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相信什么? 相信真相? 相信真理或正确观点? 没错,这听起来没错。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容易相信的是“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比如,哪些人更容易相信“读书无用论”?估计是那些读书很少的人,因为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样的观点。 一个喜欢控制孩子的家长,更难以相信“要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才能促进孩子成长”。 一个不喜欢运动的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体质不适合运动,其实那是一种错觉。 但是,很少有人会轻易承认这一点——不承认自己相信的是“自己愿意相信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站在真理这一边——我相信的就是正确的东西。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错误和悲剧发生了。如果家长消除掉自己“更愿意相信”的偏见,那么家庭就会更加和谐。正是因为我们相信了不该相信的,才造成了那么多的问题和困扰啊。 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不断走向正确,让自身不断进步呢?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大得没边的问题,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可以探讨的。 每个人都会不断接触外部世界,会接触到好多观点,每天都会看到、听到或面对很多事实。当外界的观点与我们原有的观念发生分歧时,一般会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固守我们原有的观念,排斥与我们不同的观点,我们甚至都不屑于去多看一眼,便将这些观点抛之脑后。比如当有人说:“孩子的问题背后是家长的问题”时,有的家长一听这话就会反感地走开了。 一种是敞开心扉,研究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考这些与我们不一致的观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即使错了,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提醒。 前者是封闭型的思维方式,后者是开放型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个家长,尤其需要开放型的思维方式,养成开放的思维习惯。在养成开放型思维的过程中,要对自己封闭的思维方式保持足够的警醒。 如果你过于坚定地坚持一个观点,比如,你坚定地认为——“父母就必须为孩子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当逐渐长大的孩子开始挑战该观点时,你就会产生心理上的痛苦。尤其是当这个挑战涉及你的某种缺点的时候,比如,孩子会反问你“你自己的人生都没规划好,凭什么为我设计未来?”你会更加难以忍受。 此时,你会涌上一种恼怒感,特别想发脾气。 每当出现这种情绪的时候,家长需要马上提醒自己,这是头脑中封闭型思维的迹象。意识到这些迹象后,你可以将其作为线索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引导自己走向头脑开放。 你需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这有些难。但是,长期练习将会增强你的自控能力。你必须让自己知道,我需要用高层次的自己战胜低层次的自己,或者用开放型的思维战胜封闭型的思维。 高层次的自己会有什么表现呢?比如,每当孩子出现让你难以理解的不良表现时,你应该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表现的背后隐藏着孩子什么样的需求?我该如何引导孩子? 低层次的自己则会勃然大怒,然后与孩子剑拔弩张、针锋相对,陷入互相争斗的漩涡。 毋庸置疑,一个人养成了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如果你始终把愤怒感、挫败感作为提醒自己的迹象,一有这种感觉,就提醒自己冷静下来、慢下来,以深思熟虑的方式看待眼前的问题。逐渐地,你的负面情绪出现的效率就会大大下降,你将成为一个头脑开放的家长。 这无疑需要修炼和练习,并且这是一个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的项目。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需要养成开放型的思维方式。 实际上,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正是切合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或者说,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之一。 我引用耶鲁大学校长演讲中的一段话,我们来体会一下: 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复杂而又充满无聊的生活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如果我们明白并做到了这一点,不仅自己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家长,也会让孩子获得不断进步。 如果你有所感悟,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吧。 |
|