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笔记:素练风霜起

 大吕 2021-12-08

杜甫三十岁时回到东都洛阳,在这里与文人们交往,看到有人画的鹰,就写了这么一首诗。

画鹰

作者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释

画鹰,这是一首题画诗。在画上题诗始于宋代,但题画诗始于唐代,唐朝的诗人题画诗不写在画作上。杜甫写过多首题画诗,对后世题画诗影响很大。

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殊,特异,不同凡俗。

㧐身,即竦身,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

愁胡,形容鹰的眼睛色碧而锐利。因胡人(指西域人)碧眼,故以此为喻。愁胡,指发愁神态的胡人。一发愁就皱眉,更显得眼窝深。这和上面有毛羽压着的鹰眼极像。又有人说愁胡指的是猴子,对比猴子眼睛与鹰眼确实有些像,还有就是杜甫有首诗《从人觅小胡孙许寄》:“预哂愁胡面,初调见马鞭。”似都可以作为证明。但我觉得牵强,理由有二:一,猴子是可称胡孙,而猴子愁的样子人们却并不多见。而比喻常是用人熟悉的东西来做喻体。二,杜甫那首诗写的猴子,用了暗喻,而比喻不会让喻体和本体是一个东西。

绦,丝绳,指系鹰用的丝绳。

镟,金属转轴,指鹰绳另一端所系的金属环。读xuan,第四声。

光堪擿,这个词有一些难理解,主要是对“光”这个词的理解。有人说“光”指绦镟之色泽,我觉得不对,一是逻辑上不通,既然绦镟富有色泽,怎么还要摘下呢?二是与下句“轩楹势可呼”的“势”对应,那么“光”前面的定语应该和“势”一样都是鹰。既然是鹰的光,那么另一种解释就是合理的,光的意思是指光彩。咱现在常说的“为国争光”的“光”就是这个意思。

轩楹,堂前廊柱,指画鹰所在地点。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试翻译如下

白色的画绢上仿佛卷起一片肃杀的风霜,这幅苍鹰绘画真是超凡绝俗。

看那苍鹰竦着仿佛就要扑向狡兔,斜眼瞪视活像一个发愁的胡人。

鹰的光彩让我觉得那绦镟就该摘下;鹰的姿势仿佛可以呼唤它从轩楹上下来(出去打猎)。

何时让它去出击凡鸟,它一定会把凡鸟的毛血洒在原野上。

赏析

这首诗完全从感受上来写,既写鹰,也写自己。

首联重在“素练风霜起”,故而两句用了倒装,将强调的放在前面。风霜起,是一种模糊的总体的感觉。

颔联从鹰的姿态上写自个的感受,也是从细节上刻画鹰,竦身的样子,侧目的样子,很形象地写出画作中鹰的矫健,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自己渴望奋飞的志向。

颈联从鹰所处的环境来写,鹰欲搏击长空,绦镟应该摘掉,轩楹岂可存身!这也是杜甫的感受,也想大笑出蓬蒿到庙堂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尾联直抒胸臆,是对鹰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期望,并且含着焦急的情绪。这么好的鹰,何时才能击凡鸟呢?这么好的我,何时才能一展才能呢?

年轻时的杜甫,也有李白一样的豪气,那是盛唐人要建功立业的精气神。

这是俺的公众号,请亲们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