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仅40字的小诗,每一句都鲜血淋漓,杜甫为何会写这种凶恶的诗?

 随手谈诗 2021-03-15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 ◆ ◆

内容来源 | 杜甫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唐玄宗天宝十载,正月初八至初十连续三天,朝廷举行祀太清宫、祀太庙、祀南郊三大典礼,杜甫献“三大礼赋”,是为了求仕,玄宗皇帝看完很开心地让他等等,结果这一等就是三年,于是老杜又献《雕赋》一篇,以雕喻人,把雕比作正直不屈的人,对于求官的杜甫而言,他就是正直不屈的雕,他要做的就是毫不留情地抨击朝中奸小。杜甫还有一首《画鹰》,雕、鹰同科,杜甫这一赋一诗,所表达的思想也大致相同。

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㩳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杜甫所写的并不是活生生的鹰,而是画家所画的鹰,想必是一个画工深厚的画家,他画的鹰不同凡俗,是“素练风霜起”,素练就是白色的丝绢画布,说这画家刚一下笔,素练上就掀起了一阵风霜的肃杀之气,这是形容把鹰那种凶猛的姿态画得栩栩如生,所以是“苍鹰画作殊”。
一个好的画家,一定善于观察生活,你看他画苍鹰搏兔,是“㩳身思狡兔”,㩳(sǒng),就是竦身准备出击的样子,你没见过苍鹰搏兔,总见过猫捉老鼠吧,动物在准备进行捕猎时,都会先竦身做出姿态,然后出击。

接着“侧目似愁胡”,古代文人写鹰或雕的时候,老喜欢用些“奇形怪状”的词语,侧目就是斜着眼睛看,傅玄《鹰赋》说“左看若侧,右看若倾”,《汉书·李广传》又说“侧目而视,号曰苍鹰”,愁胡就有意思了,鸟类的眼眶都比较高,看着眼睛就像凹进去的一样,西域胡人的眼睛恰巧也有这种特点,侧着看有点像皱眉的样子,所以“似愁胡”。
这两句是正面写画鹰的神态,侧目皱眉,注视着前方的狡兔,竦着身子,随时准备致命一击。把苍鹰出击之前的动作和神态,一下就写活了,如果作者不说,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一副“画鹰”呢。

“绦镟光堪擿”,绦就是丝绦、绳子,镟是金属的轴,养鹰的人,会把绳子一端系在鹰爪上,另一头系在镟上,看来,这是一只被驯服的家鹰。但是,被驯服了它就没有鹰的烈性了吗?不是的,杜甫是为了突出画家的功力,你看那绦和镟的光影,都被画得像真的一样,让人觉得好像真可以去把丝绦解开,把鹰放下来似的。而且“轩楹势可呼”,轩楹是廊下的柱子,是画鹰所在的地方,呼是呼唤,被驯服的鹰,是可以被猎手呼来唤去打猎的。
中间这四句,颔、颈两联,不仅是鹰栩栩如生,就连系鹰的丝绦和轴,都光彩照人,这只高明画家画出来的鹰,虽然是只被挂在轩楹上的假鹰,但它神采飞扬,好像随时在等候猎人的呼唤,准备着去追击狡兔,但老杜的字字句句,都让人觉得,这只鹰真的可能飞出画来。

最后“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希望它能变成一只真鹰,冲上云霄去搏击凡鸟,一定能把那些不成器的家伙撕碎咬烂,它们的羽毛和鲜血,都将洒在平原的草地上。
这就是把画鹰当作真鹰来写了,寄托了老杜的理想。他想要求官,要做一个正直不屈的好官,但他现在没有用武之地,就像画鹰被挂在轩楹上,但只要有一个机会,他就能冲出束缚,鹰击长空,跟凡鸟作斗争,而且一定会把凡鸟都击败,这个过程虽然及其凶恶,而且鲜血淋漓,但为了实现理想,他一点也不会畏缩!

鹰是老杜自喻,凡鸟和狡兔,都是朝中奸小,误国害民之辈了。杜甫借“画鹰”表达自己的决心,这并不是独一次,另有一首《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说:“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这就是杜甫啊,他的诗读着可能会有些沉闷,有些难懂,但只要你愿意用心去体会老杜,就一定会在诗中读到他投注的全部情感。


————  / END /  ————



推荐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