢燃料的体积非常大,比如,丰田Mirai的储氢罐容积已经有122.4升,比奥迪A4L的油箱容积还要大两倍,体积大让乘坐空间小了很多。
 
在高压存储上,目前国内还没有大范围乘用量产车能做到70Mpa,在商用车上也仅做到的35Mpa,在存储站、加注站的核心技术上也是依靠国外的技术。

这些都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也是全世界要解决的问题,虽然他们先行一步,但在我们有集中办大事的优势,只要加速度够大,在起步落后的情况下,未来依然很明朗。


说了这么多,那依托“电电混合氢能技术路线”实现未来的希望大吗?

在这个世界未有之大变格局里,日韩欧美国家想着以他们的标准打造未来能源之路,虽有专家已建议在国内10年之内都不要进行燃料电池乘用车的推广,但丰田、本田、现代却争先在C端尝试,很明显,他们是为了提前铺设跑道,一旦起来,他们便是最熟悉赛道的人,会是获客成本最低的那批人。

实力的差距,让我们不可能一心扑在氢能上,那样只可能为他人做嫁衣。

目前,氢燃料电池与国外,还有一些关键零部件上的差距,但瑕不掩瑜,我们虽没能全面发展,但不至于落后太多,这几年,我们在各项指标上,与国外的差距在不断地缩小。

比如,前几天长城就发布国内首个达到了10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在发展中前进,面对强大的对手,“电电混合“氢能路线是两全之计,对我们来说是恰当的选择。

既然选择了和国外不一样的路线,先行发展氢燃料商用车,等待纯电的逐渐完善,便与发展起来氢燃料电池携手发展乘用车,实现我们未来的希望。

走自己特色的道路,是我们的优秀之处,常汉卿在《奔腾年代》里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不瞄着世界的主流,我们永远只是陪练,永远都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在当年吃不饱饭、国外封锁的情况下,都可以完成国之重器电力机车的自主研发,到后来将中国高铁打造成世界的名片,如今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依然一样,虽然我们有很多问题,但我们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而且我们不再吃不饱,我们拥有更多力量,更多的人才,更多的智慧,终究能将中国的电动与氢能打造成世界的名片。

文:Justin


留言区评论
点赞1/2/3位
送无尚价值的小白车友会车贴哟喂


加入小白车友会,走上人生巅峰

欢迎加入小白车友会
这里有千万车友等着你
这里你能解锁各种姿势
这里还有无数福利
这里没有车型隔阂
不管你开超跑还是奥拓
都能获得回响跟认同
好了,还在等啥
赶紧拿起手机
添加下方管理员“进去吧”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